数不完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数不完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文丨佚名

来源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大家都知道

贵州是个多民族汇集的大家庭

你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又了解多少呢?

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

其次是布依族,主要分布黔南、黔西南和安顺地区

另外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侗族、分布在印江的土家族、分布在三都、荔波的水族以及分布在黔西北的彝族等,都是贵州主要的少数民族。

说到贵州的少数民族

就不得不提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了

贵州特色少数民族服饰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其共同点:

喜尚青,重素雅,妇女多系裙,爱着银饰。男子服饰以对襟衣、宽脚裤、包头帕为主。各个民族的服饰及头饰又各具特色。

苗族妇女服饰仅在贵州境内就有上百种,总的说来是于朴素之中追求华丽重彩,以刺绣、挑花、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贵重银饰后显得富丽堂皇。男子畜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布依族女性多穿短襟长裤,配有栏干花纹装饰,也有穿裙的。喜欢蜡染,领、肩、饰等。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侗族分南北部服饰,南部服饰接近古代,妇女穿裙束髻绑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长裤。彝族:着长袍,缠包头,颜色重青黑,有绣花装饰。水族:妇女着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土家族:妇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头。贵州特色手工艺品

黄平苗族银饰:

以拉丝为主,其图形多为蝴蝶、龙、鸟、鱼、花、草等自然形,而且各形之间相互渗透。

三都水族银饰:

三都水族银饰以錾凿为主,图形多为龙、鸟、鱼、花、草等自然形状。

从江侗族银饰:

从江侗族银饰以錾凿为主,其图形多为狮、麟、鱼、花、草等自然形及大量自然几何形状,花、草及几何图案偏多。

兴义布依银饰:

以錾凿为主,其图形多为鱼、花、草等自然形及回纹等几何形状。

安顺苗族蜡染:

以蜡为隔离材料进行印染,讲求自然缤纹的天然美。少数民族居住环境苗族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多建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少有远离江河溪流的。村寨依山而建,避免了占用平地耕田,并可防范洪涝灾害。沿水而居,是由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这就形成了布依族村寨较为典型的地理特点:背山、面水、毗田、环树。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族的建筑也不断演变,主要有干栏式建筑、改造型干栏建筑、平房、石板房四种形式,有木结构、木石结构、土木结构和石头结构。侗族侗族的居住环境大多依山傍水,村寨都建于溪河旁、田坝中、或山脚下,寨中鼓楼耸峙,村边古树浓荫,花桥横跨流水,风景非常优美,侗族大都居住木楼。房屋属“上栋下宇”式木房。一般用三根或五根主柱串穿成排,将三排或五排相对竖立,再穿枋连成架。侗寨多建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独特标志,是侗族群众集会议事的中心场所。节日集会,鼓楼又是对唱大歌的地方。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有的村寨有四五个族姓,就要建四五座鼓楼。侗族的长廊风雨桥和花桥也是民族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瑰宝。风雨桥多建于远离村寨的溪河之上,不仅给侗寨增添风采,也取村寨吉祥之意。土家族土家族的住宅建筑,在土司时期,有着明确的规定,土司居处富丽堂皇,砖瓦鳞次,倚柱雕梁,极尽楮华。其属下官吏的住处,虽可竖梁柱,周以板壁,但不准盖瓦。一般土民只能杈木架屋,编竹为墙,树皮或茅草盖房。如有盖瓦者,均治以逾越之罪。这些规定,是农奴社会等级制度在住宅建筑上的反映。住宅建筑的等级制,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彝族

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有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节",而在不同的少数民族节日,也有对应不同的风俗习惯。

三月三节

吃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各家各户都要集款集粮,煮酒买肉聚餐。这实际是整个村寨的一次群众集会。聚餐后,村民原地就坐,静听寨老宣布民主制定的《议榔规》。《议榔规》对于维护村寨安宁和公有财物,增强人民团结有积极意义,类似现在的乡规民约。三月三节日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五色糯米饭。

习俗:

聚餐后,村民原地就坐,静听寨老宣布民主制定的《议榔规》。各村寨制定的《议榔规》,以前还借用汉字的音、义,把条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寨中使其家喻户晓,人人遵守。《议榔规》对于维护村寨安宁和公有财物,增强人民团结有积极意义,类似现在的乡规民约。三月三节日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五色糯米饭。

