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长安电台

白癜风需要注意哪些 http://m.39.net/pf/a_4785535.html

甲午年小雪,于苏州文庙拓唐寅《落花诗》两首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简介姑苏城内桃花坞街,东起报恩寺,西至阊门横街。如今的桃花坞,有能让你走街串巷不经意就能遇到的古井旧宅,有能让你静心欣赏的艺术馆,有充满节奏感的青年旅社创意园。但提到这里,几乎每个人立刻想到的一人一物,跟几百年前每个人能想到的,都毫无差别。那人,是唐寅,那物,是桃花坞木刻年画。

接下来的两期长安电台游记系列,就让我们追随唐寅的交游、远行以及诗文书画作品,去看看他踏过的土地,走过的人生。

桃花河畔桃花坞,何处幽巷通唐家。

桃花庵主犹沉醉,梦见春风散桃花。

莫教伯虎起,好访文居士。

居士去长安,高门久不启。

桃花河水脉脉长,逍遥爱此春水乡。

桥畔回首遥相见,九层宝塔映烟光。

——蓉堂《朝游桃花坞歌》

围井闲谈二老翁,木扉粉壁石桥风。

桃花坞畔徘徊夜,四百年来灯火中。

——蓉堂《夜过桃花坞》

◤交游◢

唐寅《行书和沈周落花诗》卷,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弘治十八年()春,吴门画派开山大师沈周首倡《落花诗》十首,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皆相继和之,在卷尾唐寅自跋中,明确提到这一创作背景。落花诗内容意境沉郁,描写一夜之间繁华散尽的无奈,这与诗人自己一夜之间功名尽毁,前途无望的心境非常契合。此手卷颇得赵孟頫笔意,行笔速度较快,笔触潇洒。

——渐行渐远文徵明①

“我第一次见子畏的时候,是在束发之年。儿时的我曾一度被疑是个智障儿,但父亲的教导与期待使我终于渐渐赶上甚至超过同龄人。直到我听闻子畏的存在。最初我想,商贾之家,何足道尔?但当他的才华横溢放任不羁真切展示在我面前,我惊异了!他就像中天悬着的太阳,光芒耀眼,令人不禁想要靠近一点,更近一点。父亲说子畏自制不够,而我他日成就,必在子畏之上。我心中所想却是,谁在乎这些?我想要的,无非是能在他左右,与他谈学论道,一同赴考,同朝为官,互为臂膀。”

①文徵明,原本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以后,改名文徵明,另起字徵仲。明代苏州府长洲县人,先祖从湖南衡山县迁徙而来,因此号衡山,人称衡山先生。生于公元年,去世于公元年,享年九十岁,是吴门画派中造诣最全面,影响最广的大师,是一个标准的文人画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

现实总是残酷的。文徵明和唐寅,这一对同年又拜了很多相同老师的才子,人生境遇却是云泥之别。文徵明七岁方能直立八岁还口齿不清,参加科举十试不中(其中一次因为丁忧不曾成行),因“年资久”授翰林待诏,却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回到家乡,寄情山水;唐寅从小才思敏捷,二十九岁参加乡试一鸣惊人高中解元,后卷入科场舞弊案,从此仕途无望,在艺术中求安慰,在贫困潦倒中挣扎。文徵明在正德七年收到宁王的邀请之时,慎重行事,称病婉拒,得保清名;唐寅来到宁王麾下,渐渐发现其野心,最后靠装疯才得以脱身。文徵明在沈周之后,执掌吴门画派四十余年,以九十岁高龄为后人“衡山仰止”;唐寅命途多舛,在五十四岁的冬天辞世,功名尘土,都如他所号“六如”一般,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文徵明《云山图》轴,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

根据文徵明题跋落款“文壁”,以及题跋上沈周的生卒年,可较为模糊地判断为文徵明早年仿米氏云山之作。“云山图”创始于米芾,这种泼墨写意的绘画手法,被称为“墨戏”,受到文人画家的喜爱。作为文徵明、唐寅的老师,沈周不仅自己画云山图,据说还将此图作为作业布置给爱徒。此图上方就有沈周和唐寅的题跋。

