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轮回,伯虎的月

又是一年月圆时,值此人间佳期,说说苏轼、唐伯虎、李调元三位天才那些轮回的故事。讲来话长,说时又无可说。调制些味儿,应景秋月。

耀世的唐宋八大家,苏家独占三个名额,其中同时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都共同仰望一人——苏轼,他大概是宋代巨匠中的最高成就。

公元年农历丁丑牛年,宋仁宗景祐四年。在大别山主脉东端南沿,与九江隔望的五祖寺里,有个叫“师戒”的和尚,后世又唤做五祖戒禅师,简称五戒禅师,五祖是山名,也是寺名。这天,五祖戒禅师放下了他的法杖,云游至临济宗的祖庭——大愚寺。振兴此寺的是赫赫有名的大愚禅师,而令它名满天下的则另有其人,后面会说到。五戒禅师与大愚法师谈起自己累世之宿业,说古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谈笑中淡然座化,往生了结去了。

同年公元年腊月初的夜晚,在今天四川眉山的东坡区,一套纯纯国风的四合院大宅里,苏轼的妈妈程氏做了个梦。梦中见得一个和尚,清风徐来走到她面前,说道:“程家是湄洲大富人家,皆因祖上有慈悲喜舍之德,蒙祖德芳熏你十八岁嫁入苏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将深深影响苏家三代......”。苏妈妈确实是大富人家出生,但在梦中也是云里雾里。那和尚又道:“流浪红尘了生死,路遥途远辛酸天。劳施主慈悲喜舍,容贫僧借住一宿”。未待苏妈妈点头,和尚化作一道七彩云光直撞苏妈妈的肚子。苏妈妈慌恐,一声大吼从梦中惊醒过来,再难入眠。这时怀胎十月的她感觉腹中孩子,蠢蠢欲动。从古至今很多待产前的妈妈总会做一些梦,这些梦可能不代表什么,但通常情况下是预示临近生产了。果然,没几日,腊月十九这天,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来到了苏妈妈世界,他就是后来的千古一人苏轼。这天,苏洵正在京读书备考,他心跳加速浑身闹腾。

苏轼的到来,令苏妈妈和苏小妹的世界凭添很多乐趣。苏小妹不是苏轼的妹妹而是姐姐,后人总她误解为是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自幼进出百家天赋过人,家人叫其小名为月儿,又因其长得玲珑婉约,难免心生伶爱又唤做小妹。四川一代的人们现在都这样的,喜欢称谓那些使人伶爱的女子为“幺妹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词真正怀念的亲人是苏轼的“幺妹儿”,后世未曾解对过这篇词。苏轼和苏小妹的亲情是非常深厚的,远超和弟弟苏澈的亲情。苏轼作这首词时三姐妹天各一方,而其中小妹早已阴阳两隔。小妹嫁了一俗夫,次年香魂散去,后世“少游娶小妹”等都为民间杜撰,人民对可爱的人儿总是赋予她美好有趣的归属。

人天两隔法悲痛欲绝,恐怕只有那些失去亲人的人才能“冷暖自知”,苏轼这种深入骨髓的思念在“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里体现到了巅峰。人间“生离死别”总是痛,有道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月儿(苏小妹)啊,什么时候我们能再相见?这是没有答案的感叹的问句,具体了“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抽象情感世界。词前题记“作此篇,兼怀子由”,是同时想念一下弟弟,并是特地怀念弟弟。

苏轼两岁后,弟弟苏澈才呱呱坠地,庭前花开花落,草木一春又春,三个孩子在妈妈的怀抱里,父亲的书房中,度过了无比快乐悦欢的童年,该是入学读书的时候了。以苏洵的才华,在这世间给三熊孩子找老师可没那么简单。方圆百公里范围内,就没有苏洵点得上的私塾和老师,直到遇到易简真人。

真人俗姓张,住持湄洲山上的道教圣地天庆观。这个天庆观早已衰落,就是如今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的三峰寺,没有人知道它是何年何月衰逝的,人们只得隐约叫它个寺,已是人去楼空荒凉孤零于山顶,远远望去仿佛山间还能传来苏小妹、苏轼、苏澈当年翠玲般的读书声。

简易道长能容三家,道儒释都在他的蒙学范畴,以至于后来的苏轼能儒释道三家兼容,出入政界、生活、生死。为官时无论得意失意,他总是一心为民、于生活中总是充满乐观、乐趣、多姿多彩;道教里总是奉献自己,为道教撰写了很多的纪文;佛门里传遍了他诸多的痕迹诗词。是的,一个人的一生浓缩在他的童年。