四月八节

吃黑糯米饭

黑糯米饭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而布依族传说中的“四月八”则是“牛王”的生日,因而把这一天定为“牛王节”。荔波一带的布依族群众在这一天做黑糯米饭敬“牛王”,让牛休息一天;罗甸、册亨、安龙、贞丰一带的布依族群众则还用枫树叶泡水给牛洗澡。

图片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习俗:

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贵阳、惠水、龙里等地都是欢度“四月八”的场所。而布依族传说中的“四月八”则是“牛王”的生日,因而把这一天定为“牛王节”。荔波一带的布依族群众在这一天做黑糯米饭敬“牛王”,让牛休息一天;罗甸、册亨、安龙、贞丰一带的布依族群众则还用枫树叶泡水给牛洗澡。

六月六节

煮酒、吃肉

鸡肉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佳节到来,每家每户也要出钱出粮,煮酒、买肉聚餐。这天家长带领孩子到田边去杀雄鸡,意思是期望秋季丰收,同时,借此给孩子们讲述农业生产常识,传授田间管理技术,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生产劳动。

习俗:

佳节到来,每家每户也要出钱出粮,煮酒、买肉聚餐。这天早晨,家长带领孩子到田边去杀雄鸡,意思是期望秋季丰收,同时,借此给孩子们讲述农业生产常识,传授田间管理技术,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生产劳动。此外,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约定的地点,白天在歌场上对唱,晚上还到布依村寨里继续对唱,用这种方式表达彼此爱慕之情。

“查白”歌节

吃汤锅

汤锅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之一。这个节日起源于布依族民间故事。

习俗:

据传说,有一对布依族青年男女查郎和白妹,在劳动中建立了真挚的爱情,贪婪的财主抢走了聪明的白妹,害死了朴实善良的查郎,白妹悲愤交集,放火烧毁财主大院,并跳入烈火,以身殉情。多少世纪以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就成了布依族人民的“查白”歌节。每年这天,黔、桂、滇三省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市一个叫做查白的地方,喝山歌,吹木叶,弹月琴赛歌,以期在歌会上找到意中人。

仡佬族吃新节

吃新米

新米

"吃新节"是贵州各地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有少数地区在农历六月初六。

习俗:

在贵州仡佬族中流传这样一则神话,说谷种是狗随仡佬族祖先到天上去取谷种,由于祖先的被天神扣押,狗不得已,只有用自己的尾巴悄悄把谷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谷种种植。“吃新节”是以祭祀祖先和自然神为主要特征的节日,主要通过祈神、娱神,来达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

侗族萨玛节

吃鱼、打油茶

打油茶

祭祀萨玛的时间一般在春耕之前(农历正月或二月)或秋收之后(农历九月或十月)的农闲时的吉日。

习俗:

侗家人的祭萨涵盖了母性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是侗族人民普遍祭拜的始祖母,是婆婆,是女性的意思。祭品中最重要的是鱼,其次是油茶,祭祀的主要是妇女,油茶是侗乡最著名的食品,也是女性最喜欢的食品,妇女们在萨坛前一边打油茶,一边唱颂萨神歌,其乐融融。

敬桥节

鸡蛋、鸭蛋

红鸡蛋

敬桥节,是苗族的主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为敬桥节。

习俗:

敬桥节,这天,苗族人民时兴修桥补路;还时兴补送已婚但未坐家的姑娘去夫家落户。同时,家家户户都要煮熟几十个鸡蛋、鸭蛋、并染上各种颜色作为送客礼物,有的还用网袋装着五色蛋给孩子们玩。

过卯节

鱼、肉酒、饭

鱼肉

水族卯节水语叫"借卯",被称为"东方情人节",也称"歌节",于每年水历十月(相当于农历六月)辛卯日举行。

习俗:

水族认为过卯节的日子与成年丰歉、人畜兴旺有关,因此忌讳丁卯署火的日子。

火把节

包粽子,打粑粑

包粽子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六月二十四日这天,村村寨寨都要宰牛,分而食之;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打粑粑,待客送礼。节日夜晚,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盛装,高举火把,犹如一条火龙环寨绕行,然后在田边地头举行象征性的扑杀农田害虫仪式。同时还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

习俗:

这天,村村寨寨都要宰牛,分而食之;家家户户都要包棕子,打粑粑,待客送礼。节日夜晚,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盛装,高举火把,犹如一条火龙环寨绕行,然后在田边地头举行象征性的扑杀农田害虫仪式。同时还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

