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自立核心提示积极推动“新中式”旅游提质增效,应坚持“内容为王”,做好传统文化这个“加分选项”;坚持“科技为翼”,抓好科技赋能这个“关键变量”;坚持“以人为本”,办好旅游服务这个“暖心窗口”;坚持“跨界为航”,用好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近年来,借助现代审美观、现代手段打造的富有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韵味的“新中式”旅游业态展现了各地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颇受游客青睐,不仅较好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激发出诸多新的消费增长点,为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文化旅游呈现出下沉发展新趋势,据携程数据,诸如广西阳朔、浙江安吉、甘肃敦煌、湖南醴陵等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市场成长明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应瞄准新趋势,积极推动“新中式”旅游提质增效,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湖南新作为。做好传统文化这个“加分选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新中式”旅游“出圈”,主要靠的是“文化内容”,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时尚内涵的有机结合。培育壮大“新中式”旅游,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推进湖湘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建议由省级部门牵头成立省内外湖湘文化研究专家参与的“湖湘文化基因解码”专项小组,对全省红色、古色、绿色、夜色等四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挖掘、整理、提炼,建立健全湖湘文化元素、文化基因目录清单、保护清单,摸清地域文化分布脉络与存在样态。实行湖湘文化元素产业化利用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拓展湖湘文化元素利用领域,促进文旅融合守正创新。实施湖湘文化“流行化”表征工程。通过“流行化”表征,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性转化,使其更加“亲近”现代游客,进而演变成一种时尚潮流。比如,近几年故宫博物院开发的口红、饰品等系列个性化文创产品均成为游客们争相购买的时尚潮品。应引导、鼓励湖南各地将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元素和时尚元素融合起来,打造更多具有湖湘文化特色和标识的文旅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抓好科技赋能这个“关键变量”科技进步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推动力。“新中式”旅游“出圈”,得益于科技力量的加持。比如成都大型文旅剧《花重锦官城》取得巨大成功,就是运用“数智化”手段将富有“诗意”的成都传统生活场景搬上舞台,实现了现代化的国潮朋克和古典美的有机结合,上演不到一年时间,已吸引十余万游客走进剧场。培育壮大“新中式”旅游,应坚持“科技为翼”原则。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着眼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求,充分依托湖南科教资源优势,协同攻关相关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提升运用数智化手段驱动旅游业态场景变革和发展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高人气的“新中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和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进“数智化+”战略。推动传统文旅企业“智改数转”,以数智化技术打破传统文旅企业转型的行业与技术桎梏,促进优质传统文旅企业进军“新中式”旅游,壮大、丰富“新中式”旅游经营主体。比如推动数智技术与侗族芦笙、花瑶挑花、苗绣织锦、“四月八”跳花节等湖南本土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赋能民族文旅产品创新;打造一批“新中式”入境游品牌和精品线路,通过数字化推广,提高湖南优质文旅资源和产品的世界知名度,吸引更多外籍游客来湘游玩。办好旅游服务这个“暖心窗口”“宾至如归”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也是“新中式”旅游“出圈”的重要原因。“游客至上,用心服务”,是“新中式”旅游能够让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游客们前来旅游目的地聚集生活、和谐共处、安心游玩的金科玉律。比如,桐庐作为《富春山居图》核心地,近年多次上榜“新中式”旅游热门目的地,这与其在旅游服务方面的发力密不可分:《年桐庐县全域旅游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聚焦旅游宣传推广服务、游览服务、监管服务等,实施了数十项升级改造项目。培育壮大“新中式”旅游,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推动旅游宣传推广服务由“多点式”向“一站式”转变。实施“一站式”营销,集个性化生产、精准化抵达、社群化互动于一体,可有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社交媒体资源,实现线下推广与线上营销有机结合。这种“一站式”营销策略更加注重“以人为中心”开展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宣传推广,从而更符合用户习惯、更容易“破圈”。小红书、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