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民间一个最隆重的节日,时间是夏历元旦,即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摆团圆饭,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那么广西各民族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呢?
壮族
壮族初一以鸡鸣或零时为新年开端。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会煮年粽,粽子是广西过年必不可少的特色美食,晚上吃团圆饭,凡年内去世父母,均留座位及碗、筷。除夕要守岁,留火种,一直要留到初三或正月十五。
苗族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
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节前,家家准备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苗族的过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
瑶族
“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买蛋去,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肉猪,二十七杀现鸡,二十八杀水鸭,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晚团圆酒。”这是瑶族过年的准备。
瑶族过春节因各支系不同各具特色。初一鸡啼时分,村老对天鸣枪三响,各户随即放鞭炮、击鼓敲锣。盘瑶人家带引猫狗巡游住房四周,意为防兽防鼠;龙胜花瑶,由长辈带领,手举火把、刀斧、锄头上山“出晨”,口念“行东利东,行北利北,东成西就,南通北达”,然后各人砍回一捆生柴,意为新年生财;富川、钟山、恭城的平地瑶,以谷投入杯中浸泡、摆于神台,发壮芽者为播种品种;蓝靛瑶初一给幼童举行识字、挑花启蒙仪式。春节期间瑶族娱乐活动有唱堂歌、演“耕作戏”、打铜鼓、赛陀螺、射击、围猎、抛绣球、斗鸟等。
侗族
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京族
京族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粤语读音yeat,发音接近亦,下同,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开始,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仫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过年习俗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发红包
红包应该是全国通用的吧~广西的过年红包数额不一,有、,也有10、20……
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大扫除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你们的家乡过年都有什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