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鹏玉门关在唐诗中的歌唱及其文学意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玉门关在唐诗中的歌唱及其文学意义

作者简介:王志鹏,文学博士,现为敦煌研究院文献所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敦煌学、宗教文化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ZDA)。

01

摘要:玉门关是我国古代西北的一座著名军事关塞,地当丝路之交通要道。需要注意的是,玉门关在汉代和隋唐时期所指并不相同。笔者通过集中对唐诗中有关玉门关的诗歌及其作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指出这批有关玉门关的诗歌,内容广泛,色彩鲜明,不仅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后代诗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诗歌对玉门关的歌唱,赋予玉门关更为丰富的象征意蕴。

关键词:玉门关;唐诗;歌唱;象征;文学意义

01

在我国辽阔广袤的西北大地,保存有不少古代的长城、烽燧、关隘、边城、塞垣、台墩等遗迹,这是古代人们用于防守、警情、战争、屯恳、劳作、生活等的真实记录,凝聚着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虽非完整,也很残破,但它几千年以来一直顽强耸立在戈壁大漠深处,长期承受着历史风雨的无情冲刷及严酷自然的侵凌摧残,以饱经沧桑、满布创痕却坚毅挺立的身姿,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漫长岁月中所经历过的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人间惨烈的阵前厮杀,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以及种种悲壮热烈的古老故事……过去的这一切,像一位老人背后孤独寂寞的身影,在晚风夕阳中逐渐模糊、消逝。它又像一首失却歌词的古老曲调,缓慢、悠长、深沉、悲凉,飘溢着一种不屈不挠、努力向命运抗争的愤激情感,最后又无可奈何地淹没于岁月的长河,在依稀仿佛而又屈曲缭绕的音声中,透出浑厚深沉的悲叹,暗中涌动着一股穿越古今、超迈绝尘的强大力量,苍劲激越,雄浑慷慨,在苍茫的历史深处回荡飘响,令人难以释怀,久久回味,引发后人的无限遐思。

玉门关是我国古代西北的一座著名军事关塞,地当丝路交通要道。汉代“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玉门”一名或与古代玉石有关[]。我国古代著名的昆山之玉,即昆仑山玉石,包括西域的和田玉,往往均由此而进入中原内地。据考古出土和先秦文献记载,我国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相当悠久。古代先民很早就开始使用玉石,而到商代玉石已经十分流行。商代晚期的玉器以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达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和杂器六大类,造型多样,品种齐全,而且其中有不少玉雕动物,反映出当时琢玉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妇好墓中出土物中就有和田玉,由此可以知道至少在商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和田玉。到春秋战国时代,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内地,王室诸侯竞相使用。玉石作为一种宝器、财富的象征,往往也与权贵、身份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我国早期史书,都记载有昆仑山多玉石之说。秦代李斯《谏逐客书》有云:“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其中将“昆山之玉”与“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并称,说明古代西北很早就有玉石的流通,并且昆仑山之玉石在我国享有盛名。南朝梁代周兴嗣编《千字文》,其中有句云“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玉即指和田玉,昆冈指昆仑山,把玉与昆仑山联系在一起。同时,玉石也是甘肃古代特产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的“玉门关”和隋唐时期所指的“玉门关”并不相同。陈梦家在《玉门关与玉门县》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考释,指出河西地区称玉门与玉门关的约有四处:1、汉玉门都尉和玉门关。2、汉玉门县。《汉书·地理志》属酒泉郡。3、隋唐玉门关。据《元和郡县志》卷十瓜州晋昌县下曰“玉门关在县东二十步”,而唐晋昌县在今安西县西双塔堡附近。4、今玉门县,系清初改称,在隋唐玉门县之东,汉玉门县之西。[]在此基础上,李正宇、李并成等先生对此也有不少更为具体深入的考证[],限于篇幅,此不赘述。下文拟集中对唐诗中所描写的玉门关进行考察,进而揭示其文学意义。

