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936.html
年,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十个年头。5月31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成立,联盟会议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同日,“锦绣未央——浙苏鄂三校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对外展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叶菁、中纺联副会长孙淮滨、蚕桑丝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浙江理工大学织锦非遗研修班的40余名师生、江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的师生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动。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联盟成立及非遗保护工作座谈会暨联盟联席会议在国丝馆新猷资料馆举行。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等对上半年的保护研究、宣传推广、技艺继承等各方面保护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分别介绍各自在丝织技艺传承所做的工作。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学院党委书记祝成炎教授进行了“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的成果汇报,他把“织锦非遗研修”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当代传承、教学师资的雄厚和教学内容的丰富的特点展现在大家面前。江南大学张毅教授、武汉纺织大学叶洪光教授等分别代表研培院校进行了“刺绣生活用品设计与制作研修班”和“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服饰民俗传承人群研修班”的办班情况汇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正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缫丝行》诗句中描述的‘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的蚕丝丰收时节。凝聚着我们祖先智慧和情感的蚕桑丝织技艺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洗礼,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传承到今天。”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成立大会上,文化与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表示。而由于“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涉及多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传统工艺、民俗等多个类别,流布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多个地区,因此,成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亦是为蚕桑丝织技艺的保护搭建了平台。
“成立保护联盟,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它的传承保护。”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联盟把蜀锦、宋锦、苏州缂丝、双林绫绢、杭罗、余杭清水丝绵、湖州缉里湖丝以及蚕桑习俗等相关项目的专家、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再度聚拢,正是希望能合力传承保护文化遗产。
联盟会议上,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各路专家济济一堂,共同交流探讨保护创新之路。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长钟秉章介绍说,今年5月前,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不仅成功复制8款古代织锦,而且还开始研发汉唐服饰,包含战国直裾、汉代曲裾深衣、魏晋衫裙、唐代大袖衫、明代交领上衣。与此同时,他们还持续与全球知名插画师倪传靖、北美知名插画师马科斯·陈进行蜀锦手织技艺与现代设计的合作。
各校培研班的学员还为大家带来颇具特色的表演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的各成员将加强对保护传承重大问题的研讨,开展相关非遗调查研究,建立完备的文字、音像、图片等专题档案或数据库,增加宣传展示相关民俗和技艺的场所,加强保护与培养传承人,动员群众参与保护与传承,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锦绣未央——浙苏鄂三校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锦绣未央——浙苏鄂三校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国丝馆承办,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协办。通过三所高校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学员作品,一定程度上看到研培学员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现代技术和现代科球融合,不断涌现出具有现代设计思维和科技理念的新的作品和创新。
浙江理工大学于年开始举办“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研修班目前已开设到第6期,为四川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杭州织锦等领域的余位传承人或从业者提供了针对性的高级研修。
江南大学非遗研培计划项目自年开始,每一期研培计划项目都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研究展开,目前已经开展10期研培计划项目,培训非遗传承人人次,其中刺绣等纺织非遗项目是主要的项目实施方向。
武汉纺织大学从年到年共开展了5期纺织研培班,培训了余名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河北、山东、海南、贵州和江西等地的传承人群及从业者,涉及汉绣、阳新布贴、红安绣活、黄梅桃花、望江挑花、苗族挑花、花瑶挑花、山东鲁锦、河北威县土布、江西夏布、海南黎锦等多个织绣类国家级及省级非遗项目。
■■■■■
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丨浙江理工大学丨青年时报
研培君综合整理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