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挑花 >> 桃花运歌词 >> 荐读年味

荐读年味

年味年味文/谭百康儿子、儿媳在重庆工作,妻陪伴孙女,在重庆生活三年,这三年里,等学校放寒假后,早早地买上高铁票,匆匆忙忙赶往重庆买蛋糕庆贺孙女的生日,与家人团聚,过团圆年。说实话,开始一、两年也是觉得新鲜,由孙女和妻的陪伴游重庆的江北机场、洋人街、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瓷器口、苗族风情寨、碧津公园、黄炎培中学、黄桷坪体育公园、木鱼石、凯歌路、金刀峡游二龙洞......品赏众多重庆特色美食美味。火锅是必须的。一般而言,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重庆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典型的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类、蔬菜类、豆制品类、菌菇类、蛋类制品等,将其放入煮开的清水或特制的高汤锅底烫熟后食用。有些吃法还会蘸上调味料一起食用。小面、陈麻花、辣子鸡、怪味胡豆、酸辣粉等都是重庆美味佳肴,令人唾涎欲滴。虽再好再好,也好不过,家乡里母亲做的三肉汤的美味,年味。小时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粮食、肉类、蛋类、布类、食盐、副食品、香烟、糖果都是凭票供应的,一年四季吃不饱肚子,更别说山珍海味啦!那时,农村有一句俗语:“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到腊月间,全村有为数不多的十户养了猪的人家杀年猪,小孩子他(她)们便从杀猪桶里捞点油花来,放在用完了擦脸的薄薄的铁皮盒里装着,在家趁母亲不注意拿几粒黄豆,或在大队油坊加工厂里,拿一小根面条,在上学、放学路上,放在烘炉里炸着吃,有时烘炉里没火,剥点木梓树皮放在烘炉里,炉火旺了,炸着东西挺香的。小伙伴们,都是这样的,你给我吃点,我给你吃点,挺有味道的,太美味啦!现在回忆起来,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童趣无穷!这也是童年的年味!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分田到户大包干,农民们在好政策的召唤下,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取消了凭票制,养猪、养鸭、养鹅、养豚,到过年时节,母亲总是炖上一锅三肉汤,做了一桌年夜饭,有鲜鱼、有腊肉、吃山珍海味的佳肴,喝着自种粮食酿做的老谷酒,母亲的手艺,令我们一家人羡慕不己,就连她老人家平时料理的“平安菜”(麻真汗)上上了年夜饭桌,寓意着,来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我和妻结婚后,勤劳节俭,良好的“耕读传家,孝顺上辈”的家风在发扬,特别是妻做的“三肉汤”传承了母亲有手艺。令父母亲,孩子们更满意。这几年在重庆过年,“三肉汤”,随之淡出了年味的饭桌。孙女6岁啦,如今回家乡小学读书,儿子、媳妇她(他)也回家乡过年。几年没有团集的女儿听说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带着一双儿女从浠水回娘家,看望父母,孝敬父母,与家人相聚团圆。全家人其乐融融,问候的话儿说不完。于是,妻说,全家人难于一集,有了鸡、鸭、肉这些食料,炖炖三肉汤补补身体吧!让家的味道、年的味道得以继续传承。这一提议,得到了全家人双手赞成。说干就干,洗锅、洗灶背、上了一锅甘甜的山泉水、拿出早就准备好了的瘦猪肉、鸡、鸭三样放在锅里,盖上锅盖。灶堂里放上干柴,点火,文火清炖几个小时,厨房里慢慢的飘来“三肉汤”的香味。闻到三鲜肉汤的鲜味后,妻说,三肉汤炖好了,儿媳拿来几只小瓷碗,每人盛上一碗,先递给公婆,再端给小孩,这也便是尊敬长辈,关心小辈的家风在传承。三肉汤也是年味的体现。其味道鲜美,鸡肉肉质细滑,鸭肉口感上稍微硬一点,猪肉鲜嫩入口即化,汤清亮锅淡黄色,汤面油脂较多,原汁原味,没有放其他原料,稍放一味盐,喝起来的口感也是很好好的,营养也很丰富,大有进补,增强体质。农村过年,年味十足,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打糍粑、做谷酒、灌香肠、做猪血粑、烫豆糕、打豆腐……每到杀年猪时,喝晃子酒的,一个院里大人们相互传递友谊,接亲戚朋友吃八仙桌,喝着自己酿制的纯谷酒,共庆丰年喜悦。有歌谣曰:二十三的送灶神;二十四的祭祖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称年肉;二十七的洗病疾;二十八的宰鸡鸭;二十九的煮猪首;三十夜里围着火盆守岁,吃团年饭、喝个团圆酒,看着春晚节目,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放鞭炮迎春来,寓意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人旺财兴,身体健康,万事胜意。到了新春,就是拜年的风俗,大人们领着孩子走亲访友,相互走动,互致祝福,祈祷年年好运气,发财致富……。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大致顺序是:大年初一,晚辈需要早起去长辈处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新年大吉。大年初二:女婿要带着礼物去岳父母家拜年,祝福岳父岳母身体健康长寿。大年初三:去兄弟姐妹家拜年,祝福兄弟姐妹财运恒通。大年初四:去远方亲戚家拜年,祝福家庭和睦,万事如意。大年初九:祭拜先祖,为来年生活祈福。如果亲戚多,初七以后拜年的话,又有一句俗语说:“拜年拜到初七八,拿着腿儿往外刷”。(意思是不晓得事)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发展的今天,有些工作在外不能回家与家人和朋友团聚的人,特别是今年为防疫情政府提倡的“就地过年”,便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打电话,聊视频,发短信等问候、祝福家人彼此间的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发红包等也体现了另一种年的味道!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呢?国学学者李敬一教授为大家生动地介绍了他幼时的“年味”,首先是“文化味”,写春联、看“大戏”、听说书、观舞龙、舞狮子、划龙船、挑花篮等等,花样繁多。其次是“礼仪味”,吃腊八粥、祭灶神、吃年饭、守岁、放爆竹、拜年等都是必有的程序。“年味”还是“甜蜜味”,对于儿童来说,过年时穿一件新衣、买几本小人书、收一点压岁钱、放几挂鞭炮、吃一把零食,都是最幸福的事……农村过年时,打糍粑、贴春联、放烟花、采莲船、舞狮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尊敬长辈、关心下代……更是家风教育的传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gc/8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