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诗林轶事之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文/刘恕人

唐代有个诗人名叫崔护,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只有两句话:“崔护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卒年不详,贞元12年登第。”这记载真是少得可怜,说明崔护在当时还不是著名诗人,留下的诗也不多,但是有一首诗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还为人们传诵。这就是他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历史往往给人开玩笑,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得多美,被闻一多先生称赞为“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是《唐诗三百首》竟然不选。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是同样的命运,没能入选《唐诗三百首》,翻遍《全唐诗》也只有这一首诗。但是,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无论是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还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的《题都城南庄》,至今都闪烁着熠熠耀眼的光辉,让人们爱不释手。

《题都城南庄》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是诗写得美,还因为这首诗背后有一段颇为传奇动人的爱情故事。唐·孟《本事诗·情感》详细记载了此事:

大意是博陵书生崔护,文才、姿态、气质都很好,一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清明时节到城南游春,见一处庄园,园内桃花盛开,草木青翠。他想进去观赏,园中却寂静无人。他敲了敲门,有一位少女从门缝向外看,问道:“谁呀?”崔护答道:“我名叫崔护,是一个游春踏青的人,因喝酒口渴了,想讨杯水喝。”女子听后,从屋里端了一杯水出来,把院门打开,放了一个凳子,让崔护坐下喝水,自己却依着桃树伫立。女子姿容妩媚靓丽,情意深沉含蓄,身后是一树盛开的桃花。这画面简直让崔护看呆了,女子也眉目传情地看着他。崔护主动和女子说话,可女子不肯答话,崔护只得告辞。女子把他送到门外,然后似有憾意地走进院门。崔护也多次回头看望,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两人虽没能说一句话,但已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想起去年的巧遇,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再次找到了那个庄园。只见院落、围墙、院门以及园内盛开的桃花都和去年一样,只是院门上了锁,园中空无一人。崔护很是失望,于是在左边门扇上题写了那首《题都城南庄》的诗,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几天以后,心有不甘的崔护再次来到都城南的这处院落,却听到院内有哭声,于是便敲门询问。一位老汉出来看了看他,问道:“你是不是名叫崔护?”回答说:“我是。”老汉哭着说:“你害死了我的女儿!”崔护非常吃惊,不知如何回答。老汉说:“我女儿知书达理,尚未许配人家,从去年以来就经常精神恍惚,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前几天我和她出门,回来时看见你写的那首诗,回家后就恹恹成病,几天不吃不喝,现在已经死了。我老了,原想女儿能嫁一位君子,为我养老,想不到女儿竟这样死了,这不是你害死了她吗!”说完又大哭起来。

崔护听后十分悲痛,请求让他进屋哭一哭,送心上人最后一程。得到老人允许,崔护进屋见女子端庄地躺在床上,崔护托起她的头,枕着她的腿,哭喊道:“崔护来了,崔护就在这里!”女子好像听到了哭喊声,不一会竟然睁开了眼睛,复活了。老汉大喜,便把女儿嫁给了崔护。

这件事是否如《本事诗》记的那么离奇,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其一,这首诗写的是崔护的亲身经历,诗中灌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才打动人。其二,这首诗是有情节的,即“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诗人没把它写成叙事诗,而是写成了抒情诗,从而使诗更具有艺术魅力。它已不仅限于叙述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故事,而是写了一种人生体验。读这首诗的人也许没有诗人相同的经历,但是,往往会有在不经意间偶然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当他再有意去追寻时,却不可复得了。这种人生体验就具有了典型意义,这也许是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赞赏

长按







































昆明专业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bj/1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