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历史与陶官

.鞍山历史

鞍山之名源于明代鞍山驿堡,取名于南郊的马鞍山.

位于鞍山市区东部的千山只有座山头,唯有加上骆驼山,才能名副其实地称作“千朵莲花山”。

关于城南的故事,还要从鞍山的标志之山——骆驼山说起。

那是晚霞满天的一个傍晚,一个粗犷的汉子骑着骆驼正从遥远的地方缓缓走来。他翻越了座座高山,涉过条条大河,风尘仆仆,满脸疲惫。他见荒原无垠,草木翻滚,大地寥廓,脚下一条河流潺潺流淌,河岸边长满了碧绿的杨柳树。汉子连忙跳下骆驼,跑到河边,捧起清水痛痛快快地喝个够,又对骆驼说:“你也痛快地喝个够吧!”

  骆驼便扎下头来饮水,汉子抬头远眺,忽见绚丽的晚霞下走来一个美丽的牧羊姑娘。姑娘脸庞如云白皙,杏眼星光闪烁。汉子不禁为荒原姑娘的美丽而惊诧万分,连忙问了句:“请问姑娘,这里是什么地方?”

  姑娘笑着回答:“这里是杨柳河呀,请问哥哥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

  汉子回答:“我叫赤峰,从红山来。”

“赤峰——”姑娘愣了一下说,“赤峰不就是红色的山峰吗?”

汉子激动地回答:“是的是的,姑娘你还不知道,我们那里的山原来也是绿色的,后来天上有九位仙女看中了我们那里的山峰,就把胭脂洒在山峰上,把九座高山都染红了。”

“九座红山,那里一定非常壮观。”姑娘抬眼看了看这位身材高大、威武英俊的汉子,不禁激动地问,“那么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呀?”

汉子回答:“我是为了寻找一条红山玉龙而来的。姑娘你看到没有?”

姑娘想了想,眼睛倏地一亮说:“是不是一条玉白色的龙,额头还有一点红,非常艳丽?”

汉子连忙叫道:“是的是的,它在哪里?”

姑娘轻轻叹息一声说:“这条玉龙确实飞到过这里,只是现在天黑了,一时找不到它。等明天我们登高远眺,说不定能够找到它。”

“登高远眺——”汉子抬眼看了看寥廓的荒原,迷茫地说,“可是这里有高山吗?”

姑娘突然惊诧地叫了一声:“赤峰哥哥,你快看看你的骆驼——”

汉子说:“我的骆驼怎么了?”连忙转过头来,不禁惊讶得合不拢嘴巴。

杨柳河边哪里还有他骑来的骆驼的影子?汉子只见他的骆驼迅速拔起,在柳河南岸突兀地崛起一座巍峨的高山,高山上双峰并立,正是骆驼的两尊驼峰。赤峰不禁惊呼一声:“我的骆驼,你怎么变成一座高山了?”

骆驼说:“你不是要登高远眺,寻找红山玉龙吗?我喝了杨柳河的水,身体就一下拔高,化作了一座大山。”

天渐渐亮了,一缕灿烂的云霞从高天之上蔓延而来,染红了骆驼山。汉子攀登上了这座骆驼山,果然看到了盘卧在远处山坡上的红山玉龙。而牧羊姑娘赶着羊群登上骆驼山,却化作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神。因而,骆驼山又被叫做神女峰。

然而,骆驼山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围绕着骆驼山,奇迹在不断发生。

在落日的余晖中,一对年轻人正在艰难地向这里走来。他们神情疲惫,满脸茫然,睁大了眼睛环顾四周,只见啸烈的狂风刮得野草翻滚,高耸的山峰阻挡着前进的道路,显然弄不清前途在哪里,脚下的路在何方。他们是从小孤山仙人洞中逃难出来的一对男女,男的叫“马驿”,女的叫“杨柳”。

忽然,他们看到了前面潺潺流淌的一河清水,两人正疲惫不堪,嘴巴焦渴,连忙用双手捧起河水,拼命地喝起来。就在这时,河水中忽然掀起一道巨浪,一个怪兽呼地跃出水面。这条怪兽浑身无毛,皮肤油黑泛亮;眼睛瞪得滚圆,射出咄咄逼人的寒光;牙齿像刀子一样尖利,嘴里发出令人恐惧的咆哮,凶狠地向两人扑来。

两人不由一齐惊叫:“怪兽来了!”

