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庆华
“涓涓溪流汇成河,朵朵浪花泛清波。两岸田园好风光,鸟语花香醉情哥。座座桥亭留遗篇,家家祠堂奏孝歌。星光灿烂夜明珠,秀美山水美人多。”这首诗,是对百里画廊龙潭河的生动写照。
龙潭河,溆水的一都河。龙潭,因“潭中有龙”的故事而得名。“担不尽的龙潭”之美誉,缘于龙潭河的滋养,龙潭人的辛劳,田土的肥美,物产的丰富。龙潭地处雪峰山北麓,溆浦南陲。与溆浦、中方、洪江、洞口、隆回五县市山水相连。自北宋设置“龙潭堡”以来,一直属溆浦县管辖。溆浦,是一个县名,也是一条河名,因爱国大诗人屈原的一首《涉江》诗而得名。溆浦又称溆水,全长公里,是沅水的一条重要支流,属长江水系。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溆水早有记载。溆水古称序水,也称双龙江。其上游为一都河、二都河。中下游为三都河、四都河。古时记载溆水上游发源为二处。一处为金子山下架枧田,一处为梁山,至黄茅园祖下坪两源相汇,称为龙潭河。古人的考证并没有错,但不全面。实际情况是,龙潭的上百条涓涓小溪,都是龙潭河的源头。笔者所考证的原合田乡12个村,至少都有一两条小溪注入龙潭河,流经黄茅园的祖下坪。合田村口有《沅之源溆水源碑记》,有三条溪水注入合田水口。明朝永乐二年,“龙潭十八门军”屯田合田垅,证明年前合田就有大量的良田了。从分水界至合田村至高桥村至合中村至山下村至白岩村至黄茅园金中村的祖下坪,过去统称为合田垅。这条田垅连绵15华里,田垅中间是龙潭河,河两岸的良田不少于三万亩,是中国最早的“杂交水稻制种风光带”。龙潭河从黄茅园至龙潭15华里,原横板桥乡的溪流流入龙潭河又有10华里,原温水乡、大华乡和现今龙庄湾乡的溪流流入龙潭河,至少超过20华里,龙潭河流经葛竹坪镇芹江电站处,又有20华里,再流入北斗溪,还有10华里。北斗溪是一都河的终点,二都河的起点,到统溪河为溆浦的二都河。依此推算,说“百里龙潭河”一点也为过,而是恰到好处。
龙潭河,龙潭人的母亲河。自古至今,龙潭河流淌不息,滋润着龙潭这方土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雪峰山下的龙潭儿女。象母亲一样,美丽良善,无私奉献。龙潭之所以“担不尽”,物产丰富美食多,土猪腊肉香又甜,糯米糍粑软如棉,石磨豆腐嫩又鲜,就是有一条碧波荡漾的龙潭河;龙潭之所以出美女,被人称为“美人窝”,龙潭姑娘皮肤好身材好性格好,而且秀气灵气书卷气,也是因为有条清澈明亮的龙潭河;龙潭之所以人才辈出,古有“三杰”,近有“八雄”,今有群星闪耀,还是因为有一条“记得住乡愁”的龙潭河;龙潭之所以成为全国最早的小水电基地,象长藤结瓜一样,梯级开出34座小水电站,象夜明珠闪烁在星空,更是因为有一条为民造福的龙潭河。
为保护好龙潭母亲河,龙潭人进行了无数次的抗争。有记载的至少四次:第一次,与外敌抗争。年,日军打进龙潭,龙潭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的主战场,英雄的龙潭儿女组成六支地方武装,与我国正规军并肩战斗,使日寇的铁蹄未能跨越龙潭河,龙潭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决胜地”。第二次,与大自然的抗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大量树木被砍伐,植被遭破坏,河水干枯,山体滑坡,甚至葬送人命。龙潭人痛定思痛,认识到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多年的荒山绿化,禁止乱砍滥伐,使用省柴灶等,终于成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龙潭河水开始变清。第三次,与石材开发企业抗争。