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人生坎坷路桃花丛中葬诗魂才女薛

 

 对于唐诗,人们都是非常熟悉的,要背诵几首唐诗,恐怕连小学生也算不上什么难事。“水国兼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香如关塞长。”多么优美的诗句啊,不愧为哙炙人口的名作,在人们争相传的时候,也许早已忘记、或者还不知道这诗歌背后的风月韵事以及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这首诗是中唐时期出身名妓的女诗人薛涛,在成都杜甫草堂会见著名诗人刘禹锡时所作之《送友人》。当时薛涛虽已诗名远播,然处境却十分悲凉。此时她因父母早丧,正寄养在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李推官家中。这位李推官却是官迷心窍、利欲熏心、不讲人情之人,为了逢迎拍马,巴结上司,竞置故交、挚友于不顾,将朋友之幼女、年仅十五岁的薛涛充入乐妓,为朝中官员赔酒侍宴、歌舞献诗。      唐德宗贞元年间,著名将领韦皋被朝廷任命为四川节度使,镇守巴蜀之地。当他奉诏到达成都的时候,依照官场惯例,自然免不了举行隆重地欢迎仪式。在一次成都大小官员、各界名流为其接风的宴会上,面对着丰盛的美酒佳肴,总觉得酒兴难尽。善于察言观色、奉迎拍马的李推官,领悟到了韦皋的心事,于是命人召来一班歌妓歌舞弹唱。可这韦皋乃京城来的大官,见过世面之人,面对这一班平庸的歌妓,并没有引起多大兴趣。李推官见自己的用心没有奏效,正抓耳挠腮无计可施,突然想起了被他编入乐妓的薛涛,于是他喜皮笑脸的望着韦皋说:“我家有一雏妓,不仅天姿国色、美貌绝伦,而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大人若喜欢,我可将她唤来为大人陪酒助兴。”      对于才貌双全的名妓,韦皋在京城已多有见识,心想这边远之地能有什么女子超过京师,于是漫不经心的说:“也罢,且命她前来试上一试吧!”         时间不长,薛涛来到宴会大厅。只见她淡妆素裹、仪态端庄,一派幽雅之美,使厅上正在歌舞的群妓顿时黯然失色。韦皋一见,不由为之振惊,心想,这巴蜀边远之处竞有如此超凡脱俗之绝代佳人,如果真文才出众,那可真是技压群芳、举世无双了。于是对薛涛说:“闻你善长诗书,今日蜀中高官名仕均都在坐,你何不当众赋诗,也一展你的才华丰姿。”薛涛忙自谦道:“贱女才浅学疏,既无高门就读,又无名师点拨,在众位大人面前实不赶卖弄。”         韦皋急于想试探一下薛涛的才华,于是说:“写诗助兴,本是风流韵事,好孬并不当紧,自有众位高士为你指点,也是帮你长进的大好时机,你且赋来无妨。”在座的众位官员也都凑趣的说:“韦大人是朝廷新派的镇蜀命官,当着都帅吟诗,自是你的荣幸,你就不必推辞了。”         薛涛见宴会十分隆重,心里想,这也是我一展诗才的机会,于是她轻轻的嘘了一口气,放松了一下紧张的心情,掠了掠被风吹散的云鬓,从容的说:“那就请大人命题吧。”         此时庭前正有一株盛开的牡丹,韦皋于是一指牡丹说:“就以此牡丹牡丹为题吧”薛涛漫舒腰肢,轻挽素袖,伸出纤纤玉手,铺纸润笔,略一思索,一首咏“牡丹”一挥而就: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时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的,不悟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面对盛开的牡丹,薛涛不着笔眼前,却从去年与牡丹离别落墨,离情别意泪湿红笺。笔锋一转,顺手拈来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玉与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和人的恋情抹上了一层梦幻迷离的色彩。又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发现桃花仙境,给花与人笼罩上了神仙奇遇的面纱。趣典妙用,曲折淋漓。花似香传情,人以信见著;花人相通,人花同感,尽写了作者与牡丹的依恋之情,相思之渴,爱慕之深,跃然纸上,见触笔端。诗以拟人手法,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把人花的感情反复掂掇,营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亲切感人,实在是别有一番醉人的艺术魅力。         薛涛边书边讼,吟咏一停,在场的文人雅士无不拍手叫绝。韦皋虽是一员武将,但也颇通文墨,品味此诗,深感不同寻常。随起身走到桌前,不看则罢,一看诗稿,更是惊讶不依:只见诗稿字体清秀,笔力峻激,颇得王羲之之法,兼有卫夫人之长,不尽从心底生出钦慕之感。于是问道:      “姑娘才貌实非常人能比,不知姑娘祖居何处,姓什名谁?”         被韦皋一问,不由引起薛涛一阵阵心酸,于是将自己的身世从头至尾向这位镇蜀大人倾诉了一遍。         薛涛原是唐朝开国名将薛仁贵之后,中唐以后,中原大地藩镇割据,中央政权大为削弱,朝廷为了维护实力,希望将四川治理成可以凭据的后方,所以常常选派一些可以信赖的得力将领镇守四川。薛涛的父亲薛勋,历来克守祖训一心报国,可谓皇家的心腹,所以朝廷将他从兵部主事提升为成都刺史,奉旨西出,于是薛勋携全家人来到成都。当时薛涛只有四、五岁,是薛勋唯一的掌上明珠。薛勋特别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女儿,不仅因为她相貌俊美、聪明伶俐,内中还有另一个因由,那就是:从薛涛一降生就给这位文武全才的父亲留下了一个极不寻常的印象。         五年前的一天,薛勋正在为妇人临产而忐忑不安的时候,突然婴儿坠地的呱呱哭声从室内传出,丫环葱葱跑出来对薛勋说:“向老爷报喜,夫人平安的生了一位千金。”         “啊,竟是个女孩!声音如此洪亮,简直如海上波涛,实在令人惊异。”于是大步走向内室,对妇人说:“小女问世,哭声如涛,就给她取名为涛,字洪度吧!”