马驿面对凶猛的怪兽,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女人。他连忙伸手抓起一块石头,对姑娘急叫一声:“杨柳,你赶快躲开,我来对付它!”

杨柳作为从小孤山走出来的女人,早已有与野兽搏斗的胆量和经验,她连忙也拣起一块石头,大喊:“马驿,要拼咱们一起拼!”

怪兽疯狂至极,拼命地跳起,张大了嗷嗷吼叫的嘴巴,凶狠地扑过来。杨柳趁怪兽张大了嘴巴要咬人之际,举起石头对着恶兽的嘴巴狠狠地砸去。

怪兽虽然皮坚肉厚,筋骨强健有力,牙齿尖利无比,但它的嘴巴却是柔软的部位,杨柳的石头恰好一下子塞进它的咽喉,弄得怪兽又疼又痛又憋闷。马驿见杨柳非常机智勇敢,激动地叫了一声:“打得好!”双手连忙举起一根木棍,迎着怪兽猛打上去,一棍子准确地打中了怪兽的眼睛。

怪兽被杨柳一石头塞中了咽喉,此时又被马驿的一棍子打中了眼睛,这都是它的要害处。这个庞然大物顿时疼痛万分,连气也喘不出来了,眼睛更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能疯狂地乱冲乱撞,撞得山林中尘嚣四起,树倒枝折。马驿和杨柳见时机已到,绝不能放任它逃掉,连忙拣起石头木棍,对它连砸带打,发起猛烈攻击。这条庞然大兽最终绝望地嚎叫一声,扑通倒地,浊血从嘴巴喷出,四肢剧烈地抽搐一阵,死掉。

马驿看着倒地而死的怪兽,高兴地说:“这回好了,我们又有肉吃了。”

杨柳也激动地说:“这是苍天赐予我们的食物,足够我们吃几天的。”

也许是苍天让他们留在这里,怪兽的出现给了他们极好的机会,这里虽然无比苍凉,荒无人烟,甚至有野兽出没,但他们还是决定留在杨柳河边。于是,两人在河边拣来石头,垒砌了一座既可以防御野兽,又可以抵御风雨袭击的石头屋。这是坐落在骆驼山下的第一间房子,石头垒就的墙壁虽然四处透风,但毕竟有了屋顶,能够遮挡风雨。聪明的马驿还在墙壁上掏出了一扇窗,使得女人在屋子里就能抬眼眺望窗外夜空中的星斗。

马驿又在石头屋里搭起了简陋的炉灶,燃起一炉烈火,在熊熊的烈火中烤着他们从杨柳河中捕来的鱼和怪兽的肉。小屋里弥漫着肉的香味,他们使得荒凉的骆驼山下第一次有了人间烟火。马驿兴奋地说:“从今以后,我们就算在这幢小屋安下家了,你觉得怎样?”

女人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问:“这个家只有我们两个人吗?”

“不,不是的。”小伙子满怀憧憬地说,“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们这个家就会越来越兴旺的,我们将会在这里发展成为一个屯落的。”

杨柳一脸天真地问:“我们要发展一个什么屯落呢?”

小伙子神往地说:“我们是这里的第一户人家,这个屯落当然要以我的名字命名,这个屯落就叫‘马驿屯’。”

杨柳激动地睁大了眼睛问:“那么我呢?”

马驿说:“我们既然是这里的第一户人家,这条河也是属于我们的,咱们就以你的名字为这条河命名,叫它‘杨柳河’好了。”

“杨柳河,这是好浪漫的一条河呀。”女人想了想,又问:“可是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屯落和这条河呢?”

