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仁龙又见桃花红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哟

作者简介:邹仁龙,男,汉族,年5月生,江苏兴化人。入过职,下过岗,上过山,下过乡,经过商,务过工,却至今未得高等学府入门之证。曾有作品发表于《作家》微刊,《海外文摘》《芙蓉国文汇》《品诗》等。

桃花视频桃花视频

邹仁龙散文:

又见桃花红

当阳光不再吝啬她的热情,当风儿不再掩饰她的温柔,当冬天的雪不再固执地留恋大地。于是,家乡的景致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春。菜花儿黄了,河水儿绿了,柳条儿青了,桃花儿红了……三月的水乡,田园的双溪,小镇的风景此刻退换了灰白的冬装,似少女般穿上色彩斑澜的花衣。在春天的阳光里慵懒地享受着春日醉人的春光。小鸟儿欢快地唱起了歌谣,蜜蜂儿也哼起了嗡嗡的催眠曲。而儿时的我好像也于此季更加活泼,躁动起来。遍地的菜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宛若飘动的长裙,碧绿的河水,泛起波纹,恰似明眸含情。似霞成片的桃花,荡漾着春意初开的羞涩。飘舞的柳条有如秀发轻拂,让人浮想翩翩……儿时的我在每天放学后有一道有别于现代少儿的各种补习课的补习课,铲猪草。那时的我和现代少儿相比,最表象的区别就是,他们现在一放学,就要背上书包,在家长的陪护下匆匆忙忙赶往一个个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我的补习班则开在那田野地头的草地上,聆听的是大地万象的物语,眼观的是春花烂漫的自然。当然,其秋实结果的分别就是,他们长大后背着的书包换成了公文皮包,而我背着的草包却将我自己演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草包。儿时的我每当在桃园附近铲草时,对它好像也没有多少文人笔下的万千感慨,只是看到它时就是觉得非常好看而已,家乡双溪的东南角,就在双升与渭水村之间的一大片田野上,有两个相联的大桃园,两个桃园之间有一条溪水隔岸,每年河岸两边的桃树开花的时候。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绿郁葱葱的麦苗映衬下,远远望去,满树的桃花就像一大片从天下飘落下的红霞。飘浮于绿波荡漾的麦浪之中。恰巧,那个时候我们班上刚巧有一个叫红霞小女生就住在桃园边,所以,每当我到那边铲草时总能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身影在漫天飞舞的花雨中若隐若现。有时看到她静若处子地坐于树下完成作业,有时也看到她忙里忙外地帮着做各种家务,最令我难忘的就数她扫动帚舞地清扫院前的满地落花的桥段,那个场景当时并无感触,后来渐渐长大,在读过曹雪芹所著之《红楼梦》之后,才体会到其中之妙,至今想来,还能联想起黛玉葬花的动人故事来。一个人的懵懂年华的可爱可笑之处就在于他对世间的事物还处于一种朦朦胧胧,却又好奇好骛的用一种自以为是的一知半解,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上的新鲜事物和自身感受。与当今同年段孩童相比,我们那个时候的年少无知是滑稽搞笑的,男女同学之间是很罕见有交谈和私语的,如果偶然发现一例,那肯定是班上的头条桃色新闻,并且,这一桃色事件的当事者,必定会受到学友轮番地劈头盖脸的余桃啖君式地嘲弄和嘻笑。就若我来说,在一个荒郊野外一个人独自铲草时见到同班的同学,居然也闻桃色变的从来没有上前招呼过一次,也许是对命犯桃花一词的敬畏吧,甚至我们至今也未曾互赠桃李,相互问候一语……在远远地铲草过程中,偶尔一抬头,发现她也正巧朝这边相看时,我都会害羞地面红耳赤,她也会莫名其妙地面若桃花,而我则会当机立断地‘桃之夭夭‘至于她会作如何状,我自然无从知晓,也许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吧?不过,春日的桃花的确是无比美丽的,它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婀娜多姿、形态各异的身姿。此时的桃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粉色蝴蝶;有的花瓣儿则已然全部展开了,露出了米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此时的我,虽然还懵懂年少,情窦未开,但眼前的一片美色美景不由得你不为之动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我踏入田野,溶入春色。置身于高高的蓝天白云下,掩映在娇艳的桃林中。我就会情不自禁尽情地尽情呼吸着花的芳香,忘我地享受着春阳的温暖。凝望着片片桃花,那淡淡的粉红花瓣,好似只只彩蝶落于树干,淡黄的花蕊,骄傲地伸展着,花瓣儿迎风拂动,恰似蝶翅颤舞。

