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素以丰富多彩著称,早在后汉时期,就有瑶族祖先“好五色衣服”的记载。
此后,瑶族服饰“花衣斑斓”的特点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时,瑶族服饰的款式已达六七十种。在瑶族的众多他称中,以其服饰特点命名的比比皆是,“白裤瑶”“黑裤瑶”“长衫瑶”“青衣瑶”“红瑶”“红头瑶”“尖头瑶”“花脚瑶”“蓝靛瑶”“负版瑶”“顶板瑶”,等等。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瑶族服饰多姿多彩的特点。传统的瑶族服饰尚黑、蓝、青、白等色,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右衽、铜扣或布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扎腰带,下穿宽脚长裤,扎绑腿,头、额扎布。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脚缠绑腿。但不同的瑶族支系,其服饰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广西田林盘瑶妇女服饰多用经蓝靛染成黑色的土布制成,外衣长过膝盖,与裤脚持平,对襟开。腰部以上两边衣襟绣有多种图案,衣服无扣,以两丈多长丝绣腰带系腰。胸衣为红布底,边镶以黑、黄、蓝、白布条,非常醒目。装饰品有银牌、八角星、耳环、手环、银戒指及若干对红、绿、黄、白色两端悬吊丝穗的珠琉,成串红绒围着胸前,头缠长条彩带。姑娘们配着彩绣服饰,头腰饰银质碎铃,走动时丁当作响,婀娜多姿。
金秀茶山瑶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宽脚长裤。妇女平时穿右衽无扣衣,衣缘、襟边、袖口均绣以红色花纹图案,腰束腰带。逢年节喜事,姑娘及中青年妇女多着盛装。装扮时,梳四条辫子,上插银梳和三块长约一尺二寸、宽约二寸、重约—斤多的弧形银钗,另用黑布包束其中一块银片,连接银梳,再缠上三条红、黑两色,长约一丈的棉纱丝绒。为固定银钗,额前还缠以绣有花卉的布条,并插上十支银簪和一块长方形铸花卉及风景图案的铜板,铜板两端缀四个小铃,结上五彩絮带子,配戴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系上绣有七层彩花、缀有18颗银珠并结有彩絮的腰带,华丽异常。
南丹白裤瑶妇女服饰分夏装与冬装,夏装尤有特色,胸前为一块黑色土布,背后是一块白底蜡染布,上绣方形图案,多为回形纹、正字纹、万字纹等几何纹饰。据说这些图案是当年被土官抢走的瑶王印的模样,用以警示后人不忘这一被欺压凌辱的历史。前后两块布不缝合,只有布带系紧,裙底边缘用丝线绣上纹饰,冬天打绑腿。
白裤瑶男子服装由五大件组成,即白布包头巾、圆领无扣黑土布对襟上衣、白色灯笼裤、黑色腰带和绑腿。其中白色灯笼裤尤其独特,裤长仅及膝部,宽裆,纯白色,在膝盖处绣五条鲜红直线条纹,据说那是瑶族祖先为维护民族尊严在与土官英勇奋战负伤时留下的十指血痕,是怀念祖先及其功绩的标志,白裤瑶之名因此而得。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红瑶,特别是姑娘和青年妇女,喜着红色绣花上衣、百褶裙,色彩艳丽,美观大方。红色绣花上衣分冬、夏两种。冬衣上端的两袖绣有龙凤、鸳鸯、鸡、鸭及各种花卉图案,上衣下沿镶有铅胸牌或银牌花边。夏衣一般不绣花纹,只绣五个假扣或其他简单图案。头巾中心绣有四朵小红花和一朵大红花的菱形图,包头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或已婚但未生育的妇女,包头时,把发髻包在头巾里,露菱形图案而不露发,当了妈妈以后,就不再包发髻了。
瑶族服装,特别是女性的衣、帽(头巾),注重装饰,装饰物有银饰、彩色刺绣、各种图案、花边、绒球等。银饰的品种繁多,形状各异,头饰有银簪、别簪、银钗、银板、银盔;耳饰有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各种耳环、耳坠;项饰有项圈、银链、串珠;胸饰有银扣、银牌;腰饰有银鸟、银鸡、银蝶、银烟盒、银针筒、银碎铃、银串珠和银牙签;手饰有银手镯、银钏、银戒指和银手铃。这些银质饰物大多形态精巧,做工精细,是瑶族服饰文化的艺术珍品。
每逢节日喜庆、上街赶集、访亲会友,出门之前姑娘必定精心打扮装饰,力求给人以清新亮丽、端庄华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