这还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传播信息的方式只能依靠口头传播,杨柳的问话确实给男人出了一个难题。马驿挠了挠脑袋,很快便有了主意,因为聪明的小孤山人早已学会了绘画和使用各种符号。当然,他们绘画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欣赏,更多的是用来记事和与别人沟通交流,因而在大山中留下了很多神秘天书。于是。马驿便在骆驼山下的路口旁选择了一块陡峭的岩石,用刀子在岩石上面刻了一匹马,在马的前面刻了一棵树,所有的路过的人便都看得明白了。

马前面有一棵树,这是告诉路过的行人,前面有一处可供大家拴马休息的地方,这种地方就叫“驿站”。

马驿在骆驼山下建立了马驿屯驿站,渐渐的,马驿屯有了很多的房子,这不仅在于这对夫妻有了很多的子孙,更在于马驿屯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它位于骆驼山与东边相邻的铁狮山中间,只有一条小路连接南北,这里成为了各路客商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客商必然前来拴马休息,就餐投宿。渐渐的,马驿屯驿站推动了古老鞍山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辽东人类的文明进程。后来,马驿屯驿站逐渐发展为一座古老的城堡,被称为“旧堡”。再后来,位于城南的这块神奇之地便成为了千山区政府的所在地。

清代之前,鞍山地区境内虽然古城堡很多,但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到处是一片“满目蒿莱,荒凉芜秽,阡陌皆无”的景象。清廷为了恢复战争创伤,发展辽东农业生产,从顺治元年(公元年)开始,实行移民奖励政策,拨内地各省人民来此开垦。此后,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人,源源不断来到这里安家屯垦,鞍山地区的绝大部分村屯都是顺治元年以后建立的。清顺治八年(65年),清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凡移住之农民,每月供给食粮一斗,每垧垦地给种子六升,垦民每百人贷与耕牛二十头,其中食粮、种子于秋收后,如数归偿”“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偕同县官,城中每丁给地基二绳,约三丈(二日)于野,每丁给地五绳(二十五亩),永为民业”。顺治十五年还规定“还依开垦面积之多寡,决定地方官的升迁,或赐匾额,高悬门第,以示褒奖”。政策十分优惠,许多地方整村屯迁来,有的地方官率领而来,推动了屯垦,这就是著中的顺治年间拨民事件,我们鞍山地区许多人的祖先都是顺治年间拨民而来的。二一九公园据史料记载,在日伪期间,二一九公园就已经存在,但当时名为"朝日山公园",由苗圃、高尔夫球场等部分组成,由于多年战乱不止,朝日山公园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到年。“当时的鞍山已经解放,很多方面都需要重建恢复,而作为当时市内最大的公园,还一直保留着日伪期间的名称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公园更名就势在必行。”姜涛老人回忆说。当时的鞍山市市长刘云鹤同志在谈到给公园重新起名时说,既然鞍山是年2月9日解放的,那么倒不如就叫二一九公园吧!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二一九公园确实是一个既容易记,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转年后的年春天,鞍山市对二一九公园进行了第一次的改造,将原来公园中的睦池堤坝加高了0.5米,并动员全市力量对浅水区进行了清淤,随后睦池更名为劳动湖。95年,公园从灵山侯家屯引进了粉红色荷花,栽植在了当时的北湖中,但由于污染等方面原因,湖水逐渐干涸,荷花也全部死亡,在年,名义务劳动者又对北湖进行了清淤,后又从承德引进了公斤荷藕,从此之后,此湖更名为青年湖,并且以后每年盛夏都是荷花满池,蔚为壮观。庙儿台、调军台、陈家台、倪家台、庙儿台……在千山的很多地名中,都以“台”为后缀,其实这都与当年的唐王征东有关,“这里面的‘台’字指的就是烽火台或是调军台。”今年78岁的关鹏远老人回忆说,小时候他就曾听老人说过,当年在庙儿台村里就有一座高高的烽火台,这座烽火台也是千山内的第一座烽火台。与其它烽火台不同的是,因为到关鹏远这辈人的时候,烽火台大部分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了一米高的台基。“后来人们在台基的北侧建起了一座阎罗庙。”于是,庙与台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当地的地名——庙儿台。深沟寺清光绪年间称“牲口市”,原先在此地贩卖牛马等牲口,后据谐音改称“深沟寺”。深沟寺是在九区深北派出所那地方最早是真有一座庙,由于周围被立山凉亭山,医院后面的山,东山所环绕,就此名为深沟寺!文革的时候毁坏的,之前还有祭祀活动。长甸以“长店铺”村得名,明代即有长店铺八卦相传八卦沟原有一块八卦石,天将降雨时,石面出现潮湿,百姓以此预测天气变化,八卦沟村以此得名网户屯(唐家房镇)清初猎户以网围堵野生动物,猎户亦称网户活龙寨(汤岗子镇)昔时祈雨,以落雨的云状得名