端节

鱼包韭菜

鱼包韭菜

端节是水族盛行的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期间的“亥日”,便是过“端”的日子。

习俗:

不同地区轮流过不同亥日的端节。节日那天,四乡八寨的亲友都到过“端”的寨子去做客饮酒,欢庆丰收。端节的摔跤、斗牛、敬酒等活动。白天,水族群众还要聚集在端坡上举行赛马、击铜鼓、吹芦笙等活动。

盘古王节

糯米饭

糯米饭

瑶族盘古王节又称达努节、祖娘节、瑶年,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

习俗:

瑶族盘古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群众为纪念创造天地万物的祖先大神弥洛陀,要杀猪,做糯米饭,全家欢聚,亲友寨邻互访做客,吹芦笙、跳舞、唱歌,以示庆贺。

龙舟节

吃粽子

粽子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

习俗:

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除了这些节日以外,就连过年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苗族黔东南是苗族聚居地,其过年氛围并不比汉族地区差。从初十开始,位于六枝特区的梭嘎长角苗跳花坡拉开过年狂欢的序幕,几乎每天都有民俗活动。接正月十五台江的舞龙嘘花闹元宵,到十六开始的舟溪甘囊香芦笙会更是苗族过大年的高潮所在,节日上的斗牛、斗鸡、赛马等活动,向你展示一场生动精彩的视觉盛宴。

长角苗一年一度的跳花节,成千上百的苗族姑娘、小伙歌舞狂欢过正月初十是梭嘎节。

凯里舟溪每年正月十六至二十期间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甘囊香芦笙会。

跳花坡那天,妈妈们为女儿们绑上木制长角,用重约3—6公斤的黑麻毛线缠成一个大髻。

跳花坡正月初十,是长角苗一年一度的跳花节。梭嘎乡周边成千上百的苗族姑娘、小伙们纷纷盛装打扮自己。汇聚在跳花场上,以歌舞狂欢过节。这一天是未婚青年们谈情说爱的好日子,他们走村串寨寻找心上人。长角苗年轻男人拿竹制芦笙、口弦琴、竹笛,或者摘几片木叶,来到中意的女孩家门前对歌。经过两三天对歌,双方若产生感情,小伙子便在女方家住上几天。由双方媒人谈判,讲定礼金后就可以择日成婚。侗族

  侗族是一个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各地侗族跟汉族一样也过农历新年,其隆重程度不遑多让。在农历年底,家家户户就红红火火忙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贴春联等。不过侗族还有不少过年活动是该民族特有:例如祭萨、侗戏、长桌宴、行歌坐月和集体婚庆等活动,初一至初七人神共娱过新年。

侗族跟汉族一样过年期间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侗戏

祭萨

  春节到侗寨过年最精彩的节目要数祭萨,时间一般在农历的大年初一到初七期间,大部分侗寨会挑选在初一那天。萨岁是祭拜侗族崇拜的女英雄杏妮,相传在一次与异族的冲突中,是杏妮拯救了侗族。后来被侗族作为神或祖母来供奉,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就像汉族过年期间到祠堂拜祭祖宗一样。

每年春节期间,黔东南小黄侗寨都会举办千人“大歌”来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侗戏

  跟汉族一样侗族过年也喜欢看戏,在新春期间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侗戏。侗戏开台仪式,都会在大年初一晚上1点钟,由戏师和几个主要演员拜祭后开演。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之后,新春演出都会在夜晚,方便戏班的小伙子们和姑娘们散戏后去“行歌坐月”。

贵州是一个充满着民族风味的地方

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刻道

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

"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苗族婚嫁生活习俗歌曲的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它叙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婚俗,它用酒歌这种形式记载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绎及它的发展和进步。苗族古歌苗族口传文学的典型代表又称《苗族史诗》,由《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迁》五大部分组成。神秘的古歌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一直唱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它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古歌大多在苗族鼓社祭,婚表活动,亲友聚会、节日等场合演唱。侗族大歌

最纯美的天籁

年春晚,《侗族大歌》可是让我们贵州酷炫了一把!《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协唱的合唱种类,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苗族芦笙舞“芦笙舞”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为其主要特征。芦笙舞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贵州少数民族的这些酒文化,能喝到你怀疑人生!贵州酒史,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末周初贵州便有了酒。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酿酒、用酒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工艺独特的酿酒技术和饶有风趣的酒礼酒俗,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贵州“酒文化”。