一、唐代诗人对玉门关的歌咏

玉门关在唐代诗人笔下,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唐代诗人们发挥丰富的想象,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从各个方面热烈讴歌“玉门关”这一人文景观,对玉门关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和吟咏,赋予它动人的情感和永恒的魅力。《汉书·地理志》玉门关属酒泉郡,注引阚骃《十三州志》云:“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据此,玉门县的设置是由迁徙玉门关屯垦的兵民而命名的,其名称与玉门关有关。据笔者粗略统计,仅《全唐诗》中包含“玉门”或“玉关”的诗歌大约有一百多首,不仅有李白、王之涣、王昌龄、李颀、岑参、高适、白居易、李贺等唐代杰出的大诗人,还有陈子昂、虞世南、卢照邻、骆宾王、刘希夷、崔湜、李昂、徐彦伯、胡皓、戎昱、戴叔伦、武元衡、令狐楚、宋济、皮日休、胡曾、唐彦谦、胡宿、贯休、上官仪、袁朗、刘元济、王建、赵嘏、来济、李峤、刘允济、苏颋、李华、崔液、张谓、王涯、柳中庸、可止、杨凭、陈羽、鲍溶、朱庆馀、马戴、翁绶、林宽、罗隐、吴融、王贞白、徐铉、吴商浩、虞羽客、李士元、卿云、温庭筠、韦庄等一大批诗人,他们运用生花之妙笔,充分发挥各自的创作才能和艺术想象,结合边关玉门,或描绘荒远景象,或抒发报国情怀,或叙写生活感受,情景交融,虚实互应,壮烈与愤懑相糅,快乐与辛苦并陈,豪情与悲思俱发,形成了唐诗中一道亮丽的文学画卷,展现出玉门关独特的历史风貌。

从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唐代诗人所创作的涉及玉门关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表现从军征战及其相关的诗歌作品

玉门关作为边塞关城,与军事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唐代歌咏玉门关的诗歌,有不少都涉及从军征战,宣扬大唐国威,抒写从军报国、保疆卫国的壮志豪情。《旧唐书》卷84《刘仁轨传》载刘仁轨上表有云:“见百姓人人应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这种对功名的热切向往,无疑是大唐国力强盛的表现,也是盛唐时代人们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这在歌咏玉门关的诗歌中,表现也很突出。既有表现渴望从军边塞,“勤王度玉关”(张谓《送青龙一公》),表达奋勇杀敌,立功报国的豪迈情怀,抒发尚武轻生、慷慨赴死的壮烈情怀,也有描写从军、观兵、出征等宏壮场面。如: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李白《从军行》)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虞世南《出塞》)

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李华《奉使朔方赠郭都护》)

金埒乍调光照地,玉关初别远嘶风。(翁绶《白马》)

谁见鲁儒持汉节,玉关降尽可汗军。(赵嘏《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之四)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李白《胡无人行》)

相逢唯死斗,岂易得生还。……男儿今始是,敢出玉关门。(贯休《横吹曲辞·出塞曲》)

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唐彦谦《咏马二首》之二)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之二)

还有表现凯旋归来时的诗作,如“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戎昱《塞下曲》),“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门旋”(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等。这类作品对从军边塞、立功报国的热情讴歌,表达积极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洋溢着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

同时,也有反映长期征战、边地辛苦,以及功名不遂,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回归故乡的诗作。如:

何惭班定远,辛苦玉门关。(武元衡《元和癸巳余领蜀之七年奉诏征还…途经百牢关因题石门洞》)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胡曾《咏史诗·玉门关》)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马戴《塞下曲二首》之一)

此外,有的诗歌还表达了对功名失望、进而反思战争,乃至反对战争,希望过上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如: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李白《奔亡道中》)

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令狐楚《从军词五首》之五)

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来济《出玉关》)

汉家神箭定天山,烟火相望万里间。契利请盟金匕酒,将军归卧玉门关。(胡宿《塞上》)

胡马悠悠未尽归,玉关犹隔吐蕃旗。老臣一表求高卧,边事从今欲问谁。(王建《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之八)

封侯十万始无心,玉关凯入君看取。(贯休《塞上曲二首》之二)

以上诗歌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另一种呼声,这类诗歌的代表作有李颀的《古从军行》,其云: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在形式上为七言歌行体,用乐府古题写当代之事,慷慨激昂,奔放流畅,总体上却是悲多于壮。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为草芥的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诗歌从紧张的从军生活写起,着意渲染严酷的边地环境。长期置身于边地的广大将士,已经深深厌倦了无尽的征战生活,内心都怀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刻思念之情,渴望早日返乡,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但因烽烟不断,战事吃紧,他们的归期一拖再拖,遥遥无期。全篇一句紧似一句,句句蓄意。结尾四句,画龙点睛,直抒戍卒的怨愤,对好战的帝王、不义战争的进行了讽刺和愤怒的斥责,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2、念远思亲之作

