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出圈走进时尚新民晚报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02:33

非遗是“老古董”?玩转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的市民要不服气了,因为非遗也可以是“爆款”“网红”“混搭”“破次元壁”……当下,古老非遗正以灵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和更多人的生活。

老字号频频“跨界”

“一份蟹壳黄,一杯美式咖啡!”以传统点心著称的乔家栅近来卖起了咖啡。“乔咖啡”一推出,让不少新老顾客慕名而来。“懂经”的00后表示,拿铁加叉烧酥、咖喱饺的下午茶组合“嗲”。

谁说黄酒只能俘获老爷叔的心?在以“金山如画·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展示活动上,由枫泾黄酒特别调制而成的鸡尾酒就引起了年轻人的注意。

6月13日,“金山如画·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展示活动在金山万达举行。活动让非遗融入生活,通过场景布置,在家居中设置金山农民画的非遗元素,实景展示非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农民画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本报记者陶磊摄

枫泾黄酒勇于创新,用黄酒调制的各色鸡尾酒色泽诱人,风味独特。本报记者陶磊摄

小笼也有点“调皮”,包上香蕉和可可馅儿,当即变身人气网红。更大胆的是,岁南翔馒头店牵手大孚飞跃推出“东鞋西渡2.0”跨界潮鞋。因为,小笼包也有大野心,一如该款潮鞋设计理念“走出去/Gooutside”!

上周末,浦东书院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外灶分馆里,外灶村文化客厅里热闹非凡,居民们亲手包的粽子在绘有精美灶花的老灶上热气翻腾。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嘉定区非遗传承人90后女孩周大河是一位“皮雕达人”。她用非遗皮雕技术制作的现代工艺品惟妙惟肖。本报记者徐程摄

夜幕降临,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展示的金鱼、鲤鱼、喜鹊等花鸟灯组充满立体感、栩栩如生,点亮了时尚的8号桥创意产业园,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赏灯。杨建正摄

戏曲人争相“出圈”

近日,京剧名家王珮瑜携B站UP主走进上海京剧院进行直播,全方位“云游”展示京剧的“美不胜收”。虽然是工作日下午直播,但上海京剧院直播间人气值飙升,两位时尚UP主带来了新鲜血液。一直在“破圈”的“瑜老板”相信,“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另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日前,京剧名家王珮瑜带着B站两位国风UP主走进上海京剧院,围绕“穿越时空的行头”主题,揭开京剧世界的传统美。本报记者郭新洋摄

6月13日,郑派第三代传人严庆谷带领混血儿哈森从悟空戏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悟空戏,体验孙悟空造型,观看悟空戏有趣的排练过程,欣赏京剧《五百年后孙悟空》中的名场面“戏六贼”片段,一步步走近大圣的世界。本报记者李铭珅摄

戏曲人的阵地不只在戏院、剧场等室内,人来人往的室外也可以成为最有亲和力的舞台。上周末,上海评弹团的演员们在充满石库门风情的建业里上演了一场旗袍秀。风情万种的海派旗袍与软糯婉转的吴侬软语,令人迷醉。而在豫园或能偶遇“杜丽娘”,不妨跟着她一起欣赏园林中的“春色如许”。难怪,有游客感叹,“零距离”的戏曲原来那么好听。

6月12日晚,建业里迎来了一群摩登的评弹演员。长衫笔笔挺,旗袍更是百变花色风情万种,上海评弹团的响档们两两一组,在石库门里弄来了一场旗袍秀。本报记者王凯摄

购物节强势“助阵”

非遗也能成为一场全民嘉年华。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同日启幕,市民在“云端”就能“买买买”,还可通过非遗传承人店铺、抖音直播等多种形式,步入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盛会,并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

数百盏国家级非遗——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点亮杨浦滨江夜空,美不胜收。首席记者刘歆摄

罗泾镇非遗“十字挑花”通过传承人的创新,增加了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元素,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推广、带货,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魅力。首席记者刘歆摄

中国拥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为全球第一。上海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5项、市级项目项。非遗,是一件小物,一份技艺,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态度。它既是都市人身边的古老宝藏,又能在生活中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肖茜颖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hm/11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