“姑娘酒”

侗族和苗族都有酿制姑娘酒的习俗,即姑娘出生时,马上为她煮一坛甜酒,将其窖在地下或埋藏在池塘底,待姑娘长大成人,婚嫁之日才开窖启用。与江南地区酿造的“女儿红”异曲同工。

“转转酒”

转转酒是指饮酒时,大家围坐成一个圆圈,席上只有一碗酒,在座的顺一个方向将酒碗依次传饮,以示亲密无间,无所猜忌,不忌讳这忌讳那,只传递心心相印的真情实意。关于转转酒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讨八字酒”

黔西南布依族婚俗中,盛行着一种有趣的讨八字酒习俗。男女青年经过恋爱、说媒之后,双方父母已无异议,就需择出婚期。在定婚期前,男方家的媒人要到姑娘家来讨八字,女方家要在堂屋中的神案前摆上八碗“Biangdang”酒(即家酿米酒),并将姑娘的年庚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纸上,再压在其中一碗酒的底下。这时,主持人就请媒人去揭姑娘八字,媒人只能凭直觉去找,当揭起一碗若没有姑娘的八字时,媒人就将该碗酒一饮而尽,然后再揭,直至揭出八字为止,才能带回与男方八字合在一起,由阴阳先生推算出良辰吉日,作为选定的婚期。

“咂酒”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进黄河水倒流”这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饮用咂酒后写下的诗句。咂酒盛行于贵州苗、彝、仡佬、土家等民族中,而最具代表的非羌族的咂酒莫属,酒以青稞、大麦、玉米为原料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饮,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吮吸时因口内发出“咂咂”声,故称之为“咂酒”。在饮酒期间要唱酒歌,唱时,宾主并排而坐,轮流对唱,同时鼓乐齐鸣,热闹非凡。

“交杯酒”

在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盛行一种特色酒俗———交杯酒。

交杯取自“交情”、“交心”之意,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两人各持一个酒杯,相互同时递到对方嘴边,并且同时饮下。

第二种是主人、客人各自举杯与对方持杯的手臂相勾,再将自己手中的酒同时饮下。

第三种是在集体的酒宴中,主人客人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都手持一碗酒,当饮酒时,右手将手中的酒递给下家,左手接住上家递来的酒。主人和客人分别说完吉利的话后,大家同时喊一声“秀”!大家便同时饮尽上家递来的酒。

“拦路酒”

这是贵州少数民族迎客的一种酒俗,广泛流行于苗、布依、侗、水等民族中。拦路酒礼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形式和程序。一般都是在进寨的必经之路上,由主方备酒恭候于路中,有的还在路上设置障碍。客人到时,先以酒歌劝酒,饮后方得进寨,有的主客双方还需对歌,然后才能饮酒“过关”。

“送客酒”

当你在黔东南一带苗家作客,终朝伴随你的就是苗家的盛情和醇香的米酒。在你准备告别启程时,主人还会为你准备一次情意缠绵,令你终生难忘。

“鸡头酒”

如果你到了黔西南,布依族人民要请你喝鸡头酒,此时的鸡头称为“凤凰头”。入席后,主人向贵宾双手奉上“凤凰头”,客人接过后,先饮酒一杯,再把“凤凰头”依次对着其他人,表示大家共同举杯,一饮而尽。

“打印酒”

黔东南一带的苗族盛行一种打酒印习俗,主人家用萝卜或红苕等做些“大印”,客人每饮一杯,就有人用“大印”蘸上蓝靛(染布的青色染料)或墨汁、锅烟等,在客人脸上盖一印记,脸上印多,标志着主人盛情,客人海量。

“栽花竹酒”

苗家人民高兴要喝酒,婚后不育,小孩多病,久治不愈也要喝酒,叫喝栽花竹酒。该酒俗是由巫师主理,主人到山上竹林挖两根连根竹,栽在自家房屋中柱旁,还要请十二位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有福之人参祭,再在所栽的花竹下埋一坛密封的土酒,使其终年不干,以示吉利。

贵州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真的太多了!

来贵州吧,

亲身感受一把

属于贵州自己的少数民族风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cx/8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