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小岛。
——格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上了格非,刚开始是看他的短篇小说集《相遇》,里面有他早年的成名作《迷舟》、《青黄》,读他的作品会总有一种神秘感萦绕周围。最初看得时候并不能明白在说什么,故事线索众多,悬念众多,叙事模糊。随着故事的推进,又不断抽丝剥茧,以为真相马上就会浮出水面,结果却最终沉溺在叙事的洪流里,留下许多空白,既有着侦探小说的节奏,又有哲理小说的味道。
格非的小说受博尔赫兹影响很深,但这种带点后现代虚无感和荒诞感的文风也是具有世界性的,是当代大多数人心理状态的反映。我曾经在看博尔赫兹《交叉小径的花园》时就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强大的“选择无力感”——面临不同的人生选择,最后都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博老通过他笔下破朔迷离的“迷宫”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似真似幻的世界。这又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虚幻而孤独的文学世界,他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仍然没有跳脱出他存在主义的幻想范畴。
然而我对格非的情有独钟,正在于他将这种神秘色彩融入了中国古典世界。这不同于陈忠实、莫言的夸张而带有原始魔幻色彩的神秘,格非的神秘是叙述手法上的,存在于隐秘的心灵世界,而非情节本身(他的情节极具真实性,让人相信那就是历史上发生过的)。陈的文学世界是粗犷而豪迈的陕北高原,莫的世界是具有野性而充满生命力的高密乡村,而格非的却是温婉柔媚包装下的塞下江南。他笔下的江南充斥着不见血的杀戮,温柔下掩盖着无边无际的人欲。可他却写得那么美,那么富有诗意。比如《青黄》中的苏子河、《人面桃花》中的“桃花源”。
从《青黄》中看格非的叙事艺术
《青黄》是格非的著名短篇小说,看这部作品就像是与作者在进行一场游戏斗争,作者一步步诱骗读者跳进陷阱,不知内情的读者最终会输得很惨。作者不停地设置悬念,先是写“我”因为一本地方志和一部妓女史,便对“九村渔户”和“青黄”的含义产生兴趣,于是在苏子河畔的麦村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调查,调查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人和事,每个人说出一些事情同时又分别掩盖了些什么,“我”最终得到了对于“青黄”的不同解释,直至文章末尾,作者都没有确切交代,这是一场“无果”的调查。大多数人读完后都在思考小青的后母是被谁奸杀的以及“青黄”到底指什么,可文章的主旨偏偏不再这儿,作者刻意将重要情节隐去了,目的就是不想让读者知道结果,小说的魅力正在于“诱使读者跟随主人公探索真相但却没有真相”的过程,小说的意义正在于它的“无意义”。
从《人面桃花》中看格非的哲学世界
作为江南三部曲的第一部,《人面桃花》是我这篇文章真正想写的(前面铺垫的有些多了)。这本书我刚刚看完,这里略写一写我读后的感受,以防之后全部忘了。小说写了清末民初江南官宦小姐秀米由一位青涩少女蜕变成令人畏惧的女革命家的故事。与传统写法不同,格非先生沿用了短篇“留白”的技巧,使得长篇时间跨越较大,中间很多过度情节被省略了,初步读来会很容易感觉到故事容量不够,但如果仔细品读,就会发现,作者有意将笔墨花费在细节的营构上,并通过间接描写来推动主要情节。同时,几个带有东方哲学色彩的重要意象也运用地恰到好处,直切主题思想。
1、古典文学氛围的营构
《人面桃花》处处能见到《红楼梦》的影子,比如张季元问秀米荷花和芍药的诗句;乡绅丁树则为孙姑娘以及自己所作的墓志铭;秀米被掠夺到花家舍时,三当家庆德吟唱的曲令;以及最后一章丫鬟喜鹊学诗、秀米精心栽培花草。作者刻意避过了清末革命党人血腥的杀戮,专写闺房琐事。尤其是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皆是对秀米在家乡普济时闺阁事的描写,只不过前者是未知革命为何物的小丫头,后者为饱经沧桑的老革命家。前者不断写秀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少女隐秘的心事(比如第一次来月经),后者则写她对一切皆不闻不问,只顾种植花草,钻研花谱。
“果然是一株古梅。虬枝盘曲,凛然苍劲之气,让人一见难忘。此花久历风日,地气所种,花枝虬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盆身。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偶尔风过,绿丝披拂,惹人怜爱。”
这段描写俨然是一篇晚明小品文,颇有公安、竟陵派的清秀性灵之风。
