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故事赏析绝命之词人面桃花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唐诗万岁宋词万岁》

韩积蕊编辑

编者按: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也许承载的是辉煌,也许承载的是失落,但是跨越千百年之后再到现在,无论辉煌还是失落,它们共同成为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自信和骄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李白身上我们学到了不畏强权,任性洒脱的自信和浪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杜甫身上我们学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从于谦身上我们学到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铮铮铁骨。古诗词中有我们中国人的根,有我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和文化,我们读古诗词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成为一个大写的中国人。下面笔者采撷几则诗词故事,供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提升品位。01.《绝命之词》南唐后主李煜被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囚禁之后被封为“违命侯”。一个七夕之夜,李煜写了这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让宫女演唱,太宗赵光义听到这首词后,认为李煜有复国之心,因此便在当夜赐毒酒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李煜的“绝命词”。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怅触,映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既真切又深刻。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得之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缘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02.《孟郊思母》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四十六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赞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妇孺皆诵。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著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与“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接着,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义也更深刻和积极,催人奋进。   此外,就诗的艺术性看,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既是“雅俗共赏”的一个原因,也可窥见诗人的艺术探索之一斑。   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共鸣,是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浓烈感情融注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而使读者觉著是淡然地传达出来的。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诗人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怕是一瞬间的。一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撞击力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回应力应该是适度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没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环境及其他,但蕴藏的故乡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说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鸣。《游子吟》使浓烈深厚的感情“轻描淡写”似地传达出来,在读者心理上,引起震动,像山泉沁入心脾,给人以某种满足、慰藉和感奋。总之,这首诗的情思、哀愁、艺术氛围都是淡淡的,然而人们却从中产生共鸣,引起反思和感奋。   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著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著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03.《人面桃花》据唐人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唐代诗人崔护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在清明节这天,独自到城南大雁塔附近游玩,见到一户村舍,桃花环绕,便上前敲门求饮。有一年轻女子给崔护送水,四目相对,情意殷切,崔护告辞后再没有光顾。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旧地重游,但见风景依旧,而大门紧锁,不见佳人。崔护不胜惆怅,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回环往复、曲折淋漓的表达了出来。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04.张继和《枫桥夜泊》唐代诗人张继,楚地湖北襄阳人。唐天宝年初时逢开科,拜辞双亲,赴京城长安应试,谁知结果与愿望迥异,那么大的皇榜,竟然没写不下“张继”二字!他险些被羞愧、沮丧击倒在地。此时本应马蹄轻疾,衣锦还乡的他觉得头晕目眩,周身酥软,踉踉跄跄回到小客栈里昏昏沉沉睡了整整一天一夜。在同行的同窗好友悉心安慰照料下,他的神态慢慢得以恢复,但缠绕心头的痛苦始终难以消失,他想的最多的是如何面对高堂和父老乡亲。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去江南散心解闷,于是修得家书一封,拜托同窗捎给二老。一日清晨,张继离开令他伤心的皇城,历时月余出秦川,过中原,于霜月上浣到达吴越地界——苏州。江南多水,吴人上路多以舟船代步。故张继辞去此前一直雇用的牲畜脚力,选乘一叶扁舟,这样可站,可坐,更可卧,方便省力。清清的大运河水在这里流速很慢,不仔细看还以为没有流淌。