龙潭的石材开发,破坏了山林,污染了龙潭河,这是不争的事实。龙潭有识之士大声呼吁保护龙潭自然环境与抗战遗址,据理反复力争,引起各级重视,石材开发得到初步整治。第四次,龙潭人民自觉整治龙潭河。以姜立刚、尹恩建为代表的龙潭镇党委和政府,运用“共享共建”的新理念,依靠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溆浦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修堤筑坝,植树栽花,镇治所在地一段龙潭河变成“十里画廊”。新华社播发通稿《名镇富变》。黄茅园镇党委书记刘辉、镇长李小华一班人,不甘人后,从镇治所在地开始,在分水、七里、横坡、合田、紫云、树凉、金中至湾潭,多处修筑堤坝,对龙潭河上游进行有力有效保护。葛竹坪镇党委书记罗志华、镇长刘杰卫一班人,奋起直追,把镇治所在地作为治理龙潭河的重点,龙潭河的下游亦出现可喜可观的局面。三镇齐努力,百里画廊呈现在人们眼前。龙潭母亲河有了如今新模样。
龙潭河,百里如画胜景多。龙潭河上的桥亭,龙潭河边的古村和宗祠,龙潭河两岸的田园山丘,龙潭河滩上洗衣的村姑村嫂,龙潭河里捉鱼虾的顽童,构成一幅幅美轮美奂、叹为观止的图画。龙潭籍清代进士谌百瑞在《龙潭山水歌》里概括了龙潭八景。吟唱八景的诗句由中国书画院书法家谌敬业抄录并印刻在龙泉亭的石碑上,供人观赏。称为龙潭旧八景。溆浦县档案局局长谌汉业是个有心人,将八首诗存入县档案馆并刊发在方志类图书《文化龙潭》上。许多龙潭文化人熟记于心。龙潭文化名人韩赛君写下了八首新诗,赞美龙潭新八景。进入山背花瑶梯田景区的那块石碑就是韩老先生自费立的。八首新诗收入由其所著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龙潭》一书,许多文人墨客叹服赛君先生的眼力与笔功。笔者作为《文化龙潭》的主编和文化龙潭研究会会长,从省城回乡常住龙潭已四年多,创作关于龙潭的文字超过万字,其中发表有关龙潭河两岸风景名胜的有:《漫步龙潭河》、《十唱龙潭母亲河》、《龙潭抗日之歌》、《寒窗亭记》、《飞龙亭记》、《乾隆亭记》、《岩板古村放光华》、《金中村的金字招牌》、《龙潭美龙潭红》、《梓坪古村记》、《大美金中荷花园》、《龙潭为何祠堂多》、《英雄山碑记》、《羊角而上九万里》、《龙潭美食美入骨》、《龙潭美食万里香》、《瓜果飘香龙庄湾》、《美丽山村》、《大山春雨》、《玉带溪》、《红军溪碑记》、《阳雀坡》、《龙潭美人传奇》等。主编内刊《文化龙潭》(后改为《雪峰龙潭》共9期,新编12个龙潭花灯戏剧目,其中2个省市获奖。笔者走遍中国,周游多国,认为龙潭最大的看点亮点卖点莫过龙潭古村落、龙潭古祠堂、龙潭古桥亭、龙潭古牌坊古书院、龙潭龙灯、龙潭花灯、龙潭美食。而这些,无不与龙潭河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笔者认为,一切事在人为,龙潭三镇一乡的百多个村落,都是美丽的山水画,都可建成乡村振兴的样板,都可打造成旅游景区或景点。目前已初具雏形或规模的有:
龙潭河上游第一道胜景——大美合田。这是龙潭十八门军屯田的地方,这是袁隆平院士制种的地方,这是被称为“中国最美山村”的地方,这也是盛产白丝糯糍粑和金秋梨的地方。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杨通云作曲的《大美合田》这样唱道:“这个地方,宛如画廊。溆水之源,碧波荡漾。十里河岸绿成荫,龙脉林带绕山梁。寒窗亭上书声朗,炎帝祠里香火旺。神农来乘凉,笑吟是故乡。这个地方,鸟语花香。英雄屯田仙鹤飞翔。万顷田园好风光,桃红梨黄遍山岗。鸳鸯井里故事多,古板古道妹追郎。乾隆来私访,三载免秋粮”。清明踏青时节,桃花、梨花、樱花、油菜花一并盛开,实在令人陶醉。金秋时节,瓜果满山,令人神往。如今被列为国家森林(乡)村。
