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的历史:东晋末年,刘裕灭后秦,将后秦百工迁到南京,建立斗场锦署,此为南京织锦业的源头。刘裕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被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南朝时期,南京织锦业持续发展,文献中首次出现“云锦”一词。到元代,南京织锦业迎来辉煌时期,从至元17年一直到清光绪30年,前后年间,南京一直是全国织造业的中心,云锦从出生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公元年,刘裕迁来长安百工,在南京秦淮河畔的斗场寺附近设置“斗场锦署”,制作宫廷衣物。元代时在南京设立的官办织造机构叫“东织染局、西织染局”,明代设“神帛堂、供应机房”,清代设“江宁织造局”。云锦的花色品种繁多,工艺复杂精细,云锦织造使用的织机一般为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每台机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操作,云锦的主要原料是各色丝线及金线、银线。其生产工艺极其复杂,主要包括设计、挑花结本、原料准备、造机、织造等五大工序。南京云锦博物馆内有织工在现场织锦,在边上看着就头大,需要手脚并用,工艺太复杂了,真是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匠心。大花楼织机有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之称。云锦织成后不需要染色、印花。生产所用的蚕丝在织前均需要经过炼制染色,按照不同品种的要求加工成一定规格、颜色的经、纬原料,供上机织造。云锦所使用的丝线用天然染料染色而成,染料以植物染料为主,如红花、茜草等,除此之外,南京云锦大胆地将金、银、禽鸟羽毛等加工成线,并结合材质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法织造成料,其用材、用时、用心均远超其他丝织物,无愧御用云锦之名。“逐花异色"的效果。南京云锦的配色大胆而浓艳,主色调鲜明而强烈,具有一种庄重、典丽、明快、轩昂的气势,多用深色作地色,大量使用金银这两种金属色,同时运用色晕手法,织工要运用对比调和的配色法则,"荤素搭配"、"冷暖相间",从而达到"逐花异色"的效果。因而有"千人千面"的说法--同一织工织造的两块相同纹样的锦料,配色绝对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此图可以看到每个童子的裤子颜色都不一样。挑花架。挑花结本在云锦织造中的作用原理是用丝线作经线,用棉线作纬线,对照绘制好的意匠图,经线对应图上的纵格,纬线对应图上的横格,挑制成花纹样板,它是将纹样过渡到织物上的桥梁。18世纪末,欧洲人根据中国这一技艺中的二进制原理,发明了纹版提花机。其后,电报机、现代计算机根据这一原理相继发明,使云锦的挑花结本技艺和世界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云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品种。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大至可以分为“妆花”、“织金”、“库缎”、“库锦”四类。每一类下面,又都有若干品种。宝地蓝加金普天同庆妆花缎。妆花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为复杂的品种,也是最具南京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提花丝织品种。“妆花”织物的特点是用色多,色彩变化丰富。在织造方法上,是用绕有各种不同颜色彩绒的纬管,对织料上的花纹做局部断纬挖花盘织。这种独一无二的云锦织造技法配色极度自由,不受组织结构的限制,而被称之为“妆花”。清代鲤鱼戏水金宝地。在云锦的妆花品种中,还有一种叫做“金宝地”的织物。这是中国传统丝织品中特有的品种。“金宝地”是用圆金线(即捻金线)织满地,在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交辉的花纹,织品极为富丽堂皇。清代蓝地长圆寿织金库缎。“织金”就是织料上的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库缎原是清代御用“贡品”,库缎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花纹有明花和暗花两种。明花浮于表面。暗花平板不起花。五福捧寿库缎。库缎又名“花缎”或“摹本缎”。库缎原是清代御用“贡品”,以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的“缎匹库”而得名。“库缎”包括:起本色花库缎、地花两色库缎、妆金库缎、金银点库缎、和妆彩库缎几种。金代绿地八则织金多彩夔龙锦。“库锦”和“妆花”两类织物相同的地方是:它们的原料都是用精练过的熟丝染色后织造,两者都是提花的多彩纬织物。这两类织物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花纹配色和织造方法上。“库锦”固定用四五个颜色装饰全部花纹,织造时纬线采用通梭织彩技法,显花的部位,彩纬呈现在织料的正面,不显花的部位,彩纬织进织料的背面。万寿中华。首幅《万寿中华》织物幅宽1.5米,幅长3米,已经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云锦博物馆现在的展品是赠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礼物,价值万。云锦由于用材、用时、用心,工艺复杂精巧,两名织工一天只能织成5到6厘米,古人所谓“寸锦寸金”,至今现代机器无法代劳。这么昂贵神奇的锦,还与文学有莫大的渊源,没有南京云锦,就不会有江宁织造,没有江宁织造,也就不会有曹学芹与他的《红楼梦》。让我们以敬畏文化的心情、敬佩技艺的眼睛、敬服先人的脚步,去南京云锦博物馆,体味、回望、摩挲这已经岁而又历久弥新的云锦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