岸边有不少枫树,树龄皆在百年之上,树冠犹如一顶顶巨伞撑在运河边。巴掌状的枫叶经不起秋霜侵袭,变得通红。张继无心欣赏这秋天里靓丽色彩,缓缓迈步向前,不一会便上了一座石拱桥。这桥虽然修造的不够豪华但显古朴,也不失大气。正面桥栏下方的石板上中规中矩的刻着两个大字“枫桥”,桥的拱顶高出河面足有两丈余,想来不会影响船只通过。他站在枫桥上举目向东望去,枫桥镇出现在视野里。镇子不大,运河把几百户人家一分为二,悄悄地穿了过去。镇上房屋多为粉墙黛瓦,也间有草屋。有的屋顶烟囱中青烟袅袅升起,至稍高时随着晚风慢慢散去。依河的房屋稍微高大些,看样子是店铺。挂在临街门前的酒幌子在微微飘荡,似有招手揽客之意。店铺门有的灯笼已经点亮,泛出一片片淡淡米黄色光影。隔着店铺不宽的街道那边是码头,几只小船静静地靠在旁边。他的目光向南望去,一座不大的寺庙坐落在不远处。琉璃瓦、金黄墙鲜亮入目,寺门紧闭着,无法看清山门匾额上镌刻的寺庙名称。他正想着下桥前往察看究竟时,一老者路过桥上,便向前一小步打拱问道:“请问老伯,那座寺庙的名称是什么?”他在说话的同时手臂指向寺庙。老者随意答道:“寒山寺。”“寒山寺,寒山......”“是寒山寺,寺院由寒山和尚主持。”老者边走边说。在继续他自言自语着,想到道谢时,老者已经走远了。张继在沉思中抬起头给艄公应答了一声放开脚步下桥回到船上。只见几碟小菜摆在小桌上,外加两碗米饭,一壶老酒。晚饭毕,艄公收拾好餐具后回舱内先睡,张继在船板上仍旧坐着。天已经全黑,岸上的枫树失去红色,变成剪影,附近水面上亮着几盏渔火,不多的几颗星星散乱的挂在天幕上散着寒光,西斜到太湖方向的上弦月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几乎发不出光来,即将落到枫树背后去了。枫桥镇睡了,枫桥睡了,大运河睡了,小船睡了,老艄公睡了,连月牙儿也要睡了,唯有张继一点睡意没有,继续耗着心中那盏灯的油。十年艰辛,父母期待,考场失意,一桩桩事犹如万根芒刺扎心,隐隐作痛。夜在继续着折磨张继。突然,岸边枫树上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并伴随着翅膀拍打声,片刻后又安静如初。张继想,乌鸦也会有惊魂之事?就算是谁惊动了它,可现在又平安无事,重新入睡,可自己呢?格外纯净、悠扬的钟声传了过来,毫无顾忌的撞击着他的心灵。人常说晨钟暮鼓,但这座寺庙为何会在半夜撞钟呢,莫不是专门对他这个不眠者敲响警钟?傍晚那位老伯告知的“寒山寺”三个字又在他的心海里回荡着。寒山,寒山,为什么不是暖山呢?也许是当年那个和尚入主这座寺庙时就预测到日后有心冷者到这里发呆而特意为自己起的法名,如真是这样,岂不是雪上加霜!也许那位寒山和尚知道这时候有一位无眠的远客在附近焦虑不安,故敲响大钟予以告诫。夜更深了,气温较白天降了许多,秋霜无情地落在这位失意者的身上,他感到鬓角上有些湿冷。他还是没有睡意,不想进船舱歇息。突然间,枫桥、寒山寺、钟声、红枫、秋霜、弯月、渔火、鸟鸣以及失眠等词汇瞬间涌现张继的心头。只见他急忙转身在艄公的小炉子旁找到火镰,把浸过药水后晾干的棉花和火石并在一起用火镰猛烈撞击,待溅起的火星点燃药棉后,乘势连吹两口气药棉冒出火苗点燃一旁的油灯。又进船舱取出笔墨纸砚,研好墨,摊平纸张,奋笔疾书如下:《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刚写完,还没有来得及晾干纸上的湿墨,只见张继的泪珠雨点般滴到纸上。落第才子张继夜宿苏州枫桥,百感交集,吟诗一首,名垂千古。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思乡之情。2.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其中月落、霜天是“冷色”,江枫、渔火“暖色”;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3.“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字可以与之引证。4.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这首七绝,是大唐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两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05.白居易和《草》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11岁时,拿着个名片(当时有名片的)去请宰相指教。当时宰相看到白居易这三个字就笑着说:“长安米很贵的,而你是白白居住在长安很容易。”宰相继续往下看(名片下面一般都会有自己作的诗,用来显示自己的文采)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之后拍案叫道:“有这等文采,可以很容易的在长安白白居住。”06.陆游和《游山西村》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不要求对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颔联对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颈联对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不要求对仗)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游山西村这首一首七言律诗、游记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颔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写出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亲爱的读者朋友,以上都是中学生必考内容,愿阅读收藏备查,和孩子交流时借以共鸣。附录《律诗百科·诗体释义》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例如: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颈联(转)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合)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字数上,绝句共四句,律诗共八句。绝句又叫"截句",押韵一般在一、二、四句(特殊者除外)。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   七言律诗分五言、七言两体。也分绝句、律诗。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例如:七言律诗·《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尾联.7.3寒冰编辑编写于黔城总编:冰凌斋主人

版面设计:玉玲君

******

作家(诗人)简介:

韩积蕊:民盟山东临清总支优秀盟员。退休教师。擅长书法篆刻、爱好文学。年在山东省《中学生报》连载作品。年与山东教育社李海燕合著《史地歌诀》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年出版专著《新编历史歌谣》并荣获聊城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近几年来,笔耕不辍,多篇作品散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hm/5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