薛夫人也十分满意的说:“好!好!很像个男孩的名字。只可惜是个女孩家!”“女孩家又怎么样!龙凤皆能呈祥么!听她应世的哭声,将来定不是等闲之人。”所以父亲对薛涛十分钟爱,吃喝穿戴自不必说,从小就注意对她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教育。这小姑娘也着实聪颖过人,不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真是一学就会,甚至不学自通,因而也深得左邻右舍的喜爱与夸赞。然而却因为一首诗引起了薛勋对女儿的忧虑与担心。         一日,薛勋又在辅导女儿吟诗,两人对坐在庭院中的一棵梧桐树下,父亲即景生情,望着大树吟了两句诗: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正待思索下句时,坐在对面的女儿却立即续了出来: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薛勋一听,直夸女儿实在聪明伶俐、才思敏捷,深感辛慰。然而事过之后,薛勋细细品味这两句诗内涵,一阵恐惧和忧虑骤上心头:“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多么令人捉摸不定!多么令人动荡不安呀!竟出自一个小小女孩之口……唉!难道这里面隐喻着女儿的未来吗!?         果然,薛涛的一生在这两句诗上应验了。这是后话。         薛涛也底确没有过上多久父慈母爱的日子,小小年纪就坠入了坎坷的生涯。         薛涛六岁那年,离成都不远的绵竹县发生了一场兵变,身为成都刺史的薛勋自当出面平息这场动乱,不想在平叛后回程的路上,却中了暗箭,回府不久就身亡了。薛勋一生,居官清廉,生前只靠薪奉节俭度日,薛勋死后,撇下薛涛孤儿寡母,开始靠微薄的抚恤金还勉强度日,随着经济的动荡,不得不变卖些家产衣物补贴生活,再以后就无以为计了。薛涛之母本也是书香之家,为人忠厚老实,丈夫在世时虽然生活十分俭朴,却也从未作过大难,今天只留下自己这个半老不少的妇人,领着一个不成年的女孩,实在是时光难熬,终日里愁眉不展,泪染衣襟。一个本分的妇道人家,哪里经得起这如此重大地打击,不几年就因饥寒交迫而重病缠身了,还不到十岁的薛涛,虽然千方百计极力挽救母亲的生命,无奈小小年纪实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眼睁睁的看着母亲痛苦地离开了人世。薛夫人临死时,握着女儿的小手断断续续地说:“涛儿啊……你、你、你的命太苦了!”         母亲死了。薛涛失去了一切希望。她找了一根绳子,正准备吊死在母亲的身边,恰好被赶来探望的邻居王大妈碰上,大妈急忙上前抱住薛涛,深情的说:“孩子,你年纪还小,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切切不可轻生。俗话说,一颗露珠养一棵苗,天无绝人之路。你且到我家去,以后的日子再慢慢地计议。”在热心的王大妈和她的丈夫操持下,联络左邻右舍、七拼八凑,总算办完了薛涛母亲的后事,薛涛也暂时在王大妈家里住下来。         在操办薛夫人后事的时候,有一位自称薛勋朋友的李推官也来吊唁,当时他也为薛夫人的丧事赞助了一些钱财。丧事过后,他见薛涛虽只有八、九岁,却长得俊秀乖巧,心里倒有几分喜欢,于是对王大妈说:      “我是薛涛父亲的生前好友,现在这孩子父母双亡,实在可怜,就让我把她带回家去替薛勋扶养吧。”         王大妈也是贫穷人家,平故添人加口,生活也着实困难,既然是官宦之家,又是薛勋的朋友,也就把薛涛交给了他。         谁知这李推官乃是个官迷心窍又无情无义之人。几年过后,他见薛涛越发出落的丰奕秀美、怃媚动人,且诗词书画、歌舞弹唱都大有长进。他发现,薛涛是他升官发财的好资本,于是他不顾与薛勋的生前友情、将薛涛充入乐妓行列,作为他奉迎拍马、讨好上司的一张王牌;作为他升官进爵的敲门砖。         这次韦皋来到成都,李推官认定这是他升官发财的难得机遇,于是就亮出了薛涛这张王牌,使用这块金砖为之敲门了。不料这块砖为之敲开的却是地狱之门。         虽然韦皋并不是青天包公,但听过薛涛的这一番悲痛的控诉之后,确也为之动情。对李推官的断情绝义实为气愤,于是当众令人摘掉了李推官的乌沙帽,将其削职为民。然后对薛涛说:      “你既是官门之后,又有出众的才华,现在又孤苦伶仃、无家可归,就暂且来我幕府,管理一班乐舞弹唱、诗文书画诸事,日后我疑奏请皇上,命你为‘校书侍郎’,你意如何?”当时的薛涛实在也无他路可走,于是就应允下来。         在大庭广众之下、为薛涛之事韦皋处理的大义凛然,在座之人无不称颂。其实在韦皋心底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想,自己乃一员武将,时时刻刻都与死神相伴为伍,如今已近不惑之年,虽有几房妻室,皆都是受外因干涉而成之婚配,实无美满可言,他见薛涛如此聪明貌美,又无亲无故,若能将薛涛纳之为妾,不能说不是我人生中的一大美事,于是就作出了如上处理,将薛涛留在了幕府之内。         当薛涛进入了节度使幕府之后,那真是如鱼得水、如鸟投林,不仅生活等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得到了阅读古今图书、名人字画的机会,凭借着她的聪明才智,她尽情地漫游在书林史海之中,广收博蓄,极大地充实了她的知识领域,使她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韦皋因为有自己的小算盘,也对薛涛另眼看待,给予了特殊的照顾,所以在这段时间里,薛涛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有长足的进步。韦皋也因为得到薛涛这位才貌双全的名妓而时时在人前炫耀。         恰在这时,著名诗人、身为太子校书的刘禹锡到成都来谒访杜甫草堂,刘禹锡对薛涛的诗才已有耳闻,特别是见到她的《牡丹》诗之后,更是见之若渴,当韦皋为他举行接风宴会时,他急不可耐的要与薛涛一会。