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感受“黄梅挑花”非遗文化,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苦干精神”实践团的队员们来到了黄梅挑花发源地-黄梅,开展“感受非遗文化,传承苦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月30日上午9点,队员们来到湖北百丝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黄梅挑花的原料——纱线的生产过程。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队员们对现如今的纺织品的原料要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采用的都是新疆棉花,因其纤维长度、手感、质地等皆为棉花中的上品,从而颇受纺织行业的青睐。疆棉的火热也代表着全国纺织行业的爱国之情——国产棉花,行!
步入生产车间后,队员们被一台台映入眼帘的大型器械所震撼,与传统工业不同,现代纺织业几乎都是全自动化作业。纱线的生产一共五道工序:清花—并粗—促纱—变细—成捆。每道工序都是自动化作业,且有各自的独立车间,体现了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科技对纺织行业的巨大贡献。
在纱线生产的五道工序中,前四道工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纱线的品质优劣:在第二道“并粗”工序中,除了棉花,还会合并其他原料,形成混纱。混纱具有各种不同原料的特性,是一款优良产品;第三道“促纱”工序是将棉花加捻成粗线;第四道工序“变细”则是将粗线变为细线;第五道工序“成捆”就是将纱线捆成园台状进行包装。从棉到线,虽是基础加工,但工序仍然复杂繁琐,队员们也由此深感纺织行业的博大精深。
下午1时,队员们再次启程,来到东山问梅村黄梅挑花展馆,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学习品鉴黄梅挑花工艺和作品,调研和考察黄梅挑花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情况。
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洪利老师向“苦干队”的队员们介绍道:黄梅挑花源自于荆楚文化并逐渐衍变为汉文化,挑花图案风格写意,寓意丰富。挑花重“挑”,与十字绣背面杂乱无章的走线不同,挑花正反面是对称的图案。挑花过程中需要绣工自己看布匹的“经纬”,有时挑错了一根纱就可能导致整幅作品前功尽弃!明亮的灯光下,一块完整的挑花作品需要的是绣工的心细与亮目;从一开始作为缝补衣服上的补丁图案到文人墨客欣赏赞扬的手工艺术品,其中绝不仅仅只有古代劳动妇女的身影,更多的是时代与艺术价值。
洪利老师告诉队员们:“黄梅挑花传承不易,我们坚持手工制作,这样才能真正使它得以传承“。
在洪利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拿起针线,在用于练习的纱布上学习黄梅挑花的针法。一整个下午,大家从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慢慢熟悉,完成了来回线路的挑花,并制作了一些简单字样的挑花作品。繁琐的手工艺技术打磨着队员浮躁的内心,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手工制作挑花图案寄托的寓意才是文化内核,如何去传承发展非遗文化,是我们所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大课题。
文稿:雍城
编辑:余文武
审核:佘欢
监制:向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