地号永乐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日本人为了增加鞍钢的生产能力,开始对鞍钢进行扩建,而当时鞍钢周围都是中国老百姓的住所,于是日本人采取了强制迁徙政策,将周围的百姓迁徙到更远的地方,其中一大批人被迁到了现在南、北地号以及铁西永乐附近。“当时那里都是庄稼地。”今年8岁的李兆信老人是土生土长的鞍山人,所以对鞍山的一些地名的由来比较熟悉。据李兆信老人回忆,当时在刚刚迁徙到新地方时,按照每户人家原来居住面积的大小又重新分配了住房面积。“当时有一号地,二号地等不同的大小。”所谓的“号”并不是指现在所说的顺序排位,而指的是面积的大小,“一号地的面积大约有一百平米左右,依次类推……”所以在那时候百姓们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家住几号地。”其实就是“你家住多大的面积”的意思。久而久之,这片地方就被人们叫成了“地号”,人们也习惯地以马路为界,南侧称为南地号,北面则称为北地号。当然地号这个名字当时只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为这里起了两个书面的名字,宣化街(北地号)和朝阳街(南地号),不过这两个书面名字只是在正式的通信或者行政管理时才被使用,老百姓却一直延用着地号这个名字,直到解放。后来,相关部门也按照人们的传统将南北地号正式定做了地名。“而原来在太平一带的地号也是由此得名……”“而当时铁东是日本人的商业区,日本人将一批中国居民迁到永乐后,想在那里建设一个中国人的商业区。”为了吸引商家和人口,日本人在永乐地区建起了戏台、戏院以及妓院等场所,“当时的百姓文化生活特别的少,于是大家都特别愿意到永乐那里去看戏,乐呵乐呵。”于是人们就把当时的还没有命名的永乐地区叫做“乐天地”,意为找乐的地方。解放后,按照原来的意思以及人们希望安居乐业的意愿,“乐天地”才正式改名为永乐,并一直延用到今。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大屯、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旧堡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脐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队县、安市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年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几经变化,鞍山市或属于行政区,或属中央、或属省辖。对下基本定型于目前市管县体制。

战国(公元前一公元前22年)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

秦代(公元前22一公元前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辽东郡。

汉代(公元前-公元年)两汉在今东北地区的县级行政建置增多。

西汉,今鞍山市境域属于幽州辽东郡;

东汉,今鞍山市境域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国。

三国和西晋(一36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

东晋·十六国(37一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其后一度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部分境域则为北燕所管辖。

南北朝(一年)北朝之际,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

北魏(一年),今鞍山市境域大部分为高句丽割据。今台安境域隶属北魏营州建德郡广都县(今锦州市北镇县)。

隋代(58一68年)今鞍山市城区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县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境域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燕郡怀远镇。

唐代(68一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为高句丽所割,唐高宗总章元年(年)收归唐朝统割。在今东北地区实行道、府、州制。分属河北道安东都府辽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

辽代(-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县数度易名,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

金代(l5一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东京路、北京路、易苏馆路。

元代(27一年)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隶属于辽阳路辽阳县(今辽阳市)。今台安县境域隶属于广宁府路望平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盖州路。

明代(一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辽东郡指挥使司辽中卫、海州卫、广宁卫、盖州卫。

清代(一9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别隶属于奉天府辽阳州、海城县、锦州府镇安县和盖平县、奉天行省东边道。

中华民国(92一年)今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辽阳县、海城县;今海城市境域为海城县。今台安县境域为镇安县,后改为黑山县,后又设置台安县;今岫岩满族自治县为岫岩县。