另外,秀米每到一处,作者都花大量篇幅来描写自然景观和亭台楼榭的摆设,给读者营造出现场感来。尤其是秀米初登花家舍的那段,很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
2、间接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清末民初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如果直接进行叙述,则需要强大的驾驭力。但作者却很讨巧地绕过了几乎所有正面描写,这需要很精巧的构思。全书分四章,第一章写少女秀米眼中的革命党人张季元,作者将在张身上发生的革命事件以及张对秀米的情爱全部放到了第二章张季元死后的日记中来呈现,而第一章则只用限制视角写出张季元革命事迹的片段;第二章写秀米被山贼掳掠到花家舍后山贼之间的内部斗争以及革命党人与山贼的外部斗争。作者皆没有将冲突正面展开,而是转向月黑风高夜山贼对人质秀米“身体占有”的叙述上来;第三章写秀米在家乡普济筹备人马革命以及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的经历,但作者却略过秀米,转来写她在山寨时生下的孩子“小东西”的5年短暂人生。通过“小东西”的出现到为给母亲报信而中弹身亡的经历写出了革命的残酷与血腥。其中一段不禁让我潸然泪下,这是“小东西”死后,爷爷宝琛抱着他的尸体说的话——
“全普济的人都骂妈妈是个疯子,爷爷也跟着他们骂,只有普济(小东西)不骂。听到别人骂,普济心里就难受,是不是呀普济。官兵一来,只有普济一个人想到要去给妈妈报信。进了寺院,子弹嗖嗖地飞,可普济不怕。普济不躲也不藏,就想给妈妈报个信。普济啊,你躺在阴沟里,妈妈连看都不看你一眼,可普济还是要给妈妈去报信。”
这段话反复在陈说五岁的小普济不顾自身安危在官军来的时候跑去给母亲秀米报信的举动,“报信”一词连续出现了三次,这是很有情绪感染力的。
3、两个意象
作者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这就要对文中两个重要意象进行分析。
(1)桃花源
“桃花源”在小说中数次出现,凡是和革命相关的人物皆想要建立一座“桃花源”,这代表着大同世界的一种理想,是革命家想要最终达到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山寨建立者王观澄初到花家舍的时候也是本着建立“桃花源”的愿望,操劳一生,但最终却将花家舍变成了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的强盗聚集地;而秀米倾尽一生建立“桃花源”却落得个半生零落;最后却在一次饥荒时给乡邻分发意外得到的一袋大米的过程中,秀米感到了“桃花源”的出现。
不难发现,越是想尽办法,拼尽全力得到的事物,结果就与之背道而驰。“桃花源”成了众人追逐权势与名誉的美丽幌子,其内核不过是赤裸裸的人欲(被佛家称之为“执念”的东西)。第二章和秀米一样被掠上山的尼姑韩六的一句话,解释了这本书的主题——
“那王观澄心心念念要造一个人间天国,只是在追逐自己的影子罢了,到头来只给自己造出了一座坟墓。”
这句话分明是《红楼梦》中邢岫烟复述妙玉常说的那句话的翻版——“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人面桃花”这个标题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被人欲所遮蔽的桃花源”呢?同时,是否也带有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的苍凉感呢?这是个时代的悲剧。
(2)金蝉
“金蝉”这个意象主要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小说开篇,秀米的父亲时常把李义山诗中“金蟾啮锁烧香入”的“金蟾”故意写作“金蝉”。在小说末尾,喜鹊学诗时又出现了这句话,写在了老爷生前阅读的《李义山集》中,并且旁边含有注解——“金蝉,凡女人虽节妇烈女未有不能入者。张季元何人?”;第二次是在张季元临走前送给秀米的礼物;第三次是“小东西”死后,人们在他裤兜里发现的;第四次是革命党人“六指”在小说最后送给闭关在家的秀米。“金蝉”一出现,似乎就有不详的预感,持有“金蝉”的人大多都是死于非命。
“蝉”自古以来代表着品行的高洁,而其又是“禅”的谐音,具有佛教色彩。唐僧在又被称为“金蝉子”,“金”代表西方,“金蝉子”即为西方传禅之人。“金蝉脱壳”这一成语也指事物彻底发生改变。总之“金蝉”有“经过洗礼,达到蜕变”的含义——冲破自己内心的禁锢。
数书中倒数第三页,秀米想起了之前韩六在岛上说过的话——“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小岛”。
(精力有限,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分析到,等到把格非先生的作品都读完了,在来追评吧。)
小耗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