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的品质,将决定未来企业的上限

用一句话形容商业变化是最恰当不过的,那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代表着“曾经”,“人以群分”代表着“未来”。具体来讲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原来社会的中心是“物”(产品、商品),未来社会的中心是“人”。

在工业革命之前,推动整个世界进步的基本要素是文化,世界上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从西方社会开始,大量的产品(商品)开始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资本的趋利性主导下,商品成了推动世界进步的主要要素之一。

综观整个经济学发展历程,商品是经济规律变化的根本,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马克思,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理论,衍生出了利润、价值、价格、货币、金融、信用以及上层建筑,比如法治、制度等,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随物动,人的行为需要围绕商品进行。比如,我们需要控制商品的成本(物料),同时还需要提高商品的质量,虽然我们有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但究其本质都是为了商品而服务。再如,管理的本质是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营销的本质是如何卖出去更多的商品,心理学的本质是为了让人学会去适应外界的能力。

所以,整个经济社会不是以“人群”为本的,而是以“商品”为本的。商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周期,人需要努力调整到某一种状态,才能适应那股“商品波”。

那么,又是什么使这种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呢?

在商品相对匮乏的时候,人对商品的要求就会比较低,就是所谓的“饥不择食”。而一旦商品越来越多,人的要求就会自然被推高,就是所谓的“挑花了眼”。所以大家会发现:虽然我们周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但是你能中意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因为价格战盛行,价格透明,利润越来越少,越来越让商家感到失望,其实是商家没有认清变化的本质,关键不在于你提供的商品,而在于你服务的人群上。

这个时候,你需要从“商品”里“跳”出来,直接与你要服务的人群进行对话,看看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说,商业重心开始从“物”向“人”倾斜,我们之前经常说要以“人”为本,道理就在这里。

而“物”的核心是“价格”,“人”的核心是“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上,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成本问题、营销问题或管理问题,则无异于南辕北辙。对于我们来说,突破的关键点不是在“价格”上,而是在“价值”上。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2%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cx/12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