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匠”是一门技艺,“心”是一种修为,那么匠人,便是追逐在工艺之路上的修行者,你,是这样的匠人吗?你,身边有这样的匠人吗?
匠心贵州熠熠生辉
当智能科技逐渐代替了传统手艺,传承与传统似乎越来越远,而那些传统工艺仅存的几位民间手艺人,也面临传统手艺失传的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以现代的方式,对传统手艺进行保护以及传承创新。早在年,日本就设立了“人间国宝”制度,用以保护匠人,倡导工匠精神。而在这个春天,华润置地联合贵阳晚报、ZAKER贵阳发起了“匠心贵州”活动。
自3月20日“匠心贵州”活动发起后,以报纸和新媒体互为入口,线上线下同步精彩,获得了各界的热烈反响。短短几日,“匠心贵州”活动专题就获得了85W+的曝光度,贵阳网、贵阳头条、今日头条、新浪微博、企鹅、搜狐、UC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联合助力6位贵州本土匠人,各位匠人的专访报道更是一连数日占据着贵阳晚报首页,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于“匠心”、“匠人”、“工匠精神”的讨论。择一事终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历经岁月的洗涤,在时光中打磨技艺,这也许就是当下对于匠心最好的诠释。“匠心贵州”活动,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亦是一个深沉的积淀。
匠心所致匠造不凡
贵州钟灵毓秀,有着太多的文化烙印,黄平泥哨、榕江豆染、丹寨竹编、朗洞琵琶、雷山银饰、安顺木雕……无一不承载这厚重的历史底蕴,焕发绚烂的文化光辉,而其中不乏技艺非凡的手工匠人,在街头巷弄、乡屯村落,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卧虎藏龙。一缕银线,可以缠绕时光的轨迹;一把刻刀,可以雕琢不朽的思想;一双巧手,可以捏造梦想的模样……技艺炉火纯青,只源于匠人之心。
榕江色边侗寨染技艺传承人石琴姣
石琴姣,豆染技艺传承人。年轻时曾是色边侗寨技艺超群的绣娘,工作之余痴迷于几近失传的侗族豆染,多次到邻村买来豆染物件进行研究,并走访数十位老人,以了解豆染复杂的工序和图案,如今已娴熟掌握豆染技艺,曾在州级和县级手工艺大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榕江琵琶制作工艺传承人石方庆
石方庆,非遗传承人,侗族琵琶手工艺制作者。三十余年前自学琵琶制作,先后带出五名学徒,曾在榕江全县手工艺大赛中摘得金奖,擅长琵琶、芦笙、竹编等工艺,其制作的琵琶已有数百把,整个制作过程纯手工。
丹寨卡拉村编制鸟笼手艺人杨昌胜
杨昌胜,贵州丹寨县卡拉村竹编工艺绝品鸟笼制作者。以手工编制鸟笼,从艺三十余年,擅长制作形态各异的鸟笼,他曾与其他匠人合作,把复杂的竹雕、厚重的蜡染、繁复的刺绣等元素,融入到鸟笼当中,使它有了更丰富的外延。
雷山县西江镇苗族银匠龙太阳
龙太阳,苗族银匠,出生于“中国唯一的银匠村——控拜村”。他的银饰制品无明显焊点,浑然天成,每个制作细节和过程都透着精致,时光匆匆,打磨的是技艺练就的是心性。龙太阳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掌握了一套十分娴熟的银饰制作技艺。在国内外的各类展出当中,屡屡获得让同行艳羡的荣誉。
黔东南黄平泥哨手艺人王登书
王登书,非遗传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师从苗族泥哨大师吴国清,从事泥哨创作已超过三十年。立窑烧制,出窑点色,其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还融入了刺绣、挑花、蜡染等图案做装饰,具有极强美学和文化内涵,为苗族泥哨的丰富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安顺龙宫镇傩面艺人杨正洪
杨正洪,非遗传承人。雕刻世家出身,十六岁就拿起刻刀从事木雕面具制作,他在承袭祖传雕刻技艺的同时,多年来不断创新,常年以木为伴将传统雕刻工艺与安顺民间艺术融会贯通,将诡谲神秘的地戏面具雕刻融入现代美学概念的夸张解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次匠心贵州的6位匠人,他们传承着一种手艺、一种坚持和一种精神。每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杰作,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种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都闪现着历代匠人的匠心与情怀。匠人,才是工艺源源不绝的生命所在。在他们的背后,也许是成千上百次的反复试验,也许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不变初心,也许是无师自通的改革创新,也许是精确到毫厘的锱铢必较……
所谓匠心,就是把作品交给时间,匠心并不止于一人一器,匠心精神亦应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精进,在古老与现代中实现融合、平衡。而手艺和工业之美,都为更好的生活在创造不一样的方式——作为“匠心贵州”活动的发起方,华润置地始终以匠心精神铸就对品质生活的极致追求,并坚信着唯有用心去雕琢每一寸空间,才能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精华,成就不被遗忘的巅峰价值典范。
每个时代都需要匠人,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独守匠心的匠人?如果有,那么,“匠心贵州”期待你的分享,一起与华润置地共同致敬美好生活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人与物以及那些灿烂不朽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