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贵州省贵阳市、雷山县等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种苗绣都蕴藏着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今天请跟随贵州台记者佘义婷一起了解花溪苗绣的魅力。
刘丽:“我们这个花苗的服装要送去民博会上参展了。”
绣娘:“真的吗?”
刘丽:“真的呀,好多人都能看得到。”
绣娘:“好嘞!漂亮!我们做的这个衣服有好多人都没有看到,
我们都没有拿出去展示过……”
10月25号,“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即将拉开帷幕。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镇旧盘村村民刘丽绣制的苗绣作品将作为手工艺术精品在民博会上展出,接到通知的刘丽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村里的绣娘们,大家都高兴极了。
绣娘陈珍
“现在我们绣这种衣服没有机会穿出去,知道我们这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绣娘陈珍说:“有机会能在民博会上展示我们的民族的服装,展示我们民族的针法,我们很高兴。”
挑花是花溪苗族最为擅长的刺绣技艺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颜色,表现力极强。
“我学苗绣已经30多年了。”从七八岁起,刘丽就跟着奶奶、母亲学习挑花,不到十岁时,出自她手的绣品就可以用来装点衣裙了。刘丽介绍,苗绣服装在婚庆、春节,以及开展重大活动时都会用上。苗绣挑花的图案有20多种,各种图案、绣法代表着各种寓意,有很多图案都代表着祝福。“比如小朋友的衣服一般主要绣的就是蝴蝶花、太阳花,希望他们快乐的成长。”
刘丽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可近年来,苗绣传统技艺流失越来越快,苗绣艺人的数量也日渐减少。
刘丽说:“我们做一套苗绣的成人的服装,大概要花两年的时间。现在好多年轻人都觉得这个耗时间,浪费精力,成本特别高。所以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去学做苗绣,甚至一些老的绣片都被卖掉了,有时候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就很心痛,太可惜了。”
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刘丽行动了起来。她带着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四处走访村里的老人,并用简笔画和文字的形式将传统针法和图案记录下来,希望能为这一古老民族工艺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苗绣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现在我已经收集了十几种针法和多种图案。我希望今后能够把它们整理成书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和苗绣的爱好者都能看到、学习到,让我们的苗绣永不失传。”(贵州综合广播记者佘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