少年时期的三姐妹,青春芬芳好生潇洒,常常是对酒当歌,花前月人,诗词曲赋。那是一个中秋之夜,一轮皓月悬于青空,照耀着、祝福着、守护着人间的团圆,空气都流动着一股幸福的气息,苏妈妈深深的吸了一口,幸福满满,去到庭前花园。苏氏三姐妹正边准备茶具,边拉扯一些文人墨客的事。见到苏妈妈,大家都招呼妈妈上座。三盏香茗过后,大家提议妈妈命题,大家作诗取乐,这时苏父也刚好加入进来。苏妈妈拟定以“风、月、花、香”,要求每人两句,至少含有其中两字,还要应时应景。苏澈年幼,第一个跳出来表现,只见他举起杯子,踱步有三,轻轻闻了闻茶杯,吟道:

“风月随穹影,花庭抚茶香”

一家鼓掌,赞赏有佳。小妹和苏轼已稍知礼数,就一致邀请爸爸先来。苏洵缓步走到庭中,看了看庭中花儿,慢慢抬头望向天空,随之诵出:

“风移月挂花影香,家平国安四季常”

迎来一家人的喝彩,这是每个人、每个公民的最普通也是最伟大的心愿和祝福。苏爸爸果然是个成年人啊,苏妈妈会心的笑了一下,看向小妹,小妹接到眼神,起身去地上捡起来一朵花儿,双手捧着,即云:

“月下风含烟,香花葬蝶魂”

说完慢慢摊开手掌,只见花儿里面躺着一只涅槃了的蝴蝶。苏妈妈眼睛里流露出一股明亮的光,大家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掌声和喝彩声久久回旋在苏家的院子里。

轮到苏轼,苏轼谦虚半天,他会怎么写呢?大师就是大师,从小就不一般,总能在任何场景都刚好合适贴切。只见他轻轻的喝了口茶,欢悦的念说:

“风月积天香,五口话团圆”

说毕,将一家人喜庆佳节的欢乐氛围推向了高潮,一家人度过了一个十分难忘的“今宵”。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转眼苏轼高考了,弟弟长大了,两兄弟都参加工作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生流年往事。又一转眼大家各自在自己的世界运转去了,但无论天涯海角苏家的亲情总是那么浓郁。在仕途生涯中,由于种种因缘,苏轼多次被作为地级干部频繁调动,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儋州……,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宋元丰二年(年),工作期间,苏轼因遭人弹劾坐牢。苏辙听到哥哥下御史台狱,便上书乞纳在身宦赎兄罪,因而被贬在高安监盐酒税。为救哥哥,这一来就是五年,元丰三年至元丰八年。宋元丰七年(年),苏轼从黄州赶往汝州,特地放弃走水路而取道富川,从陆路到高安看望苏小弟。四月二十九日到达高安,五月九日离去,兄弟两相聚了足足十日。苏小弟工作之余,就是陪陪哥哥游山玩水,所到之处,留下了很多题词、诗文、书画。

苏轼到高安后,苏弟带着哥哥游览了锦江等风景,第三日准备游览高安城朝阳门外的大愚寺。一早起床烟雨缭绕,封锁了两兄弟出门的路。东坡指指天,又指指地,再指指弟弟和自己。弟弟脱口而出“问天问地问自己”,东坡随之道“随缘随份随天意”。说毕二人会心一笑,准备在家中度日,不再出行。哪曾知道,天变一时,还没等二人褪去外套,户外早就一片晴空,那也就只能应了这天意了、随了这缘分,行程照旧。

两人来到大愚寺,这是苏弟常来的地方,苏轼则是第一次来。同许多人到陌生的地方一样,苏轼总是觉得自己曾经来过,对大愚寺似曾相识,一切都充满一股熟悉的感觉。这大愚寺千百年来屡经兴迭,它一直在等一个人到来,令它声明远扬,香火旺盛。苏轼来了、苏澈来了。大愚寺的前身,其实是叫“真如寺”,苏轼游大愚寺后作《真如寺》诗,苏辙作《雨后游大愚寺》诗,致使大愚寺一时名满天下。东坡居士诗曰:

久慕大愚寺,大愚名不虚;

宗风临济棒,千古契如如。

第五日,苏弟准备带哥哥拜访居住在洞山的云庵僧人和圣寿寺的聪和尚,苏澈与二人都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证悟玄门。提前约了在洞山处相聚。