龙潭河上游又一道胜景——金中古村。这是国家命名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由古民宅、“昇平人瑞”古牌坊、唐氏古祠堂、乾隆亭、乾隆井、金中荷园构成。金中千亩荷园如今已成为旅游休闲景区,荷花怒放时,游人满荷园。龙潭花灯戏少儿演员一曲《大美金中荷花园》成为网红。
龙潭河上游第三道胜景——湾潭。以万寿桥和王氏宗祠为主要景点。王氏宗祠作为战时“医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很值得一看。万寿桥是龙潭河上最为壮观、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桥,也被称为“红军桥”,目前是市级文物,不亚于省宝与国宝,只是欠缺申报力度。湾潭村落照样美如画卷。
龙潭河上的一颗闪亮明星——阳雀坡。是国家命名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是抗战古村,是雪峰山旅游公司打造的国家级3A景区。中国著名作家邓宏顺曾在人民日报刊文《春到阳雀坡》。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张建永教授赞美阳雀坡的腊八节越办越好,美国州议员和大学校长为阳雀坡上的雪峰山会战地下指挥所所迷倒,笔者采写的《阳雀坡上唱花灯》上了《人民日报》人民网。阳雀坡成了令人神往的地方。由著名音乐家陈君凡教授谱曲的《阳雀坡》这样唱道:“阳雀起舞,满山花果,美轮美奂,美到心窝。古宅古井古村落,古色古香故事多,人间奇女立丰碑,世代相传赞冯娥……龙灯舞得神采飞,花灯唱得星星落”。一曲花灯戏《阳雀坡》唱出了阳雀坡的新变化。《阳雀坡》剧目参加湖南第六届艺术节怀化选拔赛获银奖。阳雀坡前面的横板桥,是袁隆平超级稻试验田,溆浦县委县政府立巨石碑记,如今成了观光好景点。
龙潭河上千年古镇第一村——岩板。是湖南历史文化名村。主要景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实书院;号称“百里龙潭一枝花”的吴氏宗祠,明代的云南总督吴荣就出自岩板古村;“延陵世第”古民居与石板古道;座落在龙潭河上的穆公桥,堪称溆浦第一古桥。岩板村的狮子龙灯和雪火龙灯威名远扬,观灯者无不拍手叫绝。
龙潭河上核心景区——龙潭镇治所在地。主要景点有:国家级抗战遗址“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省级花园式单位溆浦第三中学;谌氏总祠、韩氏宗祠、龙潭族谱馆;龙潭河上的东风桥、飞龙亭、龙潭文化广场,占地百亩新修的龙潭综合市场及龙井、龙泉亭;正趋书院的前身龙潭镇中学;民国时建筑风格的镇政府古楼;古色古香的四条古街道。夜幕降临,漫步在龙潭河上,你会错把龙潭当香江(香港)。夜色美,美得难以形容。
龙潭河边上红色古村落——向家冲。这里是中共妇女领袖向警予劝学讲学之地,这里是工农红军宿营扩红之地,这里是抗日时华中艺专临时落户之地,这里也是雪峰部队和平起义之地。向氏宗祠被称为红色宗祠,《湖南日报》作专题报道。这里还有一颗神奇的古樟,历经千年,树冠三亩。这里的一条小溪,清澈见底,流水潺潺,流入龙潭河。
龙潭河边上的新农村样板——暖水冲(贵和村)。这里的农舍美、田园美、溪水美、道路美、竹林美,美得自然,美得协调,美得难以挑剔。新华社的记者、经济日报的记者到这里采访,国家一级演员到这里献艺。这里还有一个最大的看点是民营企业家刘光来投巨资修了座以表忠孝的刘氏宗祠,是龙潭三里目前最大的宗祠,大的让人惊叹。
龙潭河边英雄山英雄村——小黄沙。这个小黄沙(小王杀)真是不简单,当年日寇听到小王杀大王杀(大黄沙)闻风丧胆。小黄沙有座形似雄鹰的小山头,名为鹰形山。抗日最后一战胜利的主要标志也就是鹰形山争夺战。小黄沙张氏宗祠这座“百忍堂”忍无可忍,张氏族人组成抗日自卫队。周志道将军在这里指挥中国军民痛杀敌军,得到当时中国军队最高统帅蒋中正重奖。鹰形山成为了英雄山,也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张氏宗祠作为抗战遗址成为省级文物。小黄沙的蚕灯也是不得了,不仅是省级文物,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小黄沙开发成旅游景区,条件具备,前景看好。
