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苗锦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以展示广西融水苗锦文化、苗锦工艺技法、苗锦老物件为主,兼有苗族蜡染、亮布等展品,旨在研究、体验、传承以苗锦为主的民族民间技艺及其文化,打造高校创新、研究、传承苗族族群非物质文化的新高地。
1
苗锦简介
苗族织锦,又称“织花”,即编织棉、纱、丝或麻线形成的花纹织物,它是我国民族织锦中独具特色、至今仍保有传统艺术风格和织造工艺的手工艺品。清代文献对苗族织布、织锦之精品,或成为地方传统名产品者有不少记录。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锦早在宋代苗民大量南移时传入,织锦习俗当下依然存在。源远流长的苗族织锦文化,凝聚着广西苗族妇女的聪明智慧,闪耀着世代相传的广西民间技艺的光芒。
2
苗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
绚烂服装,精美刺绣,古朴蜡染、闪亮的银饰,为我们展示了苗族服饰之美。融水苗族民族传统服饰有其自身的特色。人们头戴银帽,颈戴银项圈、银压领,手戴银手镯、银戒指,下着齐膝百褶裙,腿绑绑腿,脚穿绣花布鞋。融水苗女们多穿于节日盛装上。在苗女服饰上的刺绣和银饰的纹样上,可看到龙、锦鸡、牛、鼓、蝴蝶等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
3
苗族的工艺美术
苗族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蜚声国内外。多用在头饰、衣服、脚筒、肚兜及背袋等,常见的图案有麒麟、龙、凤以及鱼、花卉、桃子、石榴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苗族妇女重视银饰佩戴与盛装搭配,以大、重、多为美,均是纯手工制作,美奂美伦。
4
苗族的图腾信仰
融水苗寨敬仰的图腾标志是芦笙柱。其顶端站立一只锦鸡,上端放置一对水牛角,活灵活现的一条金龙从上到下盘绕柱子上,底部圆似鼓保障其稳定。芦笙柱表达了苗族人民内心的感激,并经常举行隆重的祭祀和庆祝仪式。
苗族织锦技艺
苗族织锦机是结构简单的木机,没有编花装置,靠二梭手工看样挑织,第一梭是平纹,第二梭是短跑分色花纹。图案以自然界的花鸟虫鱼为题材。苗族织锦成品多用于服饰制作、生活起居品(被单、枕头套等)以及背带等。
织锦被面
精美的苗锦是勤劳的苗族妇女在有限的工艺条件下发明创造的工艺技巧。苗族织锦有通经断纬法和通经通纬法两种,其中彩锦织法为通经断纬法,黑白锦织法为通经通纬法。这种织锦技艺民间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彩锦
黑白锦
融水苗锦色调以黑色为主,辅以深红色、紫色、蓝色和白色等,锦面图案与色彩协调,朴实大方。常用来做被面和背带芯,也用以镶嵌衣领、衣袖和作其他装饰。
装饰有织锦的苗族女上衣
背带芯有织锦的苗族背带
潘彩英为融水苗锦制作第四代传人,她年被柳州市评为第三届“十佳民间艺人”,并签订了授徒协议书。潘彩英的苗锦制作工艺精湛,其织锦构图取材十分广泛,图案丰富生动。
潘彩英织锦作品《蝴蝶花》
★
苗绣
苗绣是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华刺绣艺术,历史悠久。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的雕题文身,蚕桑之术出现后逐渐转变为服饰装饰艺术。苗绣堪称“无字史书”,苗族妇女用一针一线记录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融水苗绣
融水苗绣纹样以“蝴蝶”、“花鸟”、“江河波涛”等为母题;建国后刺绣纹样开始出现吉祥文字。刺绣技法多采用剪纸平绣和织绣。织绣中的金、银、锡线作驱邪护身之用;其图案格局对称,喜用粉红、翠绿、涤蓝、浅紫等色,雅艳相宜,反映出融水苗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风土人情。
苗族蜡染工艺
融水苗族蜡染手工技艺于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融水苗族蜡染构图取材十分广泛,构图为即兴创作,图案大多以夸张手法将花、鸟、虫、鱼、铜鼓、太阳、几何图形等绘于白布上,纹样以菱形、圆形、长方形为主,内容丰富生动。
蜡染作品:头巾
蜡染制品
融水苗族蜡染手工技艺源远流长,苗族女性自幼跟随母亲学艺,代代传承。其工艺融县志有所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苗族妇女将蜡染成品制作服饰、床单、帐沿、枕巾等。
蜡染工艺流程
蓝靛桶
点蜡
染色
苗族亮布制作工艺
苗族亮布制作技艺于年5月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融水苗族“蓝靛亮布制作手工技艺”源远流长,自宋代以来,已有多年的历史。紫红亮布和蓝靛亮布是制作苗服的两种布料。制作这样的布料需经过染、漂、晾、捶、涂等多道工序。
工具
捶布
在亮布上刷蛋清
蒸亮布
亮布制作的男装比女装简捷,头上多半包紫蓝色头巾,上身穿对襟唐装,衣扣用小布片扎成,取单数,一般有九、十一、十三、十五对不等,下穿宽裆长裤。女子着无扣对襟上衣,衣领、衣襟、袖口、胸襟等各个部位镶有花草鱼虫、蜂蝶禽兽的图案花边,内衣是一块上头绣有花边图案、呈菱形的胸围,如精美的“百鸟衣”。
苗族女装
苗族男装
百鸟裙
印刻下记忆的民族将拥有光明的前途。经斗转星移,即使其中的一些已经被历史尘封,面对这些苗锦图案及老物件,无论其色彩斑斓,或已褪色破损,我们仍然会敬意油然而生。
这些传统技艺中包含的文化与传承基因,还依旧活跃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造福于人民。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苗锦,永远在路上!
图文来源:苗锦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网络
责任编辑:罗思振
审核:蒋茜古朝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