这里的桃花,桃园我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尤其少年岁月的很大一段时光都与这里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所以我的《又见桃花红》的篇名开头才用了一个精心选择的“又”字表达。这个“又”字不单是一个量级的叠加,更是一种内涵上的升格……

对于那片桃园周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枝,我都历目于心,如数家珍。因为,不管是放学后的铲猪草的必修课,还是以后稍稍大了些后的钓鱼摸虾,这里都是我的主战场……再后来随着年岁的不断长大,以及岁月风雨的磨砺。我发现,这片桃园,这片桃花,它们虽然还是原来的模样,少有改变。可在我眼中,每每再去看到它时,总会有一种常看常新,今非昔比的感觉来。并且,对桃花对喜爱却是与日俱增,没有因为风雨的洗礼而有一丝一毫的退色。在游历了大江南北,东西河川的我,对此花一直情有独钟。就在今年的春天,我还与爱人一起,特意抽空去了一次“香雪海”(有花海之称的苏州著名景点),再次尽情地感受了一回它的芬芳。历史上,中国文人墨客对于桃花的描述与刻画,在某种程度上是吝啬水墨的,也许是受到了易卜玄学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地将桃,李,杏,蕉与梅,兰,菊,竹分成了两个等级。梅,兰,菊,竹成为了他们笔下的正人君子,而对待桃,李,杏,蕉时,他们却讳莫如深。易经上说;桃花在古代也叫咸池,沐浴。命带沐浴,表示自己与父亲不合,有离家出走的现象,做事情爱凭直觉。性格方面虽有多方面的才能,但却不能专心致志。在生活中与异性会有感情纠纷,如命犯桃花,交桃花运,遇桃花劫等等。由此,“桃”字并与“色”字瓜田李下的道不明,说不清了。并且,在我们乡里民间也有桃妖之言的流传,我奶奶就曾亲口对我谆谆教诲过:“大贤啊,你去那块地钓鱼铲草可不能喝落了桃花的水嗝。”我问:“为什么?”“三月桃花水,男的喝过花心,女的喝了花痴的,可灵哆……”可我生就一个犟种,偏就不听老人言,我就不信这一套,铲草渴了,我就掬一捧桃花春水解渴,摸虾抓螺时我就蹲在水中,任其浸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象我奶奶说的变得花心,变成花痴。不过,年过不惑之后,我才发现,我这个凡夫俗子,肉身泥胎之人,为何能有百毒不侵之功?那是因为我与生俱来就拥有一件“穷”字织成的铁布衫,金钟罩的原故,所以我才能屡屡从“桃花劫”的咒语中“桃之夭夭”。也许正因如此吧,翻遍诗海,也就具具几尊诗仙词圣肯为此留下些许墨宝。宋·王之道写过一首,《长相思·相山集题作美人》。“桃花春,杏花春。桃杏妖娆如个人。歌声清遏云。酒醺醺。烛荧荧。眼尾微红无限情。相逢堪断魂。”这里,桃和杏在他的笔下,都成了“妖娆”煽情之人。