韦皋本来就有企图利用薛涛才貌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声望之意,自然答应命薛涛立即赴宴、陪酒献诗。薛涛也久慕刘禹锡的诗名,且这次刘禹锡又是过路,不能久留,更增加了薛刘之间的惋惜之情,于是薛涛在宴会上当即赋“七律”一首,这就是本文开篇提及的《送友人》。         “蒹蒹苍苍,白露为霜”,在这“悲哉秋之为光”的季节,相迎却又是送别难得相见的友人,当是格外难堪。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诗经.蒹葭》中那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意境,隐喻其间。“千里自今夕”使人联想到“千里佳期一夕休”、“隔千里兮共明月”等名句,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深邃与挚着。“关塞”之“长”,使“梦”都难以度越,更何况“离梦杳如(杳如黄鹤)”了,江相聚又离别之情推向更高之巅……当时刘禹熙读后,不由得为之扶案称妙:“薛校书实为一代才女,今得相会真是三生有幸。只可惜离期已定,不能留此与校书再行切磋,深感遗憾,容抄写旧作一首,权作回敬。”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人行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明月多。”         诗中以月光流水的无限,隐喻着无限的情和怨,使人产生无限遐想。从此,薛涛的《送友人》这篇情意浓重、文采风流、词藻华丽的送别诗,与刘禹熙的回敬诗一起,也流传开来,更提高了薛涛在诗坛上的声望。         恰在这时,禁军将领高骈来成都视察军务,与韦皋同为武将,又是不错的朋友,自然很谈得来。韦皋将收留薛涛并打算奏请朝廷委她为“校书”之事与高骈相商,高骈说:      “将军有意纳她为妾,倒是一桩美事,我当尽力撮合。致于委以“校书”之事还需斟酌,薛涛虽为宦门之后,然入乐籍已是尽人皆知,若再委之以官,恐有伤仪礼,此事尚需再思。”韦皋觉得高骈言之成理,自此再未提为薛涛申奏“校书”之事。然而此事已广为流传,人们每每有称薛涛为“校书”者。韦皋欲纳薛涛为妾之事,在高骈的撮合下,倒是很快就办成了。         薛涛正值豆蔻年华,却要陪伴一个比自己年长二十几岁的人,心中总有说不出的委曲,但一来慑于韦皋的权势;二来感于韦皋的恩情,也就勉强顺从了。         有一次,被认命为东川监察御史的著名诗人元稹来成都造访,作为东道主的韦皋自是以礼相待,席宴之间也免不了命薛涛出面陪茶侑酒、歌舞献诗。元稹虽年方“而立”却已身担要职,且其诗名远扬、名振海内。薛涛也曾多次拜读过元稹的诗,对元稹很是钦慕,于是她将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十分动情地背诵了一遍。元稹听之,音韵泣楚,哀婉动人,实在是如临其境、如当其事,如悲如诉、如哭如咽,对诗境体味的如此深邃透彻,引得元稹又一次对妻之深切怀念,止不住凄然泪下。也因此更掀动了他对薛涛的敬慕之情。于是他擦了擦眼泪说:      校书才华,早已传遍长安,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薛涛连忙欠身说:“哪里、哪里,大人过奖了。”         “不!不!我讲的全是实话。你知道名震京师的歌女高玲珑吧?你猜她现在唱谁的诗?”元稹不问自答的接着说:“除了白居易学士和本官,就是你了。”你的‘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何时得向溪头赏,旋摘菱花飞入舟’,早已为人们广为传唱,连乐工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呢!”         元稹对薛涛的赞誉,并非故意捧场作戏,这些确都是客观是实;也是元稹对薛涛敬慕之情的真实表露。薛涛听后,既感动又感激。还从来没有听到过有谁对自己如此赞赏,从内心感情上一下子和元稹融合在一起。常言道“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眼前这位朝堂官员,一代名士,居然与自己心犀相通,实为人间难得,尽不住心潮激涌、热泪双流。定了定神,这才仔细的打量了一下元稹。不看则已,一看更触动了她那倍受创伤的芳心。原来这位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朝中大官,竟是一个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青年。再看看那位当厅就座的年逾不惑的纠纠武夫,一阵酸楚之感直涌心头。她想,知己就在眼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对元稹深施一礼说:         “谢谢大人夸奖,既然大人喜欢贱妾的小诗,小女子就再献上一首,以求大人雅正。”说着随即铺开彩笺,饱蘸银毫,一首《春望》词展现在元稹面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时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乘朝镜,春风知不知。         元稹乃当世风流才子,诗中蕴含的那股企盼知己、追求爱情的强烈渴望,他自然是心领神会。         原来元稹只是钦慕薛涛的诗才,对薛涛的容貌,虽听到一些传说,并不十分相信,今日一见,果然是天姿国色,令人倾倒,令人垂涎,于是他稍加思索,急录《秋菊》诗以为回赠:         秋丝缓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艳压群芳的薛涛,尤似那傲雪凌霜的秋菊,诗人早已为之陶醉了,天到黄昏仍徘徊篱旁不愿离去。诗中“陶”字与“涛”同音、同韵,在当时多可相互借用,用在这里,其意当更深一层。……         两人越唱越亲切,越唱越融洽,越唱越投机,眉宇之间流露出的那股亲昵之情,使坐在一旁的韦皋已感到几分醋意。欲待发作,但又一想,过去已多次让薛涛陪酒侍宴,从无这种感觉,也许是自己多心了。