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格非的《人面桃花》。小说散发出的悠悠诗情和重重悬念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怀着好奇与期待之心,我又阅读了该小说的另外两部序曲:《山河入梦》与《春尽江南》。三部小说因其主题上的连贯性,而被称为“江南三部曲”。在阅读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知识分子的桃源梦,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即人与人、人与时代之间的隔膜,这也是“疯子”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面桃花》的背景是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后,小说围绕着桃源梦这一意象展开,分别讲述了秀米父亲、张季元、王观澄和秀米四人在追逐桃源梦时的不幸遭遇。格非巧妙地将前三者的坎坷历程有序地融入到秀米的成长经历中,一方面使小说各章节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清楚地展现了秀米自身的桃源梦的建构与毁灭历程。他们被人当做“疯子”,被无情地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山河入梦》主要讲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普济县长谭功达的山河之梦。作为秀米的儿子,他无疑是继承母亲桃源梦的最佳人选。他一心幻想着改造河山,并积极地投入到兴修水库、建沼气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中。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但当时正值新中国经济建设初期,他的很多想法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所能提供的条件,并且与现实所需格格不入,因而最终落空也成为了预料之中的事。命运在他身上再次开了个玩笑,于是他成功地变为了众人眼中的“疯子”,并落了个锒铛入狱的悲剧结局。
最后一曲《春尽江南》则致力于展现当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即钱权诱惑与守护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以家玉与端午的爱情、婚姻为主线,展现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群像,具体包括:努力融入时代潮流,最终仍被时代抛弃的人,如家玉;退守内心,坚守自己的精神桃源,以消极怠惰的态度生活的人,如谭端午;始终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建设的人,如绿珠。尽管绿珠的存在为小说增添了些许亮色,但也无法超越小说的主旋律,即桃源梦的彻底破灭与曲终人散的悲剧情调。
可以说,“江南三部曲”主要演绎了四代知识分子(秀米父亲和王观澄、张季元和秀米、谭功达、谭端午与顾家玉)的桃源梦,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却紧紧相连。“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碎了一地的桃源梦,犹如泡沫,虽然只一刹那的花火,却刺激着我们去思考破灭背后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扼杀了这美丽的梦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与人、人与时代之间的隔膜。当我们把三部小说放到一起研究时会发现,主人公的很多遭遇具有相似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们均被视为“疯子”。而大家得出该结论的依据大多源于主人公异乎自己的举动,比如《人面桃花》中秀米创办普济学堂,倡导平等,以及《春尽江南》中王元庆的“疯人疯语”等。但在我看来,他们才是正常人,只是他们比一般人更早一步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动向,对所处环境的认识更深刻而已。以秀米和张季元为例,当众人还满足于生活在飘摇欲坠的满清时代时,他们已经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倡导革命,提倡平等;同样,当大家还沉浸于声色犬马的生活时,王元庆早就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月亮下的金钱,从未使忙碌的人类有过片刻的安宁。”“我们其实不是在生活,连一分钟也没有。我们是在忙于准备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胆。”这简短的两句话很好地揭示了钱权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果说他们是疯子,恐怕世上再也找不到正常人了。由此可见,“疯子”才是正常人,而那些自诩为“正常人”的大众,才是真正值得同情的人。“疯子”的产生折射出进步知识分子与大众、与时代之间的隔膜。假如我们足够强大,能将这曾隔膜打破,也许悲剧就会少很多。
当我们跳出文本,会发现上述隔膜并不局限于知识分子,而是具有普遍性。其实,我们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隔膜,甚至每个个体自身也存在尚未被认识的“我”。正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虽然他着重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性,但也从侧面也反映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当然,作为时代的一份子,我们无法完全摆脱时代的束缚,难免受到当下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但庆幸的是,我们可以选择坚守自己的本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经营好自己那片洁净的精神园地。
作者:陈妮
14级武汉大学文学院
如果有自己原创的影评、书评以及有思想、有观点的随感、文章,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邮箱为wudasujiang
.根治白癜风什么方法好白癜风的症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