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大山里的染织绣,在江南非遗课堂里复苏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

当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

会产生哪些奇妙“化学反应”?

今年7月,江南大学主持承办了

为期30天的贵州纺织

非遗服饰工艺设计研修班,

开设了刺绣非遗项目产品

设计与制作的相关课程。

贵州纺织非遗服饰工艺设计研修班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研培计划资助,专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举办,共招收45名学员(其中非遗传承人35人,基层文化馆站非遗工作者10人)。

来自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90后彝族女孩李仕娅就是研修班的一员,她在一个多民族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对民族文化感兴趣,是一家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主要从事民族刺绣、蜡染文化元素再设计。

当少数民族的染织绣技艺遇上江南大学非遗课堂,奇妙的“化学反应”就发生了。近日,李仕娅设计的一款“苗疆魅影”系列的长裙在网络上走红,作品面料由褶皱雪纺布料和棉麻布料相结合,图案是苗族刺绣纹样中的螃蟹花和鸟图腾,加上具有苗族文化寓意的抽象几何纹,以打籽绣和叠布绣的手法绣于长裙之上。

年轻传承人发现,服装还能这样玩

故事的缘起可以追溯到5年前。年,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遴选50-60所高校和20-30所设计创意企业,完成两万人的研修研习培训任务。当时,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研培计划将以“活态传承”“走进生活”“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指导思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多年来从事时尚纺织品设计与传统纺织设计文化研究。在他看来,对少数民族而言,染织绣技艺是最好的抓手之一。作为研培计划的专家组成员,李仕娅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通过在江南大学的系统学习,李仕娅了解到各种服装的工艺制作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不同文化在服装设计上的表现和运用。“感受到服装制作严谨和灵活的同时,我也感叹服装设计原来还可以这样玩。这打破了我对服装设计的认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受益匪浅。”李仕娅说:“在江南大学的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设计师,在设计出好作品之前,首先应该培养自己的审美,拥有发现美的双眼,具备创造美的能力,深刻体会到美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本质。”

张毅老师坦言,来参加研培计划学习的少数民族学员,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40岁以上的学员,不少人没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但可喜的是,40岁以下的学员,绝大部分有初中或高中以上的教育经历,不少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李仕娅就毕业于本科院校。“接受基础教育的水平,反映了学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张毅老师说。

对于年纪偏大的学员,学校主要通过拓展眼界、增强学养的课程,使他们的产品从设计、功能等方面融入当代生活;而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学员,则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提升他们对现代传统工艺设计方法和理念的理解应用。比如,针对湘西地区、贵州地区的青年传承人,研培计划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指导,开设服饰设计、服饰原型裁剪工艺、服饰立体裁剪工艺等课程,鼓励传承人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当代生活设计和制作新产品。

传统当随时代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染织绣是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技能,过去几乎是他们家家户户的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问题在于,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少数民族染织绣技艺逐渐失去了工业化之前的必要性,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张毅老师认为,传统染织绣技艺必须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

李仕娅觉得,民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符号不能变,因为这是民族刺绣传承下去的基因。“每一个刺绣图案都有来历或传说,都蕴含着民族文化。”李仕娅介绍,在“苗疆魅影”中,苗族的螃蟹花、鸟图腾以及抽象几何图案都象征着苗族对自然、对生殖的崇拜,与女装长裙这个载体相呼应。

但同时,李仕娅改变了“苗疆魅影”的传统配色,大胆尝试了本季时尚的对比色调——红黑撞色;提炼了刺绣图案,简约而突出主体;并探索刺绣和更多材料结合的可能性。在之后“亲子系列”的设计上,她就用蜡染、植物彩色套染的方法,让密蒙花的黄和靛染的蓝碰撞融合。

李仕娅的“苗疆魅影”系列作品,在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展览中获得二等奖,还得到了一位苗族女歌手的青睐;之后的“亲子系列”产品,更贴近生活,实用性进一步提升,被更多消费者接受和喜欢。

张毅老师说,染织绣是工业化之前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最容易融入当代生活的传统工艺项目,“所以我们要鼓励少数民族用本民族特有的技艺,生产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当代消费者需要的传统工艺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

研培计划只是一个开始

让张毅老师高兴的是,这些从大山走进大学的非遗传承人们,在顺利“毕业”后又回到大山,古老的非遗在诞生它们的地方“复苏”,重新走向当代生活。好消息经常传到张毅的耳朵里。

贵州学员袁熔在凤凰古镇开的蜡染坊,增加了更多设计新颖、符合时尚审美的蜡染服饰,销售成绩不错;湘西学员滕静蓉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苗族挑花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本人也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湘西学员王金平扩大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企业,成为湘西州设计和生产民族学生服饰的定点企业……

江南大学自年以来每年均获得了研培计划项目的滚动资助,并在研培计划项目中实施了具有创造性的江南大学“三二一”项目模式,结合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等工作,积极引入高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等相关资源,帮助非遗工坊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形成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学校目前已经进行了15次研培计划项目,并根据项目要求开展了具体的非遗传统工艺产品设计与学术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获得研培计划资助,共发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相关纺织非遗学术研究论文27篇;江南大学研培计划项目团队帮助传承人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近千件,每年均通过展览展示传承人通过研培计划项目之后的创新设计产品,并有近百位传承人的产品,通过江南大学研培计划团队的改进产品设计获得了多项国内各类传统工艺大赛优胜奖项;根据研培计划项目要求,与海南省旅文厅合作,在海南省东方市建立了“海南东方黎锦传统工艺工作站”,江南大学设计研究团队为工作站设计和制作黎锦文化创意产品余款;根据研培计划项目要求,与贵州省非遗中心合作,在贵州从江县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培计划项目团队为传承人设计贵州纺织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余款;根据研培计划项目要求,在“中国梦诞生之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建立了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当地传承人改进“布堆花”产品设计,并在梁家河进行新产品的发布和销售。

研培计划只是一个开始。目前正在开展的江南大学研培计划“2.0版”,利用学校在国内设计领域的优势,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融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近两年来,江南大学的师生已经为贵州与海南的学员设计创作了多件(套)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案,将使用权无偿捐献给当地染织绣传承人。

本文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hm/12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