再说,薛涛虽名义上已被自己纳妾,实际上却没有为她办理脱籍手续,自己只不过是私收了一个妓女,公开计较起来倒反而不便,于是将醋意强忍下去,又勉强应酬了一阵,确是夜色已深,见元、薛二人仍你答我对,诗兴不减,韦皋才站起身来,对元稹拱手道:“大人远来,路途劳顿,今已夜深,请大人暂回驿短安歇,来日再与大人共酌。”元稹乃乖巧之人,自然也识趣,于是起身告辞。临别时故意语意深长对薛涛道了声:         “咱们后会有期!”这个“后”字上的重音,实实地敲在了薛涛心上,薛涛嫣然一笑,含首作答。         当晚,韦皋怀着一种复杂的报复心理,将薛涛拥入内房罗帐,强施那巫山云雨,左翻右滚,七上八下,弄得薛涛只有招架之力,更无应战之趣。一夜过去,把个薛涛纠缠的骨酸筋软,精疲力尽。由此更增加了她对韦皋的反感心理。         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薛涛佯称次日是母亲的祭日,需要筹办些物品添坟上供。离开府宅之后,暗中却偷偷来到驿馆与元稹幽会。         宴会上与元稹已是眉来眼去、诗歌传情,只是碍于韦皋,两人未敢公开亲近,现在房内只有元薛二人,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个是绝代佳人,又都是情场老手、床弟英杰,干柴烈火早已是急不可耐,双臂一伸,两人紧紧地搂抱在一起,唇腮相依,胸腹紧贴,紧接着当就是一场紧锣密鼓的好戏,自不必细说。         云雨过后,薛涛偎依在元稹的怀抱里,回想起与韦皋同床时受的那份罪,一阵伤感涌上心头,趴在元稹的胸脯上嘤嘤的哭了起来。元稹轻轻地抚摸着她那柔嫩细腻的肩头肌肤,温慰的问道:“爱卿有何为难之事,何至如此伤心?”         “相公,您知道,妾乃没有自由的人,是笼中之鸟、盆中之花,只是供人玩乐的工具,从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今日得遇相公,使我第一次有了心心相印的知己;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温暖体贴,实是我终生之幸事,但是这样的日子能有几多啊!今日回府,恐是再难出来与君相会了。”         元稹一面替薛涛擦泪,一面信誓旦旦的说:“爱卿放心,吾非薄情之人,回朝复命之后还会另有派遣,待我到任新职,一定设法为你脱籍,那时我将官面堂皇的接你过府。”薛涛虽然得到元稹的允诺,还是很放心不下的说:“但愿相公不负此言,免得贱妾望断云天!”         元稹也实为薛涛的真情所动,于是取出十两黄金赠予薛涛,并再三表示将来一定为她脱籍,娶她作续弦夫人。         说来也该当薛涛出事,就在薛涛离开幕府的时候,被韦皋的一个侄子看见。这个小子本来早就垂涎薛涛的美色,曾趁韦皋外出之际闯入薛涛房中调戏,被薛涛赶了出来,这次他见薛涛一人离府,觉得又是一次寻衅的好机会,于是他就悄悄的尾随其后,以图司机动手,不想薛涛却进了驿馆,这使他暗中庆幸,以为这下可抓到了威胁薛涛的把柄,于是他又一次闯入薛涛的房中,阴阳怪气的威胁说:“薛姑娘,你和元稹元大官人的事,我可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了。你若识象,今晚就乖乖的从了我,我可为你保密,如若不从,我告到叔叔那里,哼!哼!你可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说着就饿虎扑食似的将薛涛拦腰抱住,狂吻乱摸,随即手伸向下身,意欲强解罗带……薛涛哪里肯从,抽手打了他一个耳光,这小子还是不肯放手薛涛怒极,一口咬着他的耳朵,这小子“唉哟”一声,将手松开,趔趔趄趄的跑了出去。第二天他添枝加叶的在韦皋面前将薛涛狠狠的告了一状。         韦皋也不是笨拙之人,宴会上薛涛与元稹文唱诗和、眉来眼去的场面还在脑海盘旋,正炉火填胸无处发泄,他侄儿这一番添油加醋的言语更是火上浇油,暴跳如雷,拍案怒吼道:         好一个小婊子,竟如此胆大妄为,捉弄到本帅的头上来了,我岂能轻饶。”当即写下一道命令,将薛涛流放到荒凉冷漠、战火频仍的边塞松州。         这时的薛涛才十八、九岁。         一个纤弱的年轻女子,从轻歌曼舞、花天酒地的繁华城市,一下子来到了粗茶淡饭、衣不暖身的战场前沿,四目环顾野岭荒山,寨栅林立,枪刀晃措,虎狼出没,风刀霜剑,天寒地冻,举目无亲……这精神上的打击,肉体上的折磨,使她又一次感受到失去人身自由的痛苦,又一次感受到人身道路的艰辛。她害怕了!她退缩了!……她觉得自己在韦皋面前是那样的渺小无力……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在那些达官贵人的眼里和手下,只不过是供他们赏玩的“笼中鸟”、“掌上花”、“缸中鱼”、“家中犬”……只有乖乖地呆在他们的鸟笼里、鱼缸中,只有摇头摆尾的滚爬在他们的膝下脚边,才能求得一碗饭吃,才能苟且偷生,别的出路是没有的。于是她只得向韦皋低头认罪了;于是她违心的写下了献给韦皋的《五离诗》:         “出入朱门四五年,为知人性足人怜,只因咬着情郎脚,不得红丝毡上眠。”她痛心的将自己比作狗。      “惯向侯门养此身,飞来飞去羽毛新,近缘言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她盼望还作笼中之鸟。      “一颗明珠内外通,分明皎洁水晶宫,近缘一点瑕相累,不得朝朝在掌中。”她更想再作掌上明珠。      诗风凄惶,情调悲凉。虽然这诗并不是薛涛佳的作,却恰好反映出一个妓女寄人篱下,全无人身自由的那份无奈、痛苦和凄惨。         她虽然希望能通过这些诗感动韦皋,放她回归。但希望是渺茫的,她首先还得要面对现实,还得要适应环境生活下去。也许是她毕竟经受过许多磨难,也许是她毕竟在生死线上进行过拼博,所以来边塞不久,她就同情上了那些为保卫边塞而不畏艰险、英勇杀敌将士。因而对这里的艰苦生活也就较快的适应下来。异想不到的是,严酷的边塞生活,对薛涛虽然是一次严重的外在打击,对她的心灵,对她的内在确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在这里,她的思想境界有了一个重大升华:她为自己过去只以声色歌舞谀侍达官贵人感到羞愧,她觉得能为那些保家卫国而出生入死的将士们献舞唱歌,才是真正的光荣。