年0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年月5日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年3月2日为中央直辖市。海城县、峋岩县隶属辽东省政府。台安县隶属辽西省政府。

年8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鞍山市(城区境域)为省辖市隶属辽宁省。城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宁省辽阳专区。安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阳专区。沈阳市、辽宁省辽阳专区、铁岭专区和盘锦垦区。岫岩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宁省安东专区。

年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鞍山市管辖辽阳市和海城县;同时撤消辽阳县建制,并入辽阳市。台安县为沈阳市所辖。岫岩县隶属安东市(年改名丹东市)。96年4月29日,恢复辽阳县建制,辽阳市、县分置,均隶属鞍山市。

年2月6日,辽阳县、海城县划归辽宁省辽南专区管辖。年2月26日,撤销辽南专区,海城县划归营口市管辖。

年月日,国务院批准鞍山市管辖海城县。年月7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海城县建立海城市(县级市)。年月日,国务院批准,台安县由盘锦垦区改为鞍山市管辖,年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岫岩县,成立岫岩满族自治县,99年2月6日,国务院批准将丹东市管辖的峋岩满族自治县划归为鞍山市管辖。

2.鞍山对炉山

位于铁东区最北部,东部与立山区深沟寺一区毗邻,南至健身街与和平办事处毗邻,西至建国路与鞍钢厂区相望,北至通山街与立山区接壤,地势东高西低。据《鞍山地名志》记载:“对炉山,位于对炉街道办事处西端,海拔7.9米,元古代地层,面积2万平方米。因此山对着鞍钢的高炉而得名。山上有水塔,可供厂区和附近居民用水。”因为向阳,一些人把那里当成了墓地。后来日本侵略东北后,对炉山一带曾有大批日本人在此活动。并先后在西坡建设一座慰灵碑、东坡建有一个采石场、南坡建设日本人的住宅和学校、山顶建设水塔。如今这些老旧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山顶的水塔孑然而立,见证着对炉山的沧桑巨变。

对炉山水塔,和鞍钢高炉对峙,是鞍山自来水公司最早的配水设施之一。为适应当时市街给水的需要,99年鞍山制铁所出资在对炉山山顶修建了一座临时性给水槽(即配水塔前身),由一条直径毫米的输水管道从立山水厂来水,通过水塔配给铁东的台町(今东风街)、八卦沟一带。水槽结构大体是砖石结构,外层铁板围壁,铁板与砖之间用矿渣填充,做防寒之用,其直径为7.3米,深0米,容量立方米,同时还修建了立山加压站。据说当时山上有3名日本人做管理员,负责供鞍山火车站及居住在鞍山的日本人生活用水。

由于最初的水槽高度和容量都不能适应当时的供水需要,年又开始改建,将原建的旧水槽拆除,在原位置新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给水塔,塔高24.72米,容积立方米,每日可输水0.96万吨,年竣工投入使用。新建的给水塔具有地势高的有利条件,可靠自然压力送水给站前地区,建成至今一直在使用,只是配套项目有些改动。

解放战争时期,对炉山的战略位置和神社山(今烈士山)遥相呼应,国民党守备部队将对炉山作为控制整个铁东地区的战略高点。山顶建有以钢筋混凝土修建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并且各阵地间有交通壕相连接,阵地外围由铁丝网和铁蒺藜为辅助防御,由敌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两个连驻守。

年2月9日7时攻占对炉山战斗打响。我四纵队十师三十八团、二十九团沿立山火车站向对炉推进,因炮兵阵地未确定而推迟进攻,守敌一个连的兵力伺机逃窜,我军截断敌退路后,全部守敌不战而降。对炉山从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昭和制钢所对炉山配水塔位于铁东区对炉山顶部,完工于年,海拔72米,塔高24.72米,直径约2.39米,水深9米,池底标高80.25米,容积立方米。这座水塔是目前鞍山市区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供水设施,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鞍山的铁证。