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看来,白居易也会花心,他到寺中,不去拜佛,却是寻花来了。唐·元稹的,《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看出此君是一个怜香惜玉的情种。唐·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此刻的心境是否有点失意低落喔?以及唐·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大诗人能从一眼春色中便看出“名花无主”来,我真不敢猜测他当时头脑中想到了什么?还有宋·黄庭坚的,《水调歌头·游览》。“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等等细读这些诗篇,总给人一种悲鸣哀叹,爱怨交加之感。总之,与他们对待梅,兰,菊,竹时的热情相比,有些厚此薄彼之嫌。更有甚者,古人多以贬义之词来形容桃花,如“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李代桃僵”,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就像现在的一夜情。‘断袖余桃’(同“断袖之癖),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我就怀疑,古人也搞同性恋?‘桃之夭夭’,喻容易逃跑。桃,谐音“逃”。含诙谐义。总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桃花就这样被一帮文人墨客莫名其妙冠以‘色’相,岂不冤哉?其实要说冤,比桃花更冤的大有人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人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看看在他眼里的杏花为何‘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情此景,让人情何以堪?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从此,杏花就背上了一个难掩春心,偷情出轨的小荡妇的骂名。还有一个比杏花更冤的,堪称花中窦娥的冤角——梨花。据说张先在八十岁时娶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妾,一时老树开花,忘乎所以,兴奋的小酒一杯之余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大诗人苏东坡知道此事后,也许是羡慕嫉妒恨吧,就调侃地写了一首和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到底不愧大诗人之妙笔,你看这诗写的,一刻生花,意境与张先意思相近,而文彩却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立分高低。然而,这却是我读过的敢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大师级的东坡居士写下的一篇最令人作呕的诗作。我们不妨试想这幅苏轼笔下的‘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场景,。一堆赘肉,一脸淫笑,一身酒气,一口流涎之物揉隶于一,十八芳华,娇艳欲滴的海棠之上……此情此景,不堪入目,有辱斯文。而且更为恶劣之处在于,从此,沾污了梨花的一世清名,替人代过地背上了色欲的黑锅,而且一背就是几百年。原来,“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形容老夫娶少妻,“老牛啃嫩草”的苏轼说法,也称“苏轼责式”。(此处为我独创,享受专利)用诗文骂人,是动听而又虐心的。梨花是白色的,海棠是红色的。那为什么“李白桃红”就不可以套用这一责式以责之呢?这还不是因为李白的名头大嘛,这就叫‘刑不上大夫’也……一树桃花恣肆开,尽占春色满江红。少年时看桃,看的是景。朦朦胧胧,似花似雨。年轻时观桃,观的是花,醉的是美,聆讯花语,诉情绪意。中年时品桃,悟的是意,取的是境,怀感往昔,唏嘘流年。鹤发读桃,看到的已是一株桃木,九曲十八弯,苍龙鳞甲。叹的是风霜雪浸,慨的是枯木逢春……桃木,据传乃夸父逐日,于精疲力竭而亡时留下的一柱拐杖,插土成木。宋人赵葵有诗述之;《桃木》谁家有女腰如束,双眸剪水肌凝玉。裉红香汗湿鲛绡。低压娇花鬓云绿。春光激滟春画长,春风扑面春花香,一声环佩鸣丁当,自临莺镜匀新妆。桃木辟邪,,相传夸父追日饥渴而死,临死前,将手中的杖一抛,化为一片邓林,也就是桃林,是为了让后世追日者能够吃到甘甜可口的桃子而不至于遇其困境,又因为夸父跟太阳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鬼魅恶妖会害怕桃木而避讳不及。所以,国人有一习俗,用桃木削成一剑,用以镇宅、纳福、辟邪等作用……桃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多重寓意,在不同意境或语境下,其象征间义各有不同,以上所述多为贬义,然而,对其赞美之词也比比皆是。有象征春天的、比喻爱情的、祝福长寿的、祈福美好生活的、形容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的等等。而桃对于我来说,最为敬重的当数‘桃李满天下’之词最为上佳之作了,这是因为,老师之称乃我最敬,最佩之职。这不仅是因为我的叔父和姑姑都曾执著教尺,孜孜诲人。以及我的小妹,妹婿仍然于此为人师表,不倦园丁之劳外。还有一位老师,至今都未曾忘怀。之所以在我不长的求学岁月中,这位老师,会让我至今铭记。是她触动了我心里最脆弱的那一块心膜。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家境是很清贫的,而且我们兄弟姊妹众多,父母的负担之巨可想而知,再加之我生性贪玩,调皮,学习成绩一直不佳,所以,我在学校,家里都不是被看好的将来能出人头地的一分子。