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研究及其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北京酒渣鼻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nk/mipso_8733710.html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一族,侗族人民勤劳勇敢,在建筑、工艺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建树。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为例,从建筑、服饰、侗布的制作工艺,侗族刺绣,侗族图式纹样这几方面对于侗族文化进行研究。尤其是侗族的服饰,是文化的记载和传承,侗族人民利用服饰展示民族文化,利用图案记载民族历史和民族情感,侗族服饰文化拥有兼收并蓄之美,其中许多图案纹样都带有侗族人民的善良祝愿和美好寓意。文章举例分析了侗族刺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纹样,及其含义。并对侗族文化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应用,以动画形式推动民族文化传播的进行分析。

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侗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中的一支,而具体起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且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侗族起源于“骆越”(“百越”中的一支,秦、汉时期聚居在广东,广西一带),也有小部分学者认为起源于“干越”。魏晋以后,又被泛称为“僚”。

侗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一族,侗族人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稻为主。侗族人民有着信仰女性神的传统,尤其是南部侗族村寨,“萨岁”是该地区最为广泛的民间信仰,在南侗人的心中,“萨岁”不仅是村寨的守护神,也是侗族历史上地位最高的神,人们认为“萨岁”不仅能保护村寨安全,也能决定人们的运势。因此,许多侗族村寨都设有“萨”坛。侗族所崇拜的“萨岁”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如“萨麻庆岁”、“达摩天子”、“萨玛”、“萨子”、“萨麻”、“萨大天子”等。“萨”在侗语里是已去世的祖母或先祖母的意思。侗族传统社会信仰的最高神是“始祖母”女性神,有可能是受母系社会的影响,侗族的“祖母”神的崇拜与信仰与侗族民间信仰联系密切。

侗族极为重视对“萨岁”的祭祀,侗族有一句谚语“天上雷公最大,地上‘萨岁’最大”,因此侗族在建村立寨之前往往先设置“萨”坛,也成为“多堂”,设置“萨”坛,有一个接萨仪式,人们需要到“萨岁”发源地去取回一捧土,使其成为建造萨坛土堆的其中一部分,被称为“背萨”。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生于土,食于土,因此他们对于土地有着最原始的崇拜,认为“土”为母,而“萨岁”祭祀中的土堆崇拜就是由土地崇拜演变而来。

侗族建筑以其精湛的技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建筑历史上独树一帜,而鼓楼是其村寨的标志,在技艺高超的同时,又代表着侗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是侗族艺术文化的结晶,也是侗族人审美程度的体现。

一、侗寨与鼓楼

侗族可根据地理位置分为北侗和南侗,以清水江作为划分界限,以北为北侗地区,以南则为南侗地区。北侗地区与南侗地区在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北侗地区受汉族影响较多,发展较快。而南侗地区因为交通不便,相对发展较晚,所以南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侗族原始传统与信仰,侗族南部地区还保留着较多有着浓郁侗族文化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传统建筑。

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是侗族存在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侗族鼓楼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建筑技术精湛,风格别具特色,侗族一直有有“未立村寨,先立鼓楼”的传统。侗族大部分地区鼓楼被称为“楼”(louc,侗语),也被叫做“百”,意为木头堆积而成的房子,还有的地区把鼓楼叫做“堂卡”、“堂瓦”,意思是众人聚集议事的地方。“鼓楼”最早出现在北齐,为了防止盗贼,建造鼓楼于城隅之上。较多学者认为鼓楼起源于“遮阴树”崇拜,其演进大致经历了:杉树——寨心柱——早期独柱鼓楼——独柱鼓楼——“回”形鼓楼。

侗族村寨一般靠山依水,族群聚集而居,而鼓楼则是侗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来说有侗寨的地方必然有鼓楼,侗族经过不断发展,在鼓楼建造与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发展与进步。侗族鼓楼是侗族人的精神源泉,侗族聚居地一般盛产杉木,侗族人把其视作“神树”,鼓楼形如杉树,且由杉木制造而成,侗族人看见鼓楼就如同看见心中的杉木一样,给人们带来安定,保佑家族平安,人丁兴旺的精神力量。鼓楼也是姓氏和村寨的标志,一般来讲,一个较大的姓氏就是一座鼓楼,在侗族社会中是以“兜”作为血缘关系的标志的,每个“兜”都建有鼓楼,鼓楼反应村寨的物质,精神等状况,同时也是村寨的标志。鼓楼立架在夜间进行,由来自于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家中没有非正常死亡者的几十名青年完成,且鼓楼主架立好后要求天刚好大亮,太阳升起,象征勃勃生机。鼓楼平面檐角都是四边形,六边形或者八边形,全为偶数,象征天地,阴阳,男女的组合。鼓楼的檐层多为奇数,属可变之数,取其“活”意。