来日起床,弟弟就给苏轼说“哥,我昨晚梦见云庵和尚、聪和尚一起与你喝茶,想必是我太期待今天的聚会夜有所梦”。二人行至云庵处,云庵和尚已早早在门外候着,一见面寒暄一翻,聪和尚也兴致勃勃的到了。四人坐毕,云庵和尚说昨晚自己做了个梦,梦到自己与苏辙、圣寿寺的聪和尚一起同五戒和尚聚会。聪和尚一听,说到:妙哉,我竟做了个相同的梦。苏辙与哥哥对视后,大笑道:“世上真有多人同梦之事,真是奇哉妙哉啊!”。苏居士恍惚忆起什么,说道:“我儿时,常梦到我的前世是位僧人,往来陕右之间。我母孕时,曾梦一僧借宿”。聪和尚惊呼道:“五戒和尚就是陕右人,晚年时游历高安,在大愚过世。”大家一算此事过去五十年了,而苏东坡现在正好四十九岁。后来这个故事被演绎成不同版本的禅门公案,不那么完整的影响着后人。

数日后,东坡回程,后去往汝州。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去往汝州的路上,小儿苏遁病重,又上书朝廷去了常州。重新任用后在杭州,颍州等地为官。在苏杭一代为官时,与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和焦山寺两寺的主持“佛印”留下诸多佳话。二人在金山寺的日常生活相互调侃、彼此参学、丰富而多趣。某日苏轼做得一首诗偈: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派人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叫来人带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佛印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东坡一时语塞,自知行处尚浅,顿感羞愧。佛印第一次看到洒脱飘逸的东坡这般囧,忙替他解围“你来得正是时候,此间金山寺风光无限好,待你把墨泼”。谈笑间二人来到观景亭,只见这景色醉了个稀里糊涂,东坡顿时意气风发柔情万丈,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唱曰: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好一首大气磅礴、江山画刻的诗,将自己所有情志,全盘达至眼中之景。这逐字颠倒过来一读,你那心得贴着地服: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回文诗正着读,倒着读,音律都是对仗,还是不同的两副画。法印闻罢,惊叹道:天下回文千千万,东坡此篇能俯览。苏轼的脸上洋溢出飞天抚琴的神韵,拈花一笑似的会意。这之后,二人感情越发深厚,游历天下又留下不少佳话,其中流传较广的是佛印于崖边为苏东坡出了个上字联,曰: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人将此上联刻碑于崖,以示自勉,顺求下联。这世间那有苏轼对不了的对子,这对联已用更高级的方法对了,只是无人能解开苏大学士“下联”之谜罢了,直到清朝李调元的出现,这是后面的话了。

宋哲宗绍圣元年(年),苏轼再次被降级,59岁的苏东坡被调往惠州。南迁路途中,与南华寺缘深,拜六祖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链。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东坡在南华寺见到六祖金身,端身不散如入一定。东坡的诗大意是说:参拜祖师目的何在?原是要认识我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真理。塔中祖师好像在问我,这一生的修、学得什么?习得什么、皈得什么?最后见得什么?惠明和尚真幸运,能得六祖指月啊,悟得大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典故。我本是修行人,三世积资粮,一念之差,落入轮回,招了这一生的际遇。此刻,在祖师面前顶礼叩首,悲欣交集,泪如雨下。我且借这祖庭的法雨甘露,洗尽这浮生妄想尘垢。

苏轼离开苏杭进入南华寺前,还经过后人唐伯虎的故乡一带,现在的江苏吴中区附近。佛印送行至此,和东坡一同前往拜会了姑苏寺方丈(后并入宝寿寺,唐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方丈久闻苏轼大名,盛情邀请苏轼题词作画。取了笔墨东坡想起自己作的词“霞苞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于是依这意境便美美的作了幅荷花图,之后看了看佛印,又欣然题下几个字“四大皆空,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一路南去。至于他的后来也是大家熟悉的情况了,后到了广西、广州等地,最后于常州逝世,离世前夕留诗曰: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已去,后浪来袭。公元年,江苏吴中区一代天才,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唐伯虎来到了这个世界。

唐伯虎并非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而名为唐寅。只是寅年出生而名唐寅,他弟弟申年出生他老爸就取了个唐申。寅属虎,唐寅故又取字为伯虎。唐伯虎的一生尝尽人间一切滋味,是的,一切滋味。压缩一下篇幅,这里我们只谈一些他的诗词趣事及和苏东坡、李调元的联系。

