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9106.html北京那里看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a_4789128.html
莱阳聚焦:昔日风景---拉大板车
文/孙瑞
现在大概上去四五十岁的人都能记得,过去莱阳运输业风靡一时的小地排车,可谓是主宰整个运输业市场。
三十多年前,由于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汽车运输在过去可谓凤毛麟角,再加上交通道路不畅,严重制约和影响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当时莱阳向外运输的苹果、莱阳梨;外地运到莱阳的煤炭、木材、钢材、面粉、油料等,大多是通过火车运输,由此莱阳火车站拉地排车营生应运而生。
拉排派车莱阳人昵称“拉大板车”。
拉地排车的人一般都是三四十岁的壮汉,这些人大多都是城郊的农村大队的运输队的成员。
记得八一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莱阳城通往火车站唯一一条道路上,当时叫莱冯路(后来八四年莱阳撤县设市改为五龙路),活跃着一群拉地排车的农民,他们把直径一米以上的原木、大桶油、煤炭、白糖等物资,从火车站往城里拉,每个人大约装在地排车物资上两三千斤,这些农民,光着脊梁,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腰里挂着一个军用水壶,弯着腰,赤着脚,吃力地像老牛耕地一样,一步步往前挪行,汗水不时地吧嗒吧嗒地往地上滴,拉一道,流一路,非常辛苦。
特别是到了三夏季节,他们头上顶着伏天正午酷热的骄阳,路面上蒸腾的热浪,似乎将要烤燃路边的蔫草和树木。路两边是麦收后尚未翻耕的田野,树上蝉儿劲叫。也许是与地球引力的较量。拉大板车的弯腰曲背成蜷缩的龙虾状,一步一步地蹬。大约两个多小时的功夫,物资终于拉到城里后,这些农民就自己用手把物资卸下来,然后再回去拉第二趟、第三趟……他们挥洒汗水,收获快乐。
往回返的时候,他们发明出既省劲又快速的办法,就是把地排车的两个带轴轱辘,往中心轴前挪一米左右,由于地派车平衡失调,所以他们就骑坐地排车的前面,一开始跑几步,然后两脚抬起,地排车靠着惯性,向前滑行十几米,然后,一只脚放在下面,一敲腿一滑行,一敲腿一滑行,农民们嘴里还不断哼着小曲。当时由于好奇,我不停地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好笑,从中也分享到他们的喜悦和快乐。
我们单位原来叫国营莱阳县糕点厂,计划经济时期,面、油、糖等所有物质,全部国家调拨,由于单位没有汽车、拖拉机等,每年都是几千吨原料,而运输的这些原料的大部分全靠拉地排车的农民人力拉卸。这些农民,力大无比,一个人就能把斤一包的赤糖(又叫古巴糖)搬在地排车上;把一桶花生油运用自如地装卸运输。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们就坐在树荫下,揭开自带的饭盒,拿出来玉米饼子、煮地瓜什么的,就着大葱、大蒜,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有一次,我单位有几位拉猪油的农民,在卸货的时候,油桶盖子由于没有盖紧,溢出部分猪油,他们用手摸着猪油往嘴里舔吸,然后用玉米饼子粘着流出的油,吃着很香很香。
年,国家打破“三铁”,我原来的国营单位开始走下坡路,从“皇帝女儿不愁嫁”一下子到了“门庭冷落车马稀”。下岗后我应聘到当时的“莱阳第一村”和平集团从事宣传工作。
一天我在传达室取信件,正与看门的王树德老人,谈到当年拉大板车的故事,他听了以后笑了,他过去就是拉大板车队伍中的一分子。
王树德老人告诉我,运输队安排拉大板车的都是年富力强的壮劳力。他拉半辈子大板车,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都是村里运输队的成员。后来有了拖拉机,拉大板车的也失业了。
他说,当年他拉大板车一般一天五趟,早晨天不亮出工拉一趟,然后回家吃饭,上午两趟,下午再两趟。
开始拉车的时候,都穿两条巾(三眼户)汗衫,一会儿湿透了,他们脱下来,赤裸上身,穿着裤头。汗满头满身地往下淋。裤腰不断汗湿,又很快晒干,留下白花花的汗碱。有时候汗水进了眼皮,腌得生疼,再用力挤眨也不顶用,越眨动汗入眼越多。两手紧紧掐住车把,协助肩部背绳使力。抬臂抹汗,蹬姿一改变,车子马上停住,再难挣走。背带粗麻绳做的,深深地嵌进肩肉,肩锁骨如同要被削去,越疼越要用力背挣。
一瓶水、一条毛巾、一个呱唧头(咸菜)几个玉米饼子,就是拉大板车的中午饭。由于出汗多,盐分流失大,玉米面饼子就着一个呱唧头吃的很香很香。那时候的人根本不得“三高”。
我也体验过拉大板车的快乐。年初冬,我父亲在商业局工作,单位统计干部分大白菜,由于我家兄弟姊妹多,父亲报了斤。下午局分大白菜的时候,父亲给我借了食堂一个大板车拉大白菜。这时候的我开始“显山露水”。我一边哼着八十年代流行歌曲《希望在田野上》,一溜小跑用大板车,顺顺溜溜地把大白菜拉到家里。当时感觉双轮大板车很平衡,非常好拉,也挺有意思的。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拉地排车的时代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现在改革开放40年来,莱阳市各行各业日新月异,运输业可谓是嬗变。如今交通发达,火车、汽车、私家车、物流、配货站遍及城乡,汽车数量有当时的十几辆,达到现在的几十万辆。运输业的发达带来市场的繁荣,今天下树的莱阳梨,明早就到了北京、上海居民的家中。
拉地排车这道昔日风景,更像一本尘封多年发了黄的旧挂历,翻开时使人流连忘返;酷如一壶珍藏多年的美酒,让人打开时醇香可口,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