于是她顶风冒雪来到军营,在一无场地,二无伴奏的简陋条件下,她为将士们引吭高歌。岑参的《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两亲,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铿锵的词句,雄浑的歌声,振奋了将士们的士气;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也消除了将士们与薛涛的隔阂与误解,他们不再把她看作是被罚来边塞受罪的妓女,而把她当成倍受磨难的小妹妹。当薛涛因感受风寒而声音沙哑的时候,战士们为她采来了治嗓子的中草药;当她的手脚被冻的红肿的时候,战士们为她编织了毛草鞋和鹿皮手套……指挥官王灏也被她的义举、被她和战士们的融洽关系感动了。有一次,薛涛因为冒着风雪为战士们演唱而得了重感冒,王灏就安排最好的军医为诊病;专门请地方官为之找了两位妇女照料薛涛,并要求军医用前线所能得到的最好药物为薛涛治疗。战士们还挖来野山参、打来野鸡野兔送给薛涛滋养病体……         边塞是艰苦的,然而薛涛却在这里感到了人生真正的温暖;尝到了人际之间的真正友情。三年的边塞生活,使她爱上了这群生龙活虎的战士们;更深深地爱上了那位性格纯朴、心地善良的指挥官。         有一次,王灏在经过一场激烈地战斗之后,得胜回营。战斗的间隙对这位戎马边塞的军事将领是珍贵的,也往往是思绪最不平静的时刻,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战争已夺去了他的青春年华,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仍是手握剑戟,身着戎装,还没有机会考虑成家立业之事……他想着想着,不知不觉走到了薛涛注处的门前,他突然愣住了:“怎么又来到了这个地方?”他自言自语的问自己。说实在的、他不自觉的走到这里,确不是第一次了。与薛涛的几年相处,已在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地友谊。他钦慕这位青年女子的才华,更喜欢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正直、善良的品德。俊秀娇媚的容貌与体态,也不能不对他产生异常的吸引力……军营旁边的这个小屋,早已是他心灵深处最常牵挂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为了照顾影响,在他头脑清醒的时候,总是克制自己来这里的欲望,然而每当他心事满腹无人以对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来到薛涛的房门前。         她停住脚步,思索了片刻,终于为自己走进这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房间找到了理由:我也应该看望一下这位姑娘的病体了。他犹豫的心情平衡下来,迈步走进薛涛的房间,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战士们为薛涛生起的炉火正熊熊燃烧,火光照耀着她那被烤的发红的面颊,虽然显得更加美丽动人,然而却消瘦了,“她憔悴了!”怜悯和疼爱忧然而生,他情不自禁的把心里话说了出来。薛涛听到说话的声音,急忙起身相迎。王灏         “托将军之福,在两位大嫂的精心护理下,病情已大有好转,只是身体还有些虚弱。蒙将军垂念,小女子实不敢当。”         “唉!你小小年纪,也要在军营受这等之苦,说起来韦大人也有些作得太过分了。”这话不由得又钩起了薛涛的伤心事,她回想着自己并不算长的人生之路,竟遭受过如此之多的痛苦与折磨……她又想起了与元稹的幽会,如今一别三年,自己遭受如此厄运,难道他一点不知?……她不愿再继续想下去,她觉得在患难中相识的这位军官,可能才是知冷知热的知己之人,也许他才是自己的真正能够托付终身之人。于是她话头一转,问王灏道:         “将军夫人现在何处?”         “唉!我们这些守卫边塞之人,怎敢有家室牵累,我虽已年过而立,还没敢想过这件事呢。”话语中也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薛涛一听,既感到同情,又感到喜悦。同情的是,此等好人,竟没有牵肠挂肚之人;喜悦的是,正是自己表白爱慕之心的好机会。虽然说在当面有些碍嘴,但在这非常之地,又有谁能为之牵线搭桥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她心头一横,红着面颊对王灏说:         “将军,我们三年相处,已是心心相印,我的心事难道将军还不清楚吗!……”         王灏急忙制止说:“薛姑娘,你不必说了,你的一片赤情我早已心领神会,我多么盼望能有和你同头共枕的那一天。但是,我不能……我不能因为我误了你的青春,更不能因为我误了你的终生。这三年里你已是亲眼目睹,我们这些戍边之人,头枕戈戟足抵黄泉,随时都可能抛尸沙场,我怎能只顾个人一时而不顾别人之长远,更何况你是我最心爱之人,我就更加不能不顾及你的将来。”         听了王灏的话,薛涛的心简直要碎了……许多年来,自己只能用自己的肉体换取别人的欢欣,只能用自己的肉体换取别人的豢养;自己只能把自己的痛苦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而为别人强作笑颜。今天终于找到了能体谅自己冷暖的心上人,却又不能得到他,这该多么令人心碎啊!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在王灏身上,滢滢的痛哭痛起来……王灏的心也十分悲痛,止不住的眼泪直往下落……他真相陪着这位姑娘痛快淋漓的哭上一场,但是,作为一名前线指挥官,身份、环境都没有给他这个自由。他强忍眼泪,安慰薛涛说:         “薛姑娘,这里也不是你久留之地。近日我将去成都赎职,届时在韦节度使面前,一定向他禀告,你顶风冒雪慰问将士及因而身染重病之事,请他捐弃前嫌,放你去成都治病调养。”