对炉山配水塔已成为工业遗产。但是对于该水塔,至今没有进行维护和维修,周围杂草重生,部分地块已被开荒种地,周围的碉堡也显狼藉。

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对炉山配水塔是日伪时期的建筑,当时是为昭和制钢所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所建,鞍山市的老百姓俗称“水塔山”,山下的居民委也称为“水塔委”。老鞍山市人民对原烈士山上的炮楼、水塔山的水塔印象太深。现在烈士山上的炮楼已经拆了,水塔山的水塔应予以保护。建立鞍山市水塔公园让它永远保留下来,是我们的责任。它记载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见证,记载着伪满洲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建立鞍山市水塔公园为的是教育后代,莫忘国耻,并可以做为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参观,了解鞍山市的过去,激励、教育后代奋发向上,建设强大的祖国。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顺利实现掠夺鞍山资源、奴役中国人民的目标,日本帝国主义还在鞍山地区设立了警察署。据史料记载,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人即在“满铁附属地”设有警察机构。95年2月日,当日本侵略者正在筹划申请开采鞍山铁矿但尚未取得许可证时,就在立山擅自设置了辽阳日本警务署立山派出所。98年5月,鞍山制铁所成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立山警察派出所升格为辽阳警务署鞍山支署。年,该支署脱离辽阳警务署管辖,成立鞍山警察署。鞍山日本警察署管辖区域包括汤岗子、千山、鞍山、立山4处“满铁附属地”,以及制铁所厂区和所有鞍山矿区,在这些地区分别设立4个警察派出所。年,日本侵略者指使伪满政权在鞍山设市,成立伪鞍山市警察厅。年,伪警察厅并入伪市公署,警察权由市长直接掌管。伪市公署内设立权力很大的警务处,下设警务、特务、司法、保安、经济保安和卫生等科,分设20多个警察派出所。日伪警察机构的设立和不断扩大,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极力为其侵略政策服务。

3.陶官

鞍山陶官,是百姓习惯上的一种称谓,指今鞍山市铁西区新陶、北陶、南陶(现南华)三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区域。据资料记载:清顺治八年,一位姓陶的官员带着河北省保定府、水平府、昌黎府以及山东等地的老百姓移民开荒,定居在这个地方,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姓陶的官员,把这个地方叫做陶官屯。97年,陶官屯已经成为行政村,有住户20户,村民56人。

98年,陶官屯靠近南满铁路,就是长大铁路的一侧被列入“满铁鞍山附属地”,南半部分为久保田铁管株氏会社(鞍钢铸管厂前身)、高岗组合资会社(鞍山市高压容器厂前身)所占用建设工厂。年至年,在陶官屯修建了街道,日本人起名叫末广町,就是现在的铁西人民路和民生西路末端部分,并建起了青、白、红砖砌成的简易住宅,形成了鞍山制铁所中国工人居住的居民小区。一些从铁东八卦沟迁来的店铺、商号、戏院、妓院等纷纷开业,这里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享乐场所。

年,日本军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陶官地区成立了陶官区。鞍山解放后,陶官区成为鞍山9个行政区之一。年,陶官区撤销,后并入铁西区。

鞍山市博物馆,一块刻有“居就城汉故县今产粳米最佳清代用充贡品曰桃花米”的字样的四棱石碑,和一块刻有“乾隆丙申年”字样的方形石碑,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据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刚介绍,四棱碑上的“居就城”是西汉时期辽东著名的县城,位于辽阳县河栏乡亮甲山附近汤河的上游东岸,现在已被汤河水库淹没。《辽阳市志》上对此有详细的记载。铁西陶官地区曾出土过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罐等汉代的随葬品。

“关东才子”王尔烈写的“重修陶官屯关帝庙碑记”,对“桃花米”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描述。“朝廷取关之,以供陵庙粢盛”,而“粢盛”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王尔烈所写佐证了陶官地区是“桃花米”的产地,并描述了“桃花米”的具体用途,主要是供清朝皇帝回沈阳祭祖时所用,同时,也供清朝皇帝食用。

清朝铁西陶官地区周边有杨柳河,杨柳河当时水质非常好,靠杨柳河的灌溉,陶官地区所产的“桃花米”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这是别的地方所有没有的,所以当时被选为贡米。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cx/1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