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说起南京云锦,不能不提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氏家族的兴衰与南京云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云锦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职于江宁织造。当时康熙帝规定南京的云锦机台不能过百张,后来在民众的请求下,曹寅特地写了折子上报,被圣上批准,才成就了南京云锦的繁荣发展。据悉,南京最多的时候有三万台织机,一台机子两个人,加上辅工共三人,也就是说约有十万工人参与过云锦产业。
我对“云锦”的认识也是源于《红楼梦》,“两色金”、“缕金大红缎”,这一身身的云锦行头着实吸引了我,便踏上了寻找云锦的旅途。春寒料峭的二月,我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两侧排联“钟山紫气织成云,淮水清光造为锦”,短短两句,将南京的自然风光与惠世天工完美融合,令人折服。馆内云锦织物繁多,纹样丰富多彩,看着那一丝一线的有序叠加,不禁让人感叹匠人高超的技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小型的木织机,上边还有未织完的图样,引得我也想参与到织造的过程中。但是,云锦织造技艺的学习远超出我的想象,在南京云锦的背后,还有着许多我不知道的故事。
云锦
南京云锦,以“灿若云霞,美若绮云”而闻名,其用色艳而不俗,纹样繁而不乱,图案简而不陋,并杂糅了其他各种织锦的技艺,使中国传统丝织工艺达到了巅峰状态,因此有“东方瑰宝”、“中华一绝”的美称。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9月又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看出南京云锦的灿烂辉煌。
一、织金天衣为王廷
“云锦”一词最初见于南朝文献《殷云小说》,但文献记载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南京云锦的起源要更早些。南京丝织业的发展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桑蚕业的南移为云锦的织造提供了物质基础。东晋末年,权臣刘裕北伐中原时,带回来许多的织锦工匠,并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设立了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斗场锦署。《丹阳记》中有载:“斗场锦署,……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因此,锦署被看作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南朝时期,南京云锦多为王廷所用,《南齐书·舆服制》中记载到:“加饰金银簿,世谓之天衣”,可以看出织金于锦的工艺在此时已存在。隋唐时期,因统治者采取提高扬州地位、抑制南京的政策,致使南京织锦行业停滞不前。宋朝时,南京织锦业逐渐复苏,规模得到扩张。
南京云锦真正崛起发展是在元朝时期,建立了专门为皇室与百官织造锦缎的东、西染织局。值得一提的是,因元代统治者喜爱江南丝织,又惯用真金妆点官服,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南京云锦脱颖而出,织金品种得以发展完善。明清时代,云锦发展达到顶峰状态。明代在南京设立了“内织染局”、“神帛堂”、“供应机房”等,专门管理云锦的生产。据文献记载,由于连年派织浩繁,造成“民穷财尽”,但万历皇帝朱翊钧仍不肯退步,继续加派织造。正是因为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使南京云锦工艺愈发成熟完善,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用大花楼织机创造的木机妆花织造工艺,也是至今无法用现代机器替代的一项技艺。清朝南京云锦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将其他民族的织金技艺与汉族传统的丝织技艺融合一体,使云锦工艺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陈子佛教授称之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的最后一座里程碑”。
二、为何有“寸锦寸金”之说
元稹在《织妇词》中记载到:“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一般的缲丝织作就已经算是困难了,在绫罗上织花纹更是难上加难。南京云锦就属于后者,并且细节要求更为繁琐。那么,云锦背后的织造工序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何有“寸锦寸金”之说呢?
(一)纹样设计
纹样设计,是设计人员将纹样、组织、规格等思路绘制成意匠图,成品和十字绣的底稿较为相似。但需要注意的是,图纸大小,图案像素都要符合云锦织造的粗狂效果,并且意匠填制时,一定要细心,使每一格都对应好提花的位置与顺序,配色不宜过多。
(二)挑花结本
挑花结本是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的一道关键工序,繁琐而费时。其织造原理就是:用丝线作经线,也称为“脚子线”,用棉线作纬线,也称为“耳子线”,对照绘制好的图案,经线对纵格,纬线对横格,按照古老的结绳记事方法,将经线和棉线编成织造程序。通常机上织一寸匹料,花本就达一尺多长,一件重一斤的匹料,所用的编花本往往重数十斤,可见挑花结本之繁杂。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线格相对的确费神。这种相对独立于织机,首尾相接成环形,单边开放式的花本,为南京云锦妆花织造技艺所独有。
(三)造机
造机也就是根据所织云锦的品种、规格等不同要求,把个零件,有序排列,依次组装。南京云锦按织造工艺分类的话有四种,即库缎、库金、库锦和妆花,目前,前三种已经可用机器替代织造,而妆花工艺依然要依靠大花楼木质挖花织机完成。
(四)原料准备
