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人面桃花”
——姚学礼《古宅》诗与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比较阅读感想
文
郝聊士
11月5日晚上,在暖杯书咖参加了荆爱民老师《姚学礼诗赏析》分享活动,荆老师对姚学礼先生的现代朦胧诗《古宅》大为赞赏,并做了细致的赏析,精准透彻的解析让我折服。姚学礼先生的《古宅》诗确是一首典范诗,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解读,就能获得不同的理解。
从诗歌《古宅》讲述的故事情节分析,它与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先来解读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讲述的故事。
原诗为: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字殷功,唐朝博陵(今河北省定县)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这首七绝,一直为后人传诵,“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唐诗纪事》中记载:“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想讨杯水喝,便叩门,一位秀美的姑娘应声而出,送上杯清水。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笃,姑娘脉脉含情,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春光依旧,可当崔护再次来到南庄时,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院门紧锁,姑娘已不知在何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崔护便题词于院门之上,怅然而去。”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此景,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我们再来解读姚学礼先生《古宅》诗中讲述的故事。
原诗为:
古宅
姚学礼
叩响门环
手指被锈蚀成深红了
不在深山,如在深山
默默的目光长着
默默的目光红着
莫非目光也锈蚀了
呼唤无奈地落下,在地上红了
树叶无声地落下,在地上红了
我肯定是一片锈蚀的晚霞
不在深山,落在深山里红了
而古宅这时却站起来
转身悄悄地走了
《古宅》这首诗写自己想进入古宅寻访而未能如愿的故事。
诗共两小节,第一节首句便写自己叩响门环等待宅内人开门,而宅内是怎样的人,与自己是怎样的关系,自己因何前来,诗人俱无交代,给欣赏者留下了开阔的想象空间,应门者可以是一位渊博的老者,可以是一位和诗人相怜相惜的挚友,可以是一位仙风道骨的童子,亦可以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虽然叩门的手指被门环上的铁锈染成了深红色,但古宅的门却丝毫不因处于闹市的喧嚣中而吱呀一声打开,如处于深山中一般寂静,诗人期待开门的目光透过门的缝隙向古宅内窥望,过了很久,依然无人开门,诗人感觉目光好像都染上了门上的铁锈。
第二节开始,诗人写出了因许久无人应门的无奈之举——大声呼唤宅内人,是寻访故友大声呼唤名姓,还是偶遇古宅想进入寻访而大呼有无人,诗人依然给欣赏者留下了开阔的想象空间,然而,这一招也并不见效,呼唤的声音犹如树上的一片叶子,轻轻地飘落在地面上,似乎也染上了老宅的铁锈,变红了。无奈的诗人无计可施,在往来行人的疑惑的目光中涨红了脸,犹如一片绯红的晚霞,只好旁若无人的站在古宅门口等待,无意间瞥见古宅门上文物古迹的标识或是门上封条、告示的说明,才醒悟古宅已今非昔比,变得高大上了(原诗句“站起来”),诗人此时也才明白,宅内是没有人的(故友或许早已迁居他处),于是“转身悄悄地走了”。
姚学礼先生的《古宅》,从讲述的故事情节上分析,与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着相同想通之处。两首诗都有寻访故人未曾如愿的情节,只是崔护写的清楚明白,姚学礼先生表达的含蓄深沉,点滴不露。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心静下来时,也许会想起那个曾经的她(他),但记忆终究抵不过时光的消磨,那些清晰的情景也渐渐模糊,唯有故地重游情景再现,才能找回那段记忆里的美好时光,唐代的崔护是这样,姚学礼先生也应是这样,我们生活在普天之下的凡人俗子亦应是这样。
不论姚学礼先生创作《古宅》诗的初衷是怎样的,通过这首诗的赏析,我看到了一个故地重游驻立古宅门口的诗人,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在人来人往的街道,迫切想见到宅内人并与之促膝交谈的情景。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相信诗人定能与故友相见,把酒言欢,因为我相信诗人对故友的一番深情厚谊是会得到上天眷念的。
作者:
郝聊士,平凉文学爱好者。
喜欢文字,支持原创,感谢赞赏!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便宜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