虽然,在学校里,我也羡慕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如何地得到老师的喜欢与亲睐,可是,不管我的表现如何,他们都会先入为主的将我排除在他们的法眼之外。然而,小学之后,我终于遇到了一位与他们有所不同的老师,其实,要说她是老师,在我看来,还不如说她是一位大姐姐更加恰如其分,一来她很年轻,大不了我们这些她手下的娃娃兵几岁。她还就是一个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女孩而已,所以,在我们的眼里,也就看不到她身上的那些刻板和持重的师者尊严。并且她为人亲和,细致。说话总是轻声慢语,就是在教育调皮的学生时也没见过她有杏眼眉竖的样子过。更为出众的是,她很漂亮,至今在我的印象里,她身才高挑,双腿修长,只要她站在同学中,就会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她是从城里分配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镇的,她的穿着打扮自然与我们这个小地方的同龄教师不同,总觉得她的衣着,平常中多了一份精致,整洁里透出一份清雅……她住的宿舍就在我们学校后面小河边的小路旁,宿舍后面河边有一个码头,码头的一侧长着一棵高大的杨柳树,杨柳树的一边还有一棵小桃树。每当课间学余,见到她端着面盆,或提着水桶到屋后的码头上洗涤打水时,俊雅秀气的身姿便与漫舞灵动的翠柳溶为一景,似是满月的圆脸,在桃花的映衬下,泛出一抹淡淡的桃红……我们曾私下里偷偷给我们的老师起了个很文学的名字,叫‘西京的翠扬柳’,(当然,到现在她也不知道她已荣获此雅号年久矣,也不知哪天知晓后有无怪罪。)最让人铭记不忘的就是,我一生中唯一得过的来自老师的奖励,就是来自我们的班主任,“西京的翠扬柳”之手。当时,她看到了我的一点小小的进步,便奖励了我一支钢笔。这支笔,在我的心里并没有被我仅仅看成是一支用于书写的笔,而是被我当着了一节从那棵河边柳树上得来的柳枝,在我荒芜的心原上无心插柳地种出了一片不大不小的绿地……虽然在这片绿地上,最终没有她期望看到的长成为一棵大树的栋梁之材,也没有一粒芽头能圆满地修成正果,但成荫的绿色,已让我蒙荫不浅,足慰平生。因为,对于一个心灵尚未成熟的学童来说,一滴关怀的滋润,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一生……在此,请允许我用一首《桃李满园》献给我们的班主任——“西京的翠扬柳”,并祝一声,老师好!桃木枝头桃花红,李枝青绿果色萌,满目芳泽群花开,唯愿园丁春意浓。在我的心里,另一个与桃相关,并让我敬佩之人,便是陶渊明了,也唯有陶渊明,这个让我死心塌地成为他一世铁杆粉丝的仙翁,令我折服得一塌糊涂,令我痴迷得一往情深。令我五体投地,欲罢不能。特别是他不惧世俗之畏,飘飘然,信悠悠地寻觅而入‘桃花源’之举,使我敬佩万分,感动一生。我就此拜倒于他的脚下,如痴如狂的拜读他的《桃花源记》,直到烂熟于心,倒背如流。《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他这是在穷游啊。)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时他一定也有宋代诗人陆游的一番感慨吧?这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真人间仙境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天机不可泄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望动机不纯者勿往之)……我自然不会前往,并非我心不想往之,只是因为我不会舍近求远地去找一个虚无缥缈的所在,家乡的桃园近在咫尺,她的风景已然够我受用一生。岁月留痕,春光不老。我再一次受春天相遨,来到我无数次到过的这片桃园,一株桃树,托起一团繁花锦簇的花瓣、像小女孩似的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的,洋溢着春的光彩。春天又来了,万物复苏了,桃树在蒙蒙细雨中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绽放。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适配地嫩芽儿急不可耐从树干的苍桑绉折中钻出,滋长出一条又一条逗人喜爱嫩枝儿,经过春雨洗礼,出落成一朵朵,一片片,一簇簇粉红的花仙……又见桃花红。置身于一片金黄的菜花中,满园的桃花,远远望去,就象一片粉红色的彩云漂浮着,涌动着。染红了春天,染红了我的心境。当你凝神净气,和她相视而立,望着她那娇艳的身姿,柔美的气韵。透出的是一种神圣,且不可侵犯。这种美,让你爱得不忍采撷。是啊,对于所有美的东西,其实你不在于是否拥有,而在于你是否懂得欣赏。此时此刻,我置身其中,忽然间觉得,那千般的烦恼,万般的惆怅,倾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仿佛忘却了自我,只有尽情地享受,享受这春天赐与的多姿多彩,享受这画一般的色彩斑澜。哦,又见桃花红。她是春的女儿,你看她静逸如处子,可分明又透着难抑的冲动。你看她娇羞中文静娴淑,可流露的却是风情万种。你看她默默无言,可我总听到她在热切地诉说。粉红色的笑靥,水灵灵的目光,天仙般的娇姿。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中,显得更加妖艳夺目。我不竟相问,桃花啊桃花,你在为谁害羞?你在为谁动情?你在对谁诉说?其实我又何必相问,这美丽的春色不就是答案。生命本来就应是多姿多彩,蓬勃向上的,当你读懂了这份美丽,这种美丽就会与你如影相随,相伴一生。哦,又见桃花开,又见桃花红。年1月17日作于苏州

(责编:丁叮)

链接:

邹仁龙

彩色的记忆(散文)

邹仁龙

厨男(散文)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ddwyj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gc/5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