薛涛边哭边回答说:“小女子有幸结识大人,并在大人身边渡过三年,实是我三生有幸。说心里话,我真希望能一辈子守在大人身边,能够永远为这些可爱的年轻军士们唱歌跳舞……我实在不愿意离开这个我终生最感到温暖的地方。”         “话虽这么说,可你一个年轻女子,老辈住在军营总不相宜,总需要有个归宿。还是希望你早日回到成都,早日觅到一个称心如意之人,脱籍从良,相伴终生……”在王灏的劝说下,薛涛终于勉强写了两首向韦皋告饶的诗。         事有凑巧,身为宰相的武元衡视察边防来到松州,王灏将薛涛向武元衡作了引见,并替薛涛美言了一番。薛涛也借宴席侍酒之机,赋《罚赴边上武相公》二首:      萤石荒芜月在天,萤飞岂到月轮边,重光万里应相照,目断云霄信不传。      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         小小年纪已显露出对世俗的厌倦,希望在护释之后,能够乐籍除名,甘愿过平民的生活。武元衡本也是文人出身,对薛涛也有所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才貌双全,不禁动了惜玉怜香之心,于是当即答应带薛涛返回成都。         武元衡与王灏、薛涛三人一同来到成都,这时韦皋已调任陇右节度使离开成都,继任者乃是薛涛父亲幼年同窗李德裕。王灏向李德裕回报完军务之后,将薛涛在军营的良好表现如实作了回禀,又对薛涛的品行、才华大家赞扬了一番,并表示了对她的极大同情,随后又呈交了薛涛的两首诗,其实李德裕在长安时,已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处得知了薛涛被罚戍边之事,当他奉召入川时,刘、白等人也都希望他能在入川后替薛涛开脱。忆及他与薛勋同窗之谊,当然对薛涛更加照顾。于是他当即将薛涛在官妓中除名,并且在万里侨边、枇杷巷内为之营造了一座幽雅别致的“吟诗楼”,让薛涛过上了独守深闺的安逸生活。由于得到李德裕这个强大后盾的支持与保护,薛涛终于获得了人身自由。在这段日子里,她的心情是开朗的、明快的,她一面广收博读,一面吟诗作书,使她的天才得到物质的充实,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写下了不少怀旧、抒情等优美诗章。无怪乎著名诗人王建(一说胡曾)寄诗薛涛曰:         万里桥边薛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赞赏她的才华与美貌,羡慕她的幽静与安闲。         然而薛涛毕竟是人;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她需要生活,她需要爱情,今天的安宁使她不断回忆起往日的风波……尤其是离开不久的边防前线,那雄姿英发的身影,那旺盛的青春活力,那风餐露宿生活,那浴血奋战的场面,那助人为乐、善良美好的品德……时时冲撞着她的心灵……王灏将军的雄伟身影、亲切话语,发自肺腑的同情与安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常常使她梦绕魂牵……她在诗中写道:         常来枕边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何处江上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她多么盼望能够与王灏有重逢之日。但是她知道,王灏十耿直正义之人,不会接受她的爱情。她又想到元稹留下的旦旦誓言……难道元稹有什么为难之处?或者还根本不知道她的处境?她盼望着能与元稹重叙旧情,于是她写下了《怀人》诗,准备寄给元稹:         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在高楼,双旌千骑骈东陌,独有罗敷在上头。诗尚未寄出,被来吟诗楼探望薛涛的李德裕看到,作为父辈的李德裕对薛涛确是关心体贴,似乎觉得也有父辈的责任。当他发觉薛涛仍然恋着元稹的时候,他不能不对薛涛的未来负责。于是他如实的向薛涛介绍了元稹的情况。         元稹正妻在世时,他就有婚外恋情,与一叫莺莺的女子过往甚蜜。此后又对薛涛挑逗耍弄,并未真情相托。回京之后,他又恋上了相国之女韦丛。到任越州刺史不久,又利用权势玩弄了逃出妓院、下嫁民间的才女刘采春,致使刘采春饮恨自杀……李德裕告诉薛涛,元稹并非钟情之人,更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正人君子。薛涛听后,深为元稹的薄情而奥恼,更为以身相许而奥悔。俗语说:“痴情女子负心汉”,没想到这句话竟在自己身上应验了。薛涛想着,觉得一片空虚和凄凉。恰在这时,薛涛接到了一封检讨过去、怀念旧情的来信,希望接她再到身边。薛涛看过十分反感,心想,这花甲老儿又想耍弄于我,于是写了七绝一首,曰:         玉叠山前风雪夜,绵宫城外别离魂,信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表面看来是谢绝了他的好意并表示感谢,内中却隐含着对他的谴责。         正当薛涛心烦意乱的时候,一位白马王子闯入了她的心扉,他就是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青年文人杜牧。         一次,杜牧出外旅游,来到成都,专门带着美酒到吟诗楼拜访薛涛。杜牧与薛涛年纪相仿。此时杜牧的诗词虽然尚无成名之作,但一篇《阿房宫赋》已使他闻名天下。年轻的杜牧本也是风流倜傥的才子,喜欢游乐于歌舞弹唱之地。而此时,薛涛的诗词已在歌舞弹唱之地广为流传,薛涛的形象已不断回旋于杜牧的忆境中。能有机会见到薛涛,已是他长久的企盼。今日终于来到了“吟诗楼”,站在了薛涛的身边。眼望着这位国色天香的青年女子,他的心紧张的怦怦直跳……         薛涛虽对杜牧的才名已有所闻,但是元稹等人在她身上留下的阴影,使她对杜牧产生了不悦和戒心,所以她只用接待一般客人的礼仪接待了他。杜牧对薛涛平淡的接待并没有在意,仍然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的与薛涛攀谈,当看到楼内墙上挂着的一幅侍女屏风时,不尽触景生情,诗兴大发。         