这类作品数量较多,有思乡,也有怀人,还有闺怨之作。玉门关作为边关,僻处西陲塞外,关山万里,音尘阻绝。“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李白《王昭君二首·其一》)无论是客子还是征人,抛家别子,远赴边关,久不能归,就会产生两地相思及哀怨之声。因此,唐人对玉门关的歌咏,有不少思亲怀乡之作。这类诗歌率多文字清浅,情思悠长,哀怨缠绵。如:

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白居易《山鹧鸪》)

金屋梦初觉,玉关人未归。(罗隐《莺声》)

玉关遥遥戍未回,金闺日夕生绿苔。(崔液《代春闺》)

良人征绝域,一去不言还。百战攻胡虏,三冬阻玉关。(赵嘏《昔昔盐·一去无还意》)

玉关遥隔万里道,金刀不翦双泪泉。(王建《秋夜曲》)

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卢照邻《关山月》)

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戴叔伦《闺怨》)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李白《思边》)

玉关芳信断,兰闺锦字新。愁来好自抑,念切已含颦。虚牖风惊梦,空床月厌人。归期倘可促,勿度柳园春。(刘元济《怨诗》)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上官仪《王昭君》)

频想玉关人,愁卧金闺里。(刘希夷《春女行》)

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苏颋《山鹧鸪词》)

魂飞沙帐北,肠断玉关中。(赵嘏《昔昔盐·风月守空闺》)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五)

玉关音信断,又见发庭梅。(王涯《春闺思》)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李白《清溪半夜闻笛》)

特别是李白《子夜吴歌四首·秋歌》,描写征人思妇之情,风格哀怨,意境悠远,颇具特色。其云: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人继承我国古典诗歌传统中见月怀人的表现手法,运用六朝乐府抒写女子对边关征夫的思念,同时又富有时代新意。诗歌将玉门关的征人与都城长安的思妇通过天空的月亮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长安的明月和塞外的关城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一轮明月当空高悬,遍地的捣衣声此起彼伏,微风吹送,勾起少妇内心深处思念玉关征人的悠悠深情,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与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交汇在一起,内心越来越乱,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以至无法排遣。诗歌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诗句虽短,韵味深长。

3、表现边地荒寒、久戍边关之辛苦的作品

戍守边关的将士担负着防守的重任,不仅要密切注意边情,提防敌人来犯,紧急时还要出征作战,四周危机密布,险象环生,要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以防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由于玉门关地处塞外,周边遍布戈壁沙漠,植被稀少,千里茫茫,满眼都是戈壁黄沙,枯黄的白草飞蓬点缀其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仅要面对征战厮杀时的生命危险,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经受严寒与酷热的考验,大漠风沙的侵袭。因此,在唐代诗人笔下,就有不少表现边地荒寒、草木凋枯,以及戍边士卒万里从军,多年不归,充满厌倦之情的作品。如: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心知玉关道,稀见一花开。(朱庆馀《送李侍御入蕃》)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温庭筠《定西番》)

去去玉关路,省君曾未行。塞深多伏寇,时静亦屯兵。”(卿云《送人游塞》)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李白《秋思》)

良人征绝域,一去不言还。百战攻胡虏,三冬阻玉关。(赵嘏《昔昔盐二十首·一去无还意》)

戍卒泪应尽,胡儿哭未终。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王贞白《胡笳曲》)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

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岑参《赠酒泉韩太守》)

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万里寂寥音信绝,寸心争忍不成灰。(胡曾《独不见》)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怨》)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长城。(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之四,道出了当时戍边士卒的心声。其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次第展现出广阔的地域空间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密布;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关塞——玉门关。阴云笼罩下的塞外孤零零的一座关城,危机四伏,戍守在城楼上的士卒,长久地凝望着玉门关,凸显出戍边将士内心的孤独和忧虑。这首诗歌像一幅生动的图卷,形象表现了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的生活情景,可谓是特定时空环境与人物情感高度统一。明唐汝询《唐诗解》卷26有云:“哥舒翰尝筑城青海,其地与雪山相接,戍者思归,故登城而望玉关,求生入也。因言冒风沙而苦战久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清人吴昌祺谓此诗“似壮而实悲”。最后一句此诗有两种解读:前人理解是终不能回还,无限怨愤;今人理解为绝不回还,无比豪壮。从整体来看,似应以前人解释较为公允,此诗抒写戍边士卒塞外多年苦战,历尽艰辛,心中盼望结束战争,早日与家人团聚,但铁甲已经磨穿,归乡仍遥遥无期。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4、描写边地奇异景色及塞上民族风情的诗歌