唐寅和苏轼一样,年少时都持才戏世。后人演绎比较多的是唐寅受王财主五兄弟之邀祝寿。当时王财主家在苏州那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为母祝寿,盛情邀请唐伯虎赴宴题诗庆贺。备好笔墨,唐寅展臂,在众人的吆喝声中,唐伯虎乘着酒兴,挥毫落下一句:“王老夫人不是人”。众人同时一声惊呼,空气中凝固着紧张的气息,个个张大了嘴瞪大了眼,唐伯虎也感觉到空气中烟火爆炸前的沉默。

唐寅毕竟是唐寅,稍理衣冠落下了第二句诗:“大罗金仙下凡尘”。众人传来第二声“啊”,但这次是叹服,同时大厅里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及呐喊声“下一句,下一句,下一句”。唐寅摸了摸下巴,大笔一挥就落下了第三句:“生下五儿皆为贼”。王氏五兄弟脸色顿时忽黑忽白,煞是难看。却只见那唐寅又慢条斯理的写道:“偷得蟠桃献母亲”。五兄弟和众客人,一时间叹服投地。

在兴头上的王大财主,力邀伯虎为其钱庄作副对联,伯虎欣然应允,题道: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众人再次响起掌声、称好声。哪知这王大财主觉得用词不够夸张形象,非要伯虎再写。唐伯虎顽皮的捏了几把脸,二话不说,饱墨书道:门前生意,好似夏日蚊虫,队进队出;庄中铜钱,恰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王大财主十分满意,当众酬谢伯虎十金。伯虎却趁着酒劲,笑了个死去活来。这戏王财主的故事后来民间又把它安在李调元的身上,真是无巧不成书。

这些坊间杂谈野趣并不妨碍桃花庵的优雅与绝世,《桃花庵歌》唱曰: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诗歌与苏轼的《醉睡者》似曾相识,此刻他们是真正的知音,隔空对唱: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先生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

苏轼就是这么的唐伯虎,唐伯虎就是这样的很苏轼。这不,一日唐寅游玩至姑苏寺,院中方丈久闻唐寅才气逼人,遂请上座。言谈间说起苏轼也曾访问过该寺,并留墨宝。方丈将墨宝取出,说这题字是个上联,唐施主能否赐个下联,这荷花图并无题词能否赐个题词。唐寅欣然答应。看着“四大皆空,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六如居士开口就道:“六根俱净,渡自身,渡众身,渡轮回身,渡茫然身”。后来这副对联被很多庙宇引用。随之,唐伯虎又提起笔悬腕展臂、刚劲柔软的在画上题下一句“画上荷花和尚画”,并说道:“如有来人对出下联,此人当是旷世奇才”。岁月流逝,若干年过去,唐伯虎写下“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的绝笔诗驾鹤西去,依然无人能对,直到清代四川李调元来到这个世界。

为什么会是四川李调元?那个调侃王财主的故事怎么又会被安在后世的李调元身上呢?

说起这清代李调元,名气虽不比苏唐二贤,却真真是个对中之王,见谁都能对你个对穿肠。

这三位天才,李调元是我最先熟知的一位。儿时有个邻居,喜欢舞文龙墨,大家都叫戏称他为秀才(而今已因病早逝),他的书我经常去翻些来看。他有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面折录了“李调元对联选”,未知录于何处的野趣,但至今我依然记得些内容。尤其是笔记本上这么一个场景故事:说李调元坐船被孕妇调侃。

李调元赶考乘船过江,同时遇到一个进京考武状元的人和一个孕妇出行,谁付船钱呢?船夫计上心来,说“每人作首诗,写得不好的埋单”。这对调元来说太小儿科了,开口便道“我笔儿尖尖,砚儿自圆圆;考场去应试,定中文状元”。武夫一听,依葫芦画样子也道:“我箭儿尖尖,弓儿能圆圆;进场把箭射,钦点武状元”。只见孕妇面面相觑,尴尬中道出“船儿尖尖,肚儿圆圆;老子一胎生三个,文武两状元;剩下一个不成气,留在河边收船钱”。众人听罢,集体晕倒。经过这么一折腾,李调元到达考场已经迟到了,李调元对考官讲明缘由经过也没用。主考官刁难他,就给出了个略带辛辣讽刺的怪题目,从一到十作了个上联:

一叶孤舟,乘坐两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要他对出下联,方能进场参加考试。李调元一个深深的呼吸,绵绵不绝的灵感涌上来,开口到: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闻之无不称妙赞叹李调元的才华,李调元得已考试并获得功名。他的小情调、小情志、大才华和苏东坡、唐伯虎不相上下的。那笔记中又有一场景:说他小时候去上学,身上长“抠抠疮”(就是越抓越痒那种,很多人小时候得过),就一直抓抓抓。先生见状调侃到“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李调元听后很是气愤,忘了尊师,对着先生随口便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这熊孩子……。