屏风周肪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宵孪鬓女,拂尘犹自炉娇娆。         画是不是周肪所画并不重要,要紧的是,由于岁月的流逝,一代名花犹如丹青上的侍女,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妖娆。但是,既使如此,名花和侍女一样,还是世间少有的美人,连当今犹如凤凰似的漂亮姑娘,还是妒嫉的很呢。用丹青上的侍女来暗喻眼前的名花,诗中所隐含的对薛涛过去遭遇的同情和对今日的赞美,不由得使薛涛对杜牧由戒备转为亲切,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抚今追昔,委屈的泪珠滴湿衣襟……杜牧见时机已到,于是用一种非常温存、慰藉的举动,将薛涛拥入怀中……薛涛的那颗已经冻结了的心又被暖化了……于是一对青春似火的男女,拥抱在了一起。正所谓“一对鸳鸯春睡去,锦衾罗褥不胜春。”下文如何,自不必明言了。         第二天,薛涛送走了杜牧,冷静下来细细一想,又感到自己过于孟浪了,非常后悔。她想:虽说杜牧年轻有为,但听人说他也是秦楼楚馆的常客,朝云暮雨的纨绔子弟,自己对杜牧的为人并不真正了解,能否托付终生尚不可预料,现在又以身相许,不仅显得自己过于轻率,被人小视,而且也有违“告别世俗,淡泊独守”的初衷。又想:在自己不长的人生中,已经受了许多磨难,父亲的突然丧命;母亲的凄惨去世;自己的悬梁遇救;李推官的见利忘义;自己七八年的妓女生涯;童贞的丧失;被蹂躏的精神和肉体;在权贵门面前的低声下气、忍辱偷生;被罚戍边的酸甜苦辣;王灏的同情;李德裕的救助……这一切的一切把她的心搅得乱纷纷、闹烘烘,真真是,心绪散、理还乱,实在是梳理不出个头绪来。这其间杜牧虽然也层来信相邀,并表示愿意永结百年之好,但薛涛总是不敢轻易相信,更不敢葱忙赴约。后来她又察觉,李德裕对杜牧年纪轻轻就经常出没于歌舞场馆,以及他那持才傲物的贵公子习气,都有所不满。薛涛又想,杜牧虽也是官宦之后,但在当朝已无大权势,而杜牧本人尚无重要官职在身……。而李德裕乃深得朝廷信任的重臣,自己和李德裕又有着如此特殊的关系,这些都不能不有所顾及。所以如何处理同杜牧的关系,使她很难拿定主意,既不敢轻易相聚,也不敢轻易相离……真可谓进退两难,就在这种背景下,她含泪写下《赠远》诗两首,寄语杜牧,诗中写道: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宇开缄别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落塞前溪,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         诗中以“望夫楼”等典故自况夫妻,表达了对情人的眷恋,又隐约透露出对命运和前景的疑虑、不安,蕴含着难以明言的痛苦、悲伤。杜牧读后已悟其意,只得仰天长叹,就此作罢。时间一长,薛涛与杜牧也就断绝了交往。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思虑,似乎悟出一些道理,觉得只有出家修道,摆脱红尘,才能超脱这人间的烦恼,于是她又找李德裕商量。         李德裕说:“你尚年轻,又才貌双全,何需走出家之路。有老夫在此,一切自不用你担忧,日后老夫定帮你选一个中意之人也就是了。”         “大人的恩情小女终生难忘,然靠大人相助终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年来,小女已历尽人间百味,实不愿在如此挣扎下去……”         李德裕思索良久之后说:“也罢,既然你决心已定,就顺从你的心意吧。我再为你在远离闹市选一幽静之地,另筑一室,闭门隐居,吟诗作画,玩风弄月,也就不必削发进庵了。”         “多谢大人成全。”         过了不久,就在那青山环抱、碧水长流、桃李争艳、鸟语花香的锦江之畔,浣花溪旁,出现了一座风格典雅的小院。从此薛涛就鹤衣道冠、琴棋诗书,在这里隐居下来。      幽静的环境,安闲的生活,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适应的: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窗自不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整月里面对苍山翠竹、流水落花,相伴的是鸟飞兔走,鹭悲鹤鸣……生活内容之单调,心灵深处之空旷,对于一个只有三十几岁的有血有肉、聪颖智慧、美丽端庄的才女,又面临着一次新的考验。为了适应这非常的环境、寂寞的生活,她一面把大量的精力埋头于诗词创作,一面花很大的功夫研究诗词书法用纸的改革。恰好离此不远处有一家造纸作坊,于是她就亲自到这家作坊向工匠们学习造纸技术。由于她有着戍边时和前线将士们和睦相处的经历,有着和那些工农子弟们亲密友好的情感,所以她很快就和造纸工匠们消除了隔阂。她在和造纸工匠们相处的日子里,她关心体贴工匠们的疾苦,工匠们也同情她的遭遇……在这种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她和工匠们一起研究革新造纸的方法……她在这里又找到了精神支柱和生活乐趣。         说来也凑巧,在她的住处,有一眼很不寻常的水井,井水请凉甘甜。她试着用这个井里的水漂洗新纸,结果漂洗新纸不仅光洁亮泽,而且更适合于绘画、书法。她又将从山里采来的桃花参入纸浆中,新造之纸呈现淡淡的红色,发出阵阵的幽香。为了书写方便,她又帮助工匠们对纸张张的尺寸作了改进。经过改革后的新纸,销路大增。当人们、特别文人墨客们得知这种纸乃薛涛所为,一下子轰动了文坛,被人们誉之为“薛涛笺”或“桃花笺”,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造纸作坊的经济收益。工匠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于是薛涛和工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和睦,薛涛也因此觉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灵更加充实了。