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少伟
编辑/小萱
早在明代,黄援曾的《游龙华寺》诗就盛赞龙华桃花“堪称一景”。上海开埠后,随着人口日益密集、地价持续上升,靠近城区的桃园都迁移,主要集中于龙华一带,更使之跃为大名鼎鼎的桃乡。到晚清,龙华桃花已是一道景观,王韬的《瀛壖杂志》记述那里“皆种桃为业,一望霞明,如游武陵源里”。
从前龙华桃树多
清末民初,龙华一带桃树种植面积近千亩,当地有陆永茂花园、瓜豆园、惠家花园、冯氏山庄、龙华园、顾家花园、宝记花园、奚兰卿花园、许家花园、周家花园等桃园;后来,桃林又向西南的长桥、华泾和莘庄等处延伸。当地的大片桃花竞相盛开时,简直美若红霞。
那时,桃花绽放之际,正逢龙华庙会和踏青郊游之期,这使“龙华桃花”名声大噪。因此,“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逛庙会”渐成上海民俗。年7月14日,《申报》发表的《沪南竹枝词》云:
遥指崚嶒塔影斜,
踏青一路到龙华。
碧桃满树刚三日,
不为烧香为看花。
朱文炳的《海上竹枝词》亦云:
年年三月去龙华,
大好春光赛车马。
买得碧桃车畔插,
却将人面映桃花。
年,“金嗓子”周璇演唱的《龙华的桃花》灌制唱片,在上海电台播放:
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也涨了价。你也买桃花,他也买桃花,龙华的桃花也搬了家。路不平,风又大,命薄的桃花断送在车轮下。古瓷瓶,红木架,幸运的桃花都藏在阔人家。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都回不了家……
这首民歌曾风靡申城,以致旅美台湾作家白先勇在相隔半个多世纪后写的《上海童年》依然说:“那时上海滩上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大概是受了周璇这首《龙华的桃花》影响,一直以为龙华盛产桃花,年重返上海,游龙华时,特别注意了一下,周璇时代的桃花早就无影无踪了。”
当年上海姑娘欣熹地观赏踏青时带回的龙华桃花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刑场被屠杀。年冬,在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囚室中,被捕前担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的安徽青年张恺帆,毅然在墙角写下一首诗:
龙华千载仰高风,
壮士身亡志未终。
墙外桃花墙里血,
一般鲜艳一般红。
由于革命烈士的鲜血浸透了这片土地,许多人从此不忍再去龙华观赏桃花。年春,鲁迅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其中“好几个青年朋友”,指的是“左联五烈士”: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年4月,诗人艾青怀着无比激愤写下的《春》诗云:
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星星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正因龙华桃花别样红,它在人们心里一直不褪色。
抗战期间,龙华一带的桃林多为日军炮火所毁。此后,仅沪郊莘庄等处尚存少量桃树,但已无法展现“桃花如红云”的情景。
不过,浦东周浦的一些桃园却得以幸存。解放后,经过几代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浦东南汇发展为江南种植桃树最多的区域之一,成了沪郊新的“桃花源”。如今,上海桃花节每年都在这里举办,它已是赏花踏青的一个知名旅游品牌。
昔日游客乘马车涌向龙华逛庙会和看桃花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