鼓楼的绘画内容也较为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打猎,耕种,斗牛,踩歌堂等;描写历史的有“姜良姜妻”创造万事万物的传说;体现了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侗族鼓楼装饰图案

鼓楼作为侗族村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侗族人们盛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功能,集众议事,宣讲村规民约,击鼓传信等功能,还有交谊歌舞,聊天,讲故事,迎送客人,举办仪式等功能。

二、侗族刺绣工艺

侗族传统服饰一般用自制的黑色亮布或黑,青,白,蓝等色棉布制成,色调素雅,柔和。男子大多穿对襟上衣,着黑色长裤;女子上衣下裙,内系肚兜,扎绑腿或者脚套。清《广西通志》载“侗人,椎髻,首插雉尾,卉衣。”至今,侗族地区在重大节日,男女着盛装,戴银饰,还有穿卉衣,披花肩的习惯。

侗族男女服饰

侗家人认为,用纯手工刺绣装饰的侗衣才是质量上乘的绣品,在刺绣开始前,侗家人会先准备好制作侗衣所需的布料,她们所使用的制作侗衣的布料都是自家染织的侗布。泛着紫红亮光的东部是侗族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布料,亮布,以家织棉布为原料,以蓝靛入染,用牛胶,薯莨,鸡蛋清或黄豆浆等上浆或上胶处理,石磙碾压或木棒捶打砑光,经浸染,熏蒸,晾晒等多道工序最终形成紫光闪闪成布的布料它不仅是构成侗族服饰符号系统的重要元素,也是侗族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

纺纱捶打

晾纱线浸染晾晒

制成的侗布

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侗族的服饰就是文化的记载和传承。侗族人民利用服饰展示民族文化,利用图案记载民族历史和民族情感。侗族服饰文化拥有兼收并蓄之美,侗族服饰与毗邻民族服饰有诸多相近的地方,如三江县林溪侗族使用的具有明显的满族风格花冠式步摇,还有去掉苗族银冠上牛角装饰的冠状银饰;素雅和谐之美,侗族服饰整体比较古朴典雅,色彩上多单色如青色、绿色、黑色、深蓝色为主,饰边带;勤劳智慧之美,侗族服饰制作是自种,自纺,自织的过程,从种植棉花到纺织纱线,再到精心刺绣、挑花、蜡染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侗布制成的衣物

侗族刺绣分为挑绣和绣花两种,二者制作工具与手法并不相同,图案风格也各不相同。三江县申报的“侗族刺绣”在年入围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申报的“侗族刺绣”主要以同乐的刺绣为主,多用于装饰女性的服饰以及小孩的背带,也用于装饰绣花鞋,背包,童帽等。当地侗家妇女的服饰一般由侗家女性亲手制作。制作好侗布后,将其裁剪成为衣服,再用硬纸裁剪出各类图案,然后把图案作为底稿一针一线绣上去,这种方法被称为剪纸绣。

一件侗族刺绣作品的完成,首先是剪纸,即用纸剪出各种图案,再按照图案进行刺绣。剪纸艺人使用小剪刀,在一张空白硬纸上,根据头脑中所建构的模式剪出一个个独立的图案,由于图案是用于服饰的装饰,因此样式小巧精致,而不同于北方剪纸图案的大而繁缛。将剪纸图案贴到布条上,便可以开始进行刺绣操作。布条颜色的选择只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在刺绣的时候,左手固定布条,右手自如地上下穿针,对于当地每天都要进行刺绣操作的艺人,她们都会把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留长,以便于更好地固定布条和针。然后以大概60°的角度从背面将针穿出,把线覆盖在剪纸图案表面,再以同样的角度将针穿入背面。每次操作动作必须保持线的距离相等,拉力均匀,才能使得刺绣的表面光滑、匀称而细密。在刺绣颜色的选择、搭配上,基本按照事物原本的颜色配给,也是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当地人称这样的颜色显得十分喜庆、漂亮,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剪纸绣剪纸图案制作剪纸绣成品