龙潭的果乡花海与高山平湖——龙庄湾。龙庄湾是果乡名不虚传,万亩猕猴桃基地闻名三湘。是花海也一点不夸张,是全国著名的金银花基地。是高山平湖也恰如其分。刘家坪电站大坝落差高度全省之最,刘家坪水库长达十余里,宽达千余丈。龙庄湾有最好乘凉的地方凉风界,有抗战遗址青山界,有一品将军张德朝墓地,有王勋华烈士旧居。龙庄湾开发旅游前景广阔。
龙潭最神奇的地方——米粮洞(谷)。有茫茫原始次森林,有万亩竹海,有奇石奇洞,有珍稀动植物,有无限风光,是探险猎奇的好去处。开发成旅游景区需要大老板、大投入、大手笔。
龙潭有中国最美的梯田——山背花瑶梯田。湖南雪峰山旅游公司已将山背花瑶梯田打造成了国家级3A级景区。花瑶挑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服饰乃最精美的手工艺术品,花瑶民俗(歌舞)惊艳北上广和世界旅游大会。王丽达一首《最美的山背》唱响中国。如今的山背农家客栈三十多家,高山别墅座座,令游人向往。
不能不提的乌峰古村。乌峰播雨属龙潭八景之一。这里有壮观的古民宅,有龙潭三大牌坊之一的守节牌坊,有千年古井,千年红豆杉,有一脚踏三县的二仙庙,有半缸胜景,有活灵活现的龙头山,更有人才辈出。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和湖南历史文化名村。笔者漏珠,没有写专文介绍。
其实,龙潭的古村美村至少有几十个。刘家院子,夏家院子,徐家院子,谭家院子,李家院子,唐家院子,温水王家院子,韩家圭洞院子,侯家院子,,,,,,可以说,个个堪称经典。
百里画廊龙潭河,河上胜景上百处。北京诗人凌翼赞叹:今生作诗千万行,不去龙潭好冤枉。中国旅游板块学说创始人、湖南省第一任旅游局长游碧竹说:龙潭有十二“古”,全国都罕见,龙潭好看又好玩。湖南省文化旅游厅厅长陈献春多次来龙潭,由衷感慨:龙潭是个好地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为龙潭题词:“文化龙潭,人杰地灵,抗日名镇,制种故乡”。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籍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致忠为龙潭题词:“中国文化名镇龙潭,中国抗战圣地龙潭”。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晓一行六人,皆为全省全国文化大咖,考察龙潭抗战遗址后,一致认可“中国龙潭”,认为龙潭的抗战文化、宗祠文化、民俗文化、稻作文化、书香文化、饮食文化等大有开发潜力与前景。他们崇拜英雄,欣赏美景,也大夸龙潭美食。
《这里就是我家乡》,是笔者写给家乡龙潭的新歌。大声呐喊,放声歌唱:这里是个好地方,美名远扬。潭中把龙藏,百里如画廊。古村古桥古书院,古色古香。看不完的经典,座座古祠堂。花灯唱起精神爽,龙灯舞起震山岗。这里的娃子会读书打仗,这里的妹子灵巧漂亮。都说这里担不尽,这里就是我家乡。这里是个好地方,令人神往。抗战决胜地,热血铸辉煌。新时代里新气象,百业兴旺。听不完的故事,满满正能量。撸起袖子闯市场,放开手脚奔小康。这里的乡亲勤劳善良,这里的人民自信图强。都说这里比苏杭,这里就是我家乡。
作者接受《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刘麟釆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