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504/7111844.html
别在那继续凑热闹蓝黑和白金的话题了,真心对时装感兴趣的,大概还是会把注意力放在正在进行的米兰时装周上。
EmporioArmani秋冬女装秀刚走完,不少人应该注意到了,这次秀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印花”:
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这个“印花”看起来不仅色彩十分鲜艳,而且还颇具立体感,甚至带有普通印花所不具备的纹理感。
于是阿玛尼老爷子在对外解说灵感时“辟谣”了,这不是什么印花,这其实是一种叫做IKAT的东方图案。
看好了,是IKAT,不是IKEA,老爷子有自己开辟的ArmaniCasa高级家具品牌,不需要去宜家找灵感。
那么问题来了:
IKAT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一提到“东方元素”,就会非常自豪地以为是在跟中国扯关系。
我天朝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确实有颇多值得全球设计师用来借鉴的风土人物,不过这个IKAT却并非是具备中国特色的事物。硬要跟中国扯关系,也不是没有,在中国被称为“絣织”,是一种制作染织结合的织物的特殊技法,在流传至今的织物类别里,与其最相似的是土家族的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纬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用古式织机、挑花刀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
“絣织”在日本亦有流传,其日语汉字写作“絣織”,发音为「kasuri」,常与紬缟织并称,被视为是“人间至宝”级别的技艺。
早期这种织物只要用来制作特色和服所需的布料,而如今这一技艺在冲绳和琉球一带仍有流传,但也有一些日本服装品牌会将这技艺作为带有地域色彩和传统气质的特色,用来生产时装所需面料。
不过絣织确实并非发源自中国或日本,这种技法在亚洲多国都有流传,在阿拉伯被称为“asab”,在北印度称“patola”,在印度尼西亚巴里岛称“endek”与“gerinsing”,马来人称其为“ikat”。但追根溯源,这种织法有史可查最早被发现出现于5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东北部地区的纳噶族(Naga)人制作的“原伊卡特”(Proto-ikat),是一种扎染纱线后未纺织的半成品,用于装饰织物的边缘。这种原生的装饰方法很可能是后来经染色、纺织而成型的ikat的早期形式。
ikat的生产技术主要是先扎染经线或者纬线,或者将二者均进行扎染,然后织造。用来绑扎纱线的材料主要是树皮或橡胶等一些天然原料,各种颜色的染料也是天然的。
制作ikat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它需要由专业人员将染好的纱线装到织机上,并要求准确的织造来保证花纹的清晰。但一般来说,这种织物的花纹边缘都有较为模糊的过渡,从而也形成了它的特殊风格。
全印度图案最精美、织造最复杂的ikat是古加瑞特生产的“帕图鲁”(Patolu),它用丝线织造,经纬线均进行扎染,幅面较小,图案传统。
有趣的是,这种被认为是ikat里最复杂的品种,与新疆地区的艾德莱斯绸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在织法和实际成品的样式方面都极为近似。
新疆艾德莱斯绸
帕图鲁在印度具有极高的价值,甚至被赋予了半宗教性的地位,只有在结婚等吉庆场合中才能够穿戴。在上流社会生活中,也为特权阶级如印度的耆那和一些伊斯兰的穆斯林所使用。这些在15世纪的印度史书资料中都有记载。
ikat从印度起源后,在东南亚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保存至今的技法分为三种:经线绑染花纹的「经絣」(warpikat);纬线绑染花纹的「纬絣」(weftikat),以及经纬线皆绑染的「经纬絣」(doubleikat)。
从难度上来说,最难制作的是经纬线皆绑染的ikat,其次是纬线绑染的ikat,经线绑染的最为简单。流传至东南亚各国并得到盛行的大多是绑染纬线的技法。
左图为印度尼西亚80年代的ikat。右图为东帝汶80年代的ikat。
EmporioArmani秋冬女装秀上所运用到的ikat,正是经纬线全部绑染的最复杂的一种技法。老爷子利用它构成了这一宛如褪色的涂鸦般的强烈主题,这是因为在老爷子看来,ikat是一个充满着象征跨文化间重叠、混合与交织的符号。
除此之外,这一季还相当重视色调的调和:华丽的色调搭配更加凸显了廓形的纯净,浓烈而饱满的色泽来自红宝石、蓝宝石、紫水晶、月长石和黑玛瑙。织物面料刺激着视觉和触觉的感官,唤起人们对隐隐若现的身体曲线的无限想象。
无论是在体积感或比例上都堪称经典,营造出极具现代感的线性效果。女性化的剪裁廓形,同时又可如男装般随心穿着。
阿玛尼老爷子始终是时装界三观最正且审美最健全的设计师,在满世界还在为蓝黑与白金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EmporioArmani秋冬女装秀依然漂漂亮亮,让不同口味倾向的人都会拍掌叫好。
-----------------------------------------------------------
向来不毒舌,内心充满爱的吉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