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十年间黔西市化屋村一针一线

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几十栋黔西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安置点的入口,便是杨文丽组建的化屋苗绣车间。

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

“今年是虎年,我们新设计了一对小老虎玩偶,这是蜡染和苗绣的结合产品,寓意虎年大吉、万事如意。”8月7日,走进苗绣车间,杨文丽正在给游客介绍文创产品。

车间里,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琳琅满目;工人们正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

这个车间属于“95后”杨文丽与丈夫于年共同创立的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

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勉励大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工人正在车间加工服饰

“我们的苗绣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之前并没觉得它有多么的稀奇。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刺绣,更愿意外出打工挣钱。自从总书记来到我们扶贫车间视察我们的苗绣,很多人才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杨文丽说。

“去年这个车间营业额达到万元,有22名绣娘在这里稳定就业,今年订单的势头比去年增长了不少,所以我们也有了扩大生产的信心,让更多群众能够通过我们这里实现家门口就业。”杨文丽向记者介绍说,年“双十一”期间,仅直播的销售额就达到了8万余元。因为产品是纯手工制作,复杂一些的服饰三四个月才能完成一套,在直播时不敢多加库存。现在,公司近一半苗绣成品都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

绣娘直播销售苗族服饰尝到甜头的杨文丽,今年年初开设了专门的文创直播间,用于推广销售化屋村的苗族特色文创商品。在她看来,直播让自家的苗绣产品走出了贵州,走向了全国,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歪梳苗”的服饰和化屋村这个苗族村落。

“村里的苗族姑娘、媳妇甚至是小孩,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在绣品中,桃花、梅花、菊花、牡丹、蝴蝶……她们通过艺术的加工,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绣出的刺绣成品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杨文丽说,“在我们这里,一套苗族手工服装就能卖出1万多元,一匹1米多的挑花刺绣就能卖几千元,苗家的刺绣工艺让她们为家里增加了很多收入!”

绣娘直播苗绣蜡染产品

28岁的张应是苗绣车间里的缝纫工,已经在车间工作了三年。没来车间上班之前,她在家带孩子,没有经济收入。后来,夫妻俩把小孩送到附近的镇上读书后,便有了在家附近找工作的念头。

“孩子周一送学校,周五接回家。我的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想找个班上。”张应说。

现如今,一个月有元的工资。张应说:“补贴家用,够了。重点是离家近,时间灵活,照顾小孩老人也方便。”

年6月29日,在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进行苗绣技艺比赛

如今,苗绣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化屋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目前,化屋村有农家乐餐馆31家、农家旅馆18家、民宿6家,其中22家都是年新增的。”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介绍道,年,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超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元,同比年增长了67%。

化屋村的发展,只是黔西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黔西市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作者:张杨袁榜图:史开心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彭奇伟

四审:邓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hm/10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