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纺织工具和贵溪龙虎山崖

年,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发现了一批丝织品文物,出土纺织品余件,时代为春秋晚期,距今约--年。这是目前中国成功揭取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批丝织品文物,比湖北马山楚墓早了-年。

这些丝织品文物,品种丰富、色彩鲜艳、工艺精湛,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丝织品;采用朱砂矿物质原料染色的织锦服饰,堪称我国春秋时期的丝织品宝库,可以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和文化史。与丝织物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工具。工具的尺寸刚好与丝织品的宽度一致,说明是这些工具织造了出土的丝织品。因此,可以确证,这批珍贵的丝织品是地地道道的“江西造”。在绝大多数棺木中,除出土了实用的纺织机械之外,还有专门用于随葬的成组出现的纺织机械仿制品,他们无一例外地随葬在死者脚边的珍贵的竹笥之中。

靖安东周墓葬各棺出土的织机工具不尽相同,能组合成的织机也会有所区别,但原理和基本的部件都是相通的,可以总结出有以下几点相同之处:

1)没有筘,用打纬刀打紧织物,打纬刀形状都为两端为刀形,便于双手握持。

2)分经杆形成自然梭口,通过线综提升形成交换梭口。

3)基本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持经具:支承经线的部件,多为工字型绕线板,使用时可固定在地面某个点;靖安大墓出土的方孔纱长cm,由此经线整经长度从出土的织物可知明显加长,而且持经方式为单层持经。说明绕线板不是用脚来支撑(因为人体脚掌支持用力点会使绕线板朝远离身体方向成倾斜角,而绕线板在送取经线时从上方将经线送出,用力会使绕线板朝靠近身体方向倾斜,不同着力方向容易使绕线板产生翻转的现象)。绕线板应该放置在一处离开脚掌一段距离外的某处,并有其他可供支持的点,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两根插于地上的木棍。

②分经具:按一定规律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自然梭口的部件,一般为稍粗的圆柱体,木质或竹质;

③开口具:按一定规律使经线提升形成交换梭口的部件,一般为综杆、挑花杆;

④张口具:是梭口张大,更清晰,便于引纬,一般为竹质,管状或一端为斜向切口的管状竹器;

⑤引纬具:支承纬线并引导其通过梭口的工具,一般为两端有V形开口的长方形木条,或两端带豁口的扁平状木片,即木纬梭;

⑥打纬具:将引入梭口的纬线打紧的工具,一般为打纬刀;

⑦卷取具:将织造完的布匹卷取,并配合绳或带状可固定在织造工人腰部的部件,一般为两片夹持的木棍或单根圆棍。

鉴于靖安东周墓葬出土的纺织机具部件较多,且相对集中,经过对出土实物、冥器、出土报告等分析,发现靖安与贵溪两处出土的纺织机具基本相同,很多机具都能互相对应,在两处中都有存在,如绕线板、夹布棍等,有理由相信,此两处的织机部件有相同之处,织机有相通之处。这还说明,靖安李洲坳的族群不但精于纺织,而且对于纺织有着魂萦梦绕般的情节。

与靖安东周墓葬出土丝织品文物同样意义重大的,还有年在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的一批珍贵丝织品和纺织器械。

崖墓的时代在春秋战国之际,基本与靖安李洲坳相当。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重要的纺织品,品种有丝、麻、苎布等。从织物所在的部位观察,丝绢应当是服装衣料,麻布及苎布属于垫尸之物,或裹尸之物。因为出土时,在死者骨架上下均发现有绢片。一些骨架上包裹的丝绢片多达10余层。

龙虎山崖墓中,多数墓葬随葬纺织品和纺织工具,有不少男性墓中都随葬有纺织工具或纺织器械。纺织工具一类是纺织前做准备工作用的工具,另一类是作为纺织机部件的织造工具。

第一类工具有刮麻具、刮浆板、纺砖、绕线架、绕线板、结纱钉杆等。刮麻具主要是刮麻用的,就是麻生剥下来的生麻皮,再用刮麻具,刮麻具长28厘米,宽1.6厘米,木质,呈拱形,装有针丁,平面上有凹槽,槽内嵌有一块锋利骨片,这显然是利用紧硬骨片来增强刮削的效果。麻皮剥下后留有浆汁,这对于分丝有困难,需要用刮浆板把沾液刮净,刮浆板扁而薄,体呈长方形。把麻丝、纤维原料加工成纺织品,首先必须扭成纱线,古越族先民很早就使用了纺砖纺纱。

但在以往的考古发现,大量出土的还是纺轮,完整的纺砖为数不多,贵溪崖墓出土了一对纺砖,带有竹质圆杆,杆长18.4厘米,通体光滑,尖端尚有一个凹槽。陶纺轮体小量轻,表面黑色磨光,轮上刻画多组弦纹。如此轻巧的纺砖,对扭丝线一类纤维还是很适用的。

拈好线后,用卷板、绕线框绕线。卷板为木质,呈I形;绕线板为竹质,呈X形。线绕好后,就放置在结纱钉杆上,结纱钉杆上钉有若干个等距离的小竹钉,纱就挂在竹钉上,然后再用理经梳把纱理好。在贵溪崖墓中发现的最长的一根结纱钉杆残长厘米,估计至少可梳理近百根纱线。

第二类属于织机上的工具有打纬刀、挑经刀、引纬杆、夹布棍、分绞棒、经纱导棍、卷布导棍、剔纱刀、撑杆、梭子、吊棕杆等。这些工具应该是属于早期针织机的主要构件,除不见机架外,其他部件基本齐全。

夹皮棍长84.6厘米。这实际代表着织物的幅宽,这类幅宽的织品在踞织板上织不出来的。分经棒长达70厘米以上,两经轴有钻孔,可以转动用,吊棕杆作上下提拉用,撑杆则是直立起支撑作用,这些作用都需要依托机架。虽然机架在墓中未曾发现,但这些工具属于古代针织机部件是没有疑问的。这些部件分别用来卷纱、剔纱、挡纱、整布和割布,特别是当时运用小巧玲珑的梭子来回牵引纱线,无疑提高了织布的细度。

专家们分析,这类工具属于早期斜织机的部件,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纺织机械。李洲坳墓葬也基本随葬这些纺织工具。纺织专家表示,出土的纺织工具,可以反映纺织生产的全过程,即织造前进行的缫丝、络丝、摇纬、整经等加工过程,以及在纺织机上的开口、投梭、打纬等织造织物的基本步骤,并且复原出中国最早的斜织机来。

在原始社会,人们开始是象编篮筐一样,用葛、麻等韧皮纤维来编造织物。后来有了纺轮,葛、麻纤维的脱胶加工也逐渐完善,织出的纱也比较柔软;人们再设法把一根根纱线依次结在同一根木棍上。

另一端也依次结在另一根木棍上,并把被这两根木框固定了的纱绷紧,这样就可以象编席子或竹筐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编结了,这是简单织机的起源。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制造各种复杂花纹的提花织物。

当丝纤维得到广泛利用之后,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也随之取得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纺织技术。至汉代形成了缫丝、纺线、织造较为完善的织造技术体系。

因为丝绸,中华大地丝衣飘飘,霓裳艳影,流光溢彩,中国的广袤国土因之被称为锦绣河山。中国丝绸不只是一部技术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最初的事鬼神,到阶级社会的等级标志,直至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服饰,丝绸不仅是一种高贵的衣料,同时也浓缩了中华文明的精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hm/11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