和劳动人民的长期相处,使薛涛眼界大为开阔,思想更加成熟,这个时期创作的许多诗词,思想境界有了很大变化:         碧玉双幢白玉郎,初辞天帝下扶桑,手持云篆题新锦,十万人家春日长。         气魄宏大多了。         她思想的成熟还表现在她对国家大碌墓匦摹K广总督高宗文平定四川节度使刘辟发动的军事叛乱而盛赞,也曾为李德裕建成镇敌守疆的“筹边楼”而高歌?         始信大威能照日,由来日月借星光……         薛涛晚年,当他得知,由于守边的将领们眼光短浅,对边区人民一味掠夺、不知安抚,因而引发少数民族叛乱时,她借当年李德裕平定边塞叛乱后修建的“筹边楼”为题,以居高临下的高大气势,写下了这首铿锵有力的名篇:         平临乌云八窗秋,壮压西川十八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楼。         告诫守边的诸将,不要只贪图眼前利益,要以大局为重、社稷为重,只有登到最高处,才能看的最远。只有品德高尚、为国为民,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与爱戴,深刻的表现了薛涛那忧深思远高大情怀,这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是具有同样的气魄吗!         公元约年前后,在人世拼搏了七十几个春秋的一代才女告别了人间。         薛涛走了,她却给人类留下了许多珍贵地文学遗产。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丽善良、聪颖智慧、情操高洁、然而却历尽了坎坷、饱尝了艰辛的一位中华才女的悲剧形象。她为了生存、自由、向往、爱情、幸福拼搏着,虽然始终没有真正得到、甚至没有找到一个相谐白头的如意伴侣,但她却在孤苦伶仃、寂天寞地的逆境中创造了人生价值,成就为中华史册上少有的女诗人和女书法家,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后人有诗赞曰:         锦江腻滑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如今,薛涛的诗文,除《锦江集》外,被辑成册的如《薛涛集》、《薛涛诗》、《薛涛李冶诗集》等多种版本,《全唐诗》收“薛涛诗”一卷,达百余首之多。         也许是人们对薛涛的诗才太崇拜了,也许是人们对薛涛的美貌太留恋了,以致在她死后,仍希望与之相处,仍希望与之对诗,所以在后代的文人中又附会出许多与薛涛相处,与薛涛对诗的神话故事。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广州才子,姓田名洙字孟沂,随父来成都求学,此人酷爱琴棋书画,尤精诗词歌赋。一日到成都郊外游玩,见一去处,山水秀丽,桃花盛开,正侍立观赏,忽见一美女掩映花丛之中,田洙即借故答话,随之即共同赏花、玩月、酌酒、吟诗。田洙就眼前美景,口占一诗曰:         路入桃园小洞天,乱红飞处遇婵娟,襄王误作高唐梦,不是阳台云雨仙。         美女听后说:“诗虽是好,只是太短了些,不足以尽兴,不如用“落花”为题,共联一首,君以为如何?”田洙自然听命,于是写成二十四联一首。此时虽已夜过二更,两人仍诗兴未减,于是又各赋四时回文诗一首。         美女《春》诗曰:         花朵几枝柔傍砌,柳丝千缕细摇风,霞明半岭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树松。      田洙和曰:      芳树吐花红过雨,入帘飞絮白惊风,黄添晓色青舒柳,纷落晴香雪覆松。      美女《夏》诗曰:      凉回翠簟冰水冷,齿心清泉夏生寒,香篆袅风青缕缕,纸窗明月白团团。      田洙和曰:      瓜浮瓮水凉消暑,藕浸盘冰翠嚼寒,斜石近阶穿笋密,小池舒叶出菏团。      美女《秋》诗曰:      芦雪覆汀秋水白,柳风凋树皖山苍,孤灯客梦惊空馆,独雁征书寄远乡。      田洙和曰:      残日绚红霜叶赤,薄烟笼树晚林苍,鸾书寄恨羞封泪,蝶梦惊愁怕念乡。      美女《冬》诗曰:      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      田洙和曰:      风卷雪篷寒罢钓,月辉霜柝冷敲城,浓香酒泛霞怀满,淡影梅横纸帐清。         诗美人更美,酒浓情更浓,不觉已是夜深人静。诗传人意,酒动情心,才子佳人,青春少年,无需更多繁琐,两人你牵我就,共入罗帷,解衣就枕,自然是鱼犹碧水,云覆兰天……从此田洙留连忘返,在桃林中久居不归。终久是好景不长,田洙日久不回家,引起其父田百禄的怀疑,遂派人跟踪查访,在桃林处将其找回。在其父的严逼下,田洙讲出了实情。田百禄深感蹊跷,于是他寻踪觅迹,终于得知,这桃林原是唐朝诗妓薛涛隐居之处,若干年来,并无其他美女在此居住。于是他让田洙带路,亲自去实地查看。所到之处眼前只是一片青山绿水、碧树红花、青冢黄草、蝶粉蜂黄,并无宅院庭舍,就更没有什么美貌佳丽了。田洙茫然了!         田百禄面对此情此景,思前想后,若有所悟,自言自语的说:“是了,看来此乃薛涛香魂作怪。也罢,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在这桃林之中,孤身独处半生,死后仍盼望有诗友为伴……也难为她了!”         田百禄怕儿子还会为薛涛所迷,于是打发他回广州老家去了。         后来,田洙在山东曹县当了知县,他经常向人们讲述他的这段美好奇遇,并拿出薛涛曾经送给他的玉管笔、玉镇纸及桃花笺作证。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费用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cx/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