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那一场春逝
桃花,历来都是和春天、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据说,桃花的花语就是“爱情的俘虏”。
《诗经》里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怒放的桃花里,一位姑娘喜气洋洋的要出嫁。而刘禹锡的《竹枝词》写到,“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桃花虽美怎奈花期甚短,就像是男人的心意一样,今日情浓、明日情淡,终究是不得长久。
最广为人们所熟知的恐怕还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人面桃花”一词也因诗闻名,后来用以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诗是首好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人面桃花四个字,反复出现,却不让人觉得啰嗦。但诗句背后的故事,却算不得一个好故事!
相传,有一年崔护进京应试,在长安城南游玩的时候,看见一座被灼灼桃花掩映的村舍。崔护上门讨水解渴,从门里出来一位漂亮的姑娘。这少女粉面桃腮、亭亭玉立,真比那身后万千桃花还要美上三分。少年男女一见钟情!
第二年崔护重游旧地,桃花依然盛开,而门却锁着。于是,他提笔在柴扉上写下了这首《题都城南庄》。那少女外出回来,看到门上的诗,后悔莫及相思成病而亡。过了几天,崔护又来敲门,出来一位老丈,告诉他自己的女儿因为读了崔护的诗,已死去多时了。
最扯的是,有的故事里还说,崔护跑进屋内,跪在少女的尸体面前大声哭叫“我崔护来了!”那少女居然神奇的活了,然后两人结为百年之好。天爷,你以为这是《聊斋》呀!还是《天方夜谭》?
明明挺美的一个故事,挺美的一首诗,硬是因为这个狗血的结局,生生被拉低了好几个档次。
其实我倒是觉得这首诗里,崔护的思念有之,感慨有之,倾慕有之,但是爱情却未必有之。即使是有,恐怕也只是一点小小的心动,远远没有升华到爱情的地步。
若是真的一见倾心思之若狂,请问崔相公那一年里他干嘛去了?噢,春天见了一面爱上了,然后啥话没说您回家该干嘛干嘛去了!第二年还非得等到桃花开的时候再去,那你究竟是游春看桃花去了?还是看姑娘去了!
爱情不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吗?不得赶紧回家托媒人上门求亲吗?你怎么知道姑娘就得等着你再来看桃花呢!
与其说这首诗里写的是爱情,倒不如说是诗人对春易逝、花易谢,对物是人非的一份感怀!
试想,桃花似火的春日,你漫步郊外,看到处处草长莺飞,花开似锦,心情会是多么的愉悦。然后拐过一道流水,敲开一扇柴扉,看到一个人比花娇的姑娘,又是多么的惊艳。
那一个春日的所有美好,必然会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中。
然后又一个春天来了,你再次来到郊外踏青,桃花如故,春水如故,此情此景难道不会让你想起去年那个美丽的姑娘吗?好吧,那就去看看吧!没想到桃花依旧,姑娘却不在,对着盛开的桃花、紧闭的院门,别说是崔护了,换我也得写点儿什么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是那句话,感慨有之,怅然有之,但我的的确确没有看出爱情的影子。
所谓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来到一个熟悉的地方,一些记忆深处的情景自然会浮现出来。我每年四月都会回老家去看梨花,其实不是真的要看梨花,要的是那份故地重游的感受。难道你能说我是爱了我们村口那棵老梨树了吗?
一部韩剧里的台词我始终记得,大意是说:“故事的真相是什么,永远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发生过的事除了当事人,别人眼中看到的,口中说出来的,都是变了样的故事,而不是真正的事实。”
所以,已经过去了多年的,发生在崔护身上的故事,谁又知道真相是什么呢!有人愿意相信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期望。而我,今天读到这首诗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无关爱情,只是诗人对于逝去的时光的一段美好回忆,也未尝不可!
至少在来年春来时,当你我站在桃花树下,顺口吟出这首诗时,要感谢那个青衫少年!要不是他人面桃花的诗句,美丽的春天是不是缺了点儿颜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