三、侗族刺绣图案内涵

侗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精心设计各种美丽的图案纹样对服饰进行美化。侗族服饰图案纹样数量繁多数不胜数,大多取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多崇拜意义。

1.龙蛇崇拜——龙蛇纹。侗族以龙蛇为神灵,其服饰纹样中的龙纹不似古代朝廷龙纹那样庄严,而是一个善良灵巧且可爱的形象,以特殊针法,马尾绣做成,并赋予其精巧细腻的神韵。

侗族刻花龙银纹饰龙蛇纹

2.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植物崇拜——花草纹、树纹。侗族人民喜在衣服的衣边和袖口绣上小花,他们不喜牡丹或者兰花一类的刺绣图案,大多采用梅花、桃花、李树花、油桐花、杜鹃花等山野间常见的野花形象。侗族人爱树,家家户户都种树,树纹多以太阳为中心,发出光芒,四角为枝叶茂密的榕树充满整个画面,常出现在女子服饰或小儿背带上。

侗族腰带装饰绣品

3.侗族刺绣在构图上便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首先上衣左右两边的衣边、衣叉、袖口,左右脚上的绑腿图案,无论是颜色、样式还是在排列的结构、位置上均是相互对称的。其次,在一幅较大的刺绣作品内部,同样也恪守着对称的准则。

侗族对称刺绣图案

4.“混沌花纹八菜一汤”刺绣纹样,中间硕大的圆形即为混沌花,下半部分是一个小嘴的石榴,是女性的象征,上半部分是一只扑面而来的蝴蝶,探向石榴嘴,象征着男性。这里暗藏着天地阴阳相交相合、万物化生的场面。

“混沌花纹八菜一汤”刺绣纹样

5.自然和天体纹样,太阳崇拜——太阳纹。侗族视太阳为“万物之神”,对太阳十分尊崇,古时有迎太阳的习俗,现部分地区仍然保留这个习俗。太阳纹在侗族服饰纹样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如具象的圆,圆的周围用丝线绣出光芒;有时以“卍”字纹表现;有时以“八芒太阳纹”的形式出现,侗族小儿背带和童帽上时常绣有这种纹样。

太阳榕树纹背带

四、侗族刺绣图案艺术特点

侗族的刺绣纹样具有概括性和随意性。概括性从江侗族妇女将所要表现的造型,进行大胆的取舍,在心中反复运筹。例如在从江普通人家的背带盖中,中心的图案由四个燕子形状的双龙戏珠和一个日崇拜的太阳纹样,这种纹样猛地一看似有龙在扭动,旋转,细看却又觉得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全按照比例和样本绣出,这种纹样不是视觉印象的直接复制式模拟,而是刺绣妇女依据自己的心意和目的,对印象本身进行改造和修饰。这就是人们常说舍其形而求其神的做法。随意性从江侗族妇女在创造形象时较少理性色彩,创造方法具有浓厚的意念成分,不依赖于对事物的观察,而是依靠自己的记忆。借助意向,绣出不在场实物意像。

老绣片背带三江富禄型侗族背带

侗族服饰文化拥有兼收并蓄之美,侗族服饰与毗邻民族服饰有诸多近视的地方,如三江县林溪侗族使用的具有明显的满族风格花冠式步摇,还有去掉苗族银冠上牛角装饰的冠状银饰;素雅和谐之美,侗族服饰整体比较古朴典雅,色彩上多单色如青色、绿色、黑色、深蓝色为主,饰边带;勤劳智慧之美,侗族服饰制作是自种,自纺,自织的过程,从种植棉花到纺织纱线,再到精心刺绣、挑花、蜡染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陈显月[4]对侗族刺绣的坚持和发扬就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侗族服饰花纹是研究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与“无字史书”,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服饰独特而优美,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侗族服饰文化受到冲击,我们必须加大对侗族服饰及其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gc/7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