唐寅与文徵明,是闹过几次的,甚至有些纠缠不休的意味。第一次绝交或说几乎绝交大概是因为借钱,唐寅要修桃花庵,向众友借钱。在这次的事情里徐祯卿也没借给他钱,但徐祯卿写了个长信,表达了自己不是不想借,实在不是地主,家里没有余粮,安抚了唐寅那颗敏感的玻璃心。文徵明却老实,他看着唐寅京城回来就自甘堕落醉酒眠花nozuonodiewhyyoutry,大概一直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就不乐意借。不借钱也就算了,还写信规劝。唐寅什么人啊,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啊,他当然不高兴。这一闹,就几乎绝交了。后来因为宁王征召的事,俩人关系又一度好转,唐寅在给文徵明的信里说:“寅与文先生徵仲交三十年,……寅长徵仲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徵仲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诗与画寅得与徵仲争衡;至其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然而好景不长,唐寅享乐主义至上,文徵明总是劝诫个不停,这情景总让我想到虞翻对孙权说你这不对那不对这不行那不行,孙权一怒就斫书案说交州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最后虞翻就死以青蝇为吊客了。正如唐寅在《答文徵明书》里表达的——你我脾气就牛跟羊似的,不一样是天性,勉强不来。也算是婉转的绝交了。后来他们的交往,在唱和题跋盛行的那个时代,见于记载的确实越发少了。我想,文徵明作为吴门领袖,创作交游一定忙碌,规劝几次你不理,自然乏了。而唐寅,内心深处一定还是骄傲的,他不允许自己的落寞暴露出来,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从小事事不如他的玩伴面前。但在他们心底,那个朋友,想必还是无可取代的——对于这一点,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文徵明那首《怀子畏》,那深情遥望的“玉郎何处拥婵娟”是在唐寅过世以后的怀念,尽管大多数人觉得那应当是他们年轻时关系密切时候的作品。

——宝镜里外张梦晋②

“哈哈哈哈,子畏说什么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说的,难道不是我么?要说相识,我俩是垂苕相交臭味相投。虽然子畏家里逼着他念书,好在他不是笨蛋,学什么都快,读完了书便偷溜出来找我玩。现在想来,我这辈子见过子畏最开心的笑容,就在那些年与他赤身立于泮中打水战的酷暑。在我的记忆里,那些年的夏天总是如此痛快,挥下的汗与泼出的水交织在一起,混合着少年的气味,意气相投,骄傲疏狂……后来,后来,子畏去参加科举,便不再有过那样清明热情的眼神,不再有过那样自由坦诚的笑容……”

①张灵,字梦晋,吴县人,生年约略晚于唐寅,卒年约略早于唐寅。性落拓嗜酒,好交游,醉即使酒作狂。所画人物冠服玄古,形色清真,无卑庸之气。间作山水,笔生墨劲,斩然绝尘。并善竹石、花鸟,清新可喜,书法亦佳。

唐寅《看泉听风图》轴,绢本,墨笔,南京博物院藏

主体部分描绘二高士并坐,观赏瀑布。瀑布奔流急泻,数处飞流腾跃。此画作山势突兀,峭壁陡险,老树虬曲,枝叶苍茂,水势生动,用墨勾皴,明暗清晰,可见南宋院画特色。树后山岩皴笔轻淡,逐渐消失云间。远山则起走明显,略见山峰,正是马远和夏珪作画的一贯作风。唐寅自题诗云:“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流露出“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郢人逝矣,谁与尽言”的情愫。

如果那个年代有各种性格相合测试,和唐寅合拍指数最高的,大概就是张灵,接下来才是祝允明。张灵跟唐寅在府学泮戏水,为提学御史方志所厌恶,后来他在唐寅身陷冤狱时落井下石,后人为这两位才子不平,黄周星在其《补张灵崔莹合传》中还把这位方先生作为反派遛了一把。祝允明大他们十来岁,却还总是跟他们闹。三个人在落雪天,扮作乞儿唱《莲花落》,得钱沽酒在破庙里烂醉方休。

苏州碑刻博物馆,馆舍在苏州文庙府学内

苏州文庙府学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创建——因此唐寅与张灵想来曾在此念书嬉戏。苏州文庙府学历史上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等,其建筑多保持着明代重修时风格。

大成殿前有福杏、寿杏、三元杏、连理杏等数棵树龄均超过六百年的银杏。每逢深秋时节,遍地金黄,煞是好看。

苏州碑刻博物馆藏四大宋碑

博物馆内,“四大宋碑”及“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具有代表性。其中《平江图》为南宋平江府城市平面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东方星象测绘图;《地理图》为宋代中国政治地理图,是现存我国最古老全国性地图之一;《帝王绍运图》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石刻帝王世系图。

苏州文庙内西侧,明伦堂前七星池

根据记载,唐寅与张灵曾赤身立于府学泮戏水,那么想来那个“泮”,就是此七星池了?池子不大,儿时的我还曾在此学打水漂——然而从未成功过。

——旁郡知己朱承爵③、徐尚德④

我时常觉得,若是唐寅不曾卷入科场舞弊案,也许他与朱承爵、徐尚德的交往不会如此深厚,毕竟,朱承爵曾经同样科场失利,而徐尚德则是与唐寅一同受案件牵连的徐经的叔父。

我也曾担心,因为同样的失意境遇而建立的情谊,是否会沉溺在一种悲悲戚戚的氛围中呢。读到的记载越发多了,我知道我错了。他们之间,在互相理解宽慰的基础上,更多是兴趣相投,才华互赏,尤其是藏书方面的交流。