老来也童真遍趣,他和夫人亦师亦友,且十分恩爱。两人步入晚年,夫人的病势加重,时日无多,一天于昏迷中,夫人张开双眼强颜作笑,轻轻地对李调元说:“我们都快要告别尘世,我和你也快要分手了。我们的一生在幸福中了了因果,生老病死天之理,苏学士总结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历劫完满,再无挂碍。夫妻二人一生以作对为乐,此时李夫人也提起最后一口气念出半联:生离已是多番,泉下尚须安排,为置桑麻数亩,侬且先归去。李调元道:死别只此一回,身旁全无牵挂,再教儿孙两卷,我随后就来。夫人听罢,含笑归去,那是一种生命圆满了的笑容。这是李调元一生的最后一对。

李调元做翰林学士后在过苏杭,杭州有很多当地的文人墨客常邀他去游山玩水。

一日出游中,看见一崖下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同行者讲解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和佛印同游此地,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人将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

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惑而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让人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众人听后,恍然大悟,由衷赞叹李调元、苏东坡二人同时天才非凡。

之后,一行人兴致勃勃的回城,路过姑苏寺时,受到住持的盛情邀请,并以素宴款。饭后看茶,谈经论道中,住持谈起当年苏轼寺中留下的墨宝,及后来明代的唐伯虎对联又题联至今无人能对的事迹原委。众人一听,那眼睛都差点瞪了出来,苏轼和唐伯虎那可是中国近代文学界的巨匠明珠。大家兴趣像被点燃的炸药包,纷纷要求住持取来一睹。

众人一看,都表示仰望,确实是苏唐二人真迹。李调元盯着“画上荷花和尚画”这个七字,略略思来才发现此中微妙。说道: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大言“谁能对得出来,当为旷世之才”。李调元稍加思考,向住持说可笔墨一添。住持取来笔,交给李调元。李调元悬臂临空、苍劲藏腕在唐伯虎上联旁边,写下:“书临汉帖翰林书。”后世又将这故事附会在李调元为官的地方和川东等地,早已沦为坊间野趣,都不重要了,故事嘛为节日增添些色彩而已。

李调元离开杭州时,吹了个大牛:“江南才子,比不过四川的放牛小儿!”杭州才子不信不服,就来四川旅游看看。途中,遇上一个四川的放牛娃儿,问:“小儿,会对子不?”牧童不知道啥子对子,以为是山歌对唱,便点头示意“会”。才子抬头一见半山高塔便出对:“铁塔巍巍,七层八面四方。”要牧童对下联,牧童懵懂不明白也不知所以,不了了之,行至过河分手处,小儿便向其礼貌性的招了招手告别离去。才子后来找到李调元,细说经历,以示打李调元的脸。李调元当即回答:“幺哥儿,人家娃儿早给你对好了呀!”才子惊问:“何以见得?”李调元说你两分别时那娃儿摇手即是“遇水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当却,该才子,跪服在地,这一跪,服的是李调元。

李调元,能受得起这一跪,李调元的一生,所涉及的领域很多,在每个领域的研究堪称专业。李调元家三代藏书于一栋楼,名为“万卷楼”,这万卷楼的藏书多是古本、孤本、珍本,及李调元个人诸多大作和毕生研究,是个文化超级宝库。不料嘉庆初年焚于匪患,烧得过一干二净。李调元伤心写道“不使坟埋骨,偏教冢藏书。....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半生经手写,一旦遂成灰”。没过几年,驾鹤西去,魂归故里。过去至心筑大梦,此际一炬灰烬中,未生之前识得我,再生之后彼岸无。与苏唐不同,他没绝笔诗,一切演出完毕,因果不空,受报至此;功德圆满,自此周遍。

李调元、唐伯虎、苏东坡,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到底是谁注解了谁?谁轮回了谁?

此月曾照古时人,如今仍悬上青天;生死一场风花,月魂驱动法轮;业续不息,究竟圆成。

赞美这前贤的壮阔与圆满,祈祷这团圆的日子欢喜并安平,祝福这前人留下的中秋节自有且永有。

节日!快乐!

本版小改部分诗句字符。

一氏节日

端午:太古遗音,端午之秘

七夕:天汉飞花,七夕非节

中元:光明十刹,鬼节奥秘

中秋:一轮大千,月亮之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cx/6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