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是观赏植物,美好是观念形态,彼此间似乎联系不紧密。但是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很多人看见鲜花绽放就无法挪步,于是人们就经常用“花容月貌”、“繁花似锦”等词汇,表达内心的感受。比如白居易就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张旭也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每到暖春时节,山路旁、荷塘边,都会有桃花盛开。桃花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人们喜爱桃花,因为它的花色艳丽、形态妩媚,令人流连忘返。不过桃花也非常娇气,禁不住风雨的摧残,也让很多诗人为之兴叹。下面介绍两首描写桃花的名作,构思巧妙,读完不由得为之倾倒。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清代:纳兰性德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初杰出词人。纳兰年轻时曾拜过名师,更是熟读四书五经。他中了举人后,就积极地备考殿试,却因为突然得了风寒而失去了这次机会。纳兰躺在床榻上,百无聊赖,于是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表面伤春,其实却淡淡地写出了自怜和惆怅。上阕描写风雨对桃花的欺凌,娇妍的桃花被风吹落、飘零殆尽,可是它多情温婉,却无法接受这一结果。“羞作”二字,表现了一种依依难舍的状态;“感激”二字,表达了观者的感受,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之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词人懊恼春残,不得不感叹,我像沈约那样日渐消瘦,谁能怜惜这憔悴的身影。最后两句悲怨自己错失了一次重大考试机会,“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词人用唐代李固的典故,他曾在落第后游览蜀地,遇见一位老妇。她告诉李固明年会在芙蓉镜下科举及第,而且还有拜相之命。“不及芙蓉”,表达了纳兰心中焦虑、渴望早点痊愈的急迫心理。
庆庵寺桃花宋代: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南宋进士,字君直,号叠山,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他曾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谢枋得目睹过统治者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而劳动人民却过着艰辛的日子。
诗人见到桃花盛开,便想到了桃花源,于是驰骋想象,写下了这首浪漫的绝句。前两句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这里的百姓们避开了秦朝的战乱,生活过得无忧无虑;这里的桃花也一年一度开得灿烂,居民们早已忘记了朝代更替,每当桃花盛开,才知道又过了幸福的一年。
后两句描写委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倘若我住在桃花源,就一定不让花瓣随着溪水流出,渔人也就不会在水中看见桃花而找到洞口。诗人想象丰富,看似表达对桃花源的向往,其实是在谴责南宋末期朝廷无所作为,让百姓们生活动荡不安。
纵观这两首经典之作,都是托物寓意,抒发作者内心复杂的心情。纳兰聪慧好学,却因病耽误了仕途,心中焦虑。词人用典恰当,以沈约自比,更像桃花被风吹落,描写极其精彩。
而谢枋得的这首诗利用桃花源的美好,反衬南宋子民的悲惨生活,构思奇妙。同时作者也立意深远,让这首诗超出了时空的限制,更显其超越时代的不朽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