①朱承爵字子儋,号舜城居士,晚号左庵。明江阴人。国子监生。盛年锐志进取,累试不售,乃弃去,自称磐石山樵。藏书多宋元古本,与李鄂狮同为江阴两大藏书家。又好刻书,所刻甚精,蔓人推重。著有《灼薪剧谈》及《存余堂诗话》。

②徐尚德(--),字若容。初名元寿,字尚德,明江阴人,元献弟,与唐寅一同卷入科场舞弊案的江阴考生徐经之叔父。折节好学,聚书万卷,广搜唐宋以前旧籍。其学深博,所作跌宕豪迈。晚乃作游仙诗,好道,取室名黄庭。复制僧人衣服服之,因自号衲斋。著有《物外英豪》、《玉几山人集》及《黄庭室稿》,均佚失。

唐寅《秋风纨扇图》,纸本,墨笔,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绘画擅用典,《秋风纨扇图》即写班婕妤团扇故事以自况。在唐寅蒙冤坐狱发配为吏,愤而不任回到家乡不久,在给文徵明的书信中写道:“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噬。”家中尚且如此,何况在外。在这样情境之下,画上题诗“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多谁不逐炎凉”,岂能不让人唏嘘。

弘治十七年(),江阴藏书家朱承爵建藏书室“存余堂”;正德己巳年()唐寅在为朱承爵的画作题诗中提及其三次对朱家的拜访。这段时间,是他们交往甚密之时。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幅唐寅作《空山长啸图》,同样是唐寅用典佳作。唐寅自题诗云:“清时有隐伦,衣冠阿谁肖。幽涧纳飞流,空山答长啸。”显然取材嵇康访孙登事,以写自己内心纠结。纵观唐寅一生,矛盾从未停歇。他试图建功立业,却牵连入科场舞弊案,人生从此蒙上污点;他试图效仿太史公成一家之言,却抵不过自己的享乐主义;他试图看破人生六如,恬淡出世,却又为生活所迫;他放纵不羁,看似荒唐,却最终还是选择了“不与人间造业钱”“不损胸前一片天”……想来这画作中的一声“空山长啸”最终也是他的人生选择吧。这幅作品不具年款,但在《唐伯虎全集》中,提及朱承爵在刻印音韵著作《啸旨》时,唐寅曾为其撰写《啸旨后序》。因主题相关性很强,推测作《空山长啸图》可能与作此序时间比较接近。

正德癸酉腊月,一日大雪,唐寅再次来到朱承爵的存余堂,宾主数人就着温酒,围炉夜话,不知东方既白。后来,朱承爵将这一夜他们轮流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成《灼薪剧谈》两卷。

这样的交游,竟让我想到了一个名为“雪夜访戴”的故事。

唐寅《与若容手书》,行书,纸本,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一封唐寅写给徐尚德的信件,根据其中提及的“浮休迁化”可推测大致写于年,即唐寅45岁时。在此信件中,抒发了因前辈吴宽及沈周相继作古而使风流难续的慨叹,谈到自己整理的文集共计四十四卷,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并将他最重要的身后事托附给了徐尚德——由此可见,这位徐尚德,在唐寅心中,是可信赖之人。手书列出著述有:

《三式总钤》三卷,三式指太乙、奇门、六壬,为中国术数三大绝学。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把术数研究用于决策,如姜太公、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由此可见,唐寅在经过科场案打击迷惘了几年后,并没有放弃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效仿古代先贤研究术数,并在45岁就有小成,著成《三式总铃》一书;

《唐氏文选》八卷,推测为唐寅诗文集;

《书画手镜》一卷,当记述了经他过眼并品鉴过的古代书画作品;

《将相录》二十卷,估计唐寅为古今文臣武将一一作传并点评;

《吴中岁时记》二卷,当记述了吴中岁时习俗;

《史议》四卷,应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议或评经史之言,如唐寅全集中收集的《莲花似六郎论》当属此类;

《时务论》六卷,《晏子春秋》有言:“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涉及当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唐寅全集中的制义卷收集的诸文有些属此类。可见唐寅并非百无一用的书生,而是能将经学研究与时务讨论联系起来。

由此信可见,祝允明在为唐寅撰写墓志铭时所言:“其学务穷研造化,玄蕴象数,寻究律历,求扬马玄虚、邵氏声音之理而赞订之。傍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殁。”并非他身为挚友的抬高与美化,只可惜或许时事有变,唐寅的托付最终并未达成,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所见,只是寥寥诗文书画。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gc/7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