南京云锦生产所用的蚕丝,需要在织造前完成原料炼染,这一部分的工序主要包括:练丝、染色、络丝、加捻、并丝等,通俗来解释就是,先将生丝脱胶变成熟丝,再用植物染色。将染好的丝线再缠绕到籰子(一种绕线工具)上,再将缠好的丝线牵到放置经线的经耙上。除此之外,还要将各种鸟兽羽毛进行人工捻孔,然后与蚕丝线捻合为一体。所有工序完成后,就可以放置在织机上,等待织造成品。
(五)织造
上机织造时,要使每根脚子线与织机上的每一根经丝,通过织机大纤相联接。通过耳子线提起应该起花的部分,织入彩纬或金、银线,像“妆花”锦缎需要用不同颜色彩绒的纬管,对织料上的花纹作局部的挖花妆彩。正因其复杂的工序,织造必须由两人合力完成,有“机伴赛夫妻”一说,需要极高的默契。提花工按花本所编程序,牢记“一抡二揿三抄四拻五提六捧七掖八掏九刹”的口诀,依次提线,带动机上经线升起,形成花纬张口;织造工再用绕有各种色线的纬管,一点点的挖纬、妆彩、织花,织入一纬,数十个绕色线的纬管都必须穿织一遍,一天织不过百梭,长不足两寸。“终岁勤劳匹练成,千丝一剪截纵横”因其费工、费料,便有了“寸锦寸金”一说。有趣的是,织造云锦的工人生活并不枯燥,人们一唱一和,自娱自乐,诉说着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后发展为民间曲艺——南京白局,其中一段《机房苦》更是被不断传唱。
三、锦上添花,图必吉祥
南京云锦,不仅历史悠久,技艺精绝,其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锦缎上的一针一线,“既绵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朗”,千丝万缕,织造出一种广泛认知与约定俗成的装饰纹样,如此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生动形象,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更值得深究。
(一)花卉果实
花卉以牡丹、桂花、芙蓉、梅兰菊等最受青睐,它们是坚贞、高洁、长寿、富贵情操的化身。如桂花中的“桂”谐音为“贵”,带有富贵之意,常用“折枝”一词来表示科举及第。芙蓉花开于八九月份,耐寒而不落,曾有“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之美誉,象征着一种傲世忌俗,自保高洁的品格。梅兰竹菊更是被人们视作坚贞高洁情操的礼赞和人生观的象征。植物果实多寓意为健康长寿、多子多福,如蟠桃祝寿、灵芝益寿延年之功效、多籽石榴等。
(二)灵禽瑞兽
传统吉祥图案选取的禽鸟均属于祥瑞、珍贵之物,如鹰、鹤、鹊、雁等。这些图案所表现的物象,各有其吉祥之意。例如:雁纹,既可以代表四德,即信礼节智;也是春秋代序的标志。绶带鸟的“绶”谐音“寿”,寓长寿之意。瑞兽多为龙、凤、麒麟等,并以形状、数量的不同来区分等级。如龙袍服饰上龙纹只有九条,穿到身上后,从每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五条龙,与“九五之尊”一说相契合。
(三)仙道宝物
仙道宝物图案的应用,多是和花卉果实组合在一起的,主要是表达长寿之意。图案基本由龟、鹤、猫、蝶、菊花、松树、竹、桃、八仙等组成,“猫”、“蝶”可取为“耄耋”,松树生命力强可喻为长寿,桃与王母蟠桃统一为长生不老。为了避免服饰图案过于单调,会选择喻意相同、色系相近的纹样有机组合起来。例如,用灵芝、仙鹤、桃子组成“灵仙祝寿”;用八仙手持的八件宝物和桃子或者“寿”字组成“八仙庆寿”;用“八吉祥”纹样与凤凰、莲花组成“八吉凤莲”等等。
(四)吉祥文字
除了图案纹饰之外,也可以直接用吉祥文字的纹样。比如:运用长体“寿”字和圆体“寿”字组成图案纹样,取“长圆寿”的谐音,为“长远寿”的吉祥主题。这种“象征”与“谐音”的表现手法,不仅为宫廷艺术所运用,在民间艺术中也广为流行。在阶级社会中,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劳动群众,十分向往美好生活,因而这种吉祥图案成为人们借物抒情、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自我安慰。
四、仙鹤街的传说
南京市秦淮区有一条街,叫仙鹤街,因过去这一区域是云锦织造的密集处,并且工匠善于织造仙鹤图案的云锦而得名。除此之外,仙鹤街这一名称还源于民间的一个动人传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有一户人家的母子二人,虽然心灵手巧,但需靠东家领取的织锦材料,织造云锦艰难度日。因为他们经常把微薄的收入救济穷人,天上的七仙女被母子二人的勤劳善良感动,便派了两只美丽的仙鹤下凡,飞到母子俩的织机前绕了几圈。从此,织机上每天都会源源不断地出现织锦材料。母子俩再也不用向东家领材料了,日子也渐渐好过起来。东家见他们只出锦缎,不用材料,云锦编织得比原来更漂亮,十分奇怪,便派人前来探访,母子俩老实巴交,把仙鹤飞来之事如实说出。东家得知消息,顿生歹念,带着管家来到母子家中,假意嘘寒问暖。趁着母子俩没注意,扑向织机,拉住经线,死命地往外拖。当经线快要到头时,突然,从线端上飞出一对美丽的仙鹤,在东家和管家的头上狠狠地啄了几下,母子二人的织机得以留下。从此,人们便把这条街称作仙鹤街。
五、总结
“织女机边云锦烂,天台赋里晴霞赤。”机杼札札声中,千丝万缕的线条不断被拨弄,数万次的交织后,才得以“谱写”出华美的云锦天章,因此,云锦是有生命的。南京,六朝古都,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为云锦织造的生生不息做出了贡献。流传千年且经久不息的云锦文化,是由一代又一代匠人用心血浇筑而成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守护,继续“锦上添花”,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李烨,论南京云锦服饰中“云”和“龙”图案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2.金砚舒,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传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岳永玲,南京云锦图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4.金江莲,中国织锦艺术之集大成者——云锦[J],赤子,(13).
5.金文,南京云锦[M],江苏人民出版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