在唐代诗歌中,有些诗歌描写边地荒远壮阔的景色以及塞上多民族生活风情习惯,极富奇情异彩,创造出的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画廊,在我国古代诗歌中闪射着夺目的光辉。如高适的《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颇有边地情味云: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诗中把月夜关城吹奏的《梅花落》如泣如诉的的悠扬笛声,在想象化为遍满关山的落梅,借以表现守边士卒心中无处不在的浓郁乡思。明净辽阔的背景,深婉悠长的情思,创造出阔大高远的意境。

又如王之涣《凉州词二首》之一,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诗歌描写辽远壮阔的边塞山河。由近及远抒写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展示出边地雄伟壮阔的风光。而在此辽阔的背景中,出现了塞上孤城,在远山长河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寄托着诗人的复杂情感。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两种解释:一说边地荒寒,尽管春风遍地,但塞上的杨柳却未能发芽变绿;一说以春风喻指皇恩,暗含尽管皇恩浩荡,但不施于远在玉门关外的征人戍卒。明杨慎《升庵诗话》卷9云:“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此诗气象开阔,神思飞跃,悲壮苍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绘写边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歌最具奇异色彩,如《玉门关盖将军歌》云: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此诗大概为岑参在天宝十四年时行役经玉门关时所作[]。诗歌赞扬镇守玉门关的盖将军,并生动描绘了军中无事时欢歌娱乐的情景。开头称扬盖将军正当有为之年,安边保国,镇守玉门雄关,兵强马壮,声威慑人,充满勇武豪放之气。然后笔锋一转,极写盖将军豪奢放逸的生活:“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装饰精美、豪华舒适的温暖屋子,香气四溢的边地盛宴,多彩多姿的美妙歌舞,纵情豪饮的自在洒脱,以及樗蒲得胜时的喧闹情景,驰骋射猎的欢腾场面,无不尽收笔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边地生活的特有风情。在形式上,此诗句句押韵,或三句一顿,或两句一顿,既富有音乐感,又穷极抑扬顿挫变化,特具一种声情效果。明代邢昉《唐风定》有云:“豪情壮采,横绝毫端,快意顷写,皆人所未道,而音节之妙,细入微芒。”诚为的评。

此外,唐代其他诗人也有不少描写玉门关及边地新奇景色的诗歌,如: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李白《折杨柳》)

玉关晴有雪,砂碛雨无泥。(陈羽《冬晚送友人使西蕃》)

玉关尘似雪,金穴马如龙。(李峤《道》)

风吹云路火,雪污玉关泥。(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路沿葱岭去,河背玉关流。(李士元《登单于台》)

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戎昱《苦哉行五首》之五)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暗碛埋砂树,冲飙卷塞蓬。方随膜拜入,歌舞玉门中。(徐彦伯《胡无人行》)身似星流迹似蓬,玉关孤望杳溟濛。(吴商浩《塞上即事》)

接影横空背雪飞,声声寒出玉关迟。(林宽《闻雁》)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七)

需要指出的是,唐诗中还有结合玉门关来写“和亲”政策等其他方面的诗歌,如鲍溶《寄李都护》有云:“去年河上送行人,万里弓旌一武臣。闻道玉关烽火灭,犬戎知有外家亲。”由此也见出唐诗中玉门关诗歌内容的丰富广泛。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唐代创作有关玉门关诗歌的诗人中,李白、岑参、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李颀等一批唐代著名诗人,不仅作品数量较多,而且也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而唐代歌唱玉门关的这批诗歌,或是描写玉门关及其周边环境,或是结合玉门关,对其他相关的山川风物从不同方面进行歌咏,内容广泛,色彩鲜明,形式多样,体现出唐诗丰富多彩的特征。

二、玉门、玉门关在唐诗中的文学意义

玉门关,唐诗中经常省称为“玉关”或“玉门”,有时也称“玉塞”。唐诗中的“玉门”很少指玉门县,而一般都是用来代指玉门关。玉门作为在唐代诗人笔下经常描写或涉及的对象,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前面已经说过,在汉代和隋唐时期的“玉门关”所指并不相同,汉代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大致位于敦煌西北90公里处,而隋唐时期的玉门关是在今安西县(又称瓜州)双塔堡附近[]。尽管同在西北,但二者之间相距尚远,难以混同。在唐代诗人笔下,这种区别似乎并不重要,唐诗对此不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gc/6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