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的非遗

诸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十六字方针,在项目申报、抢救挖掘、宣传展示、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逐渐形成了政府推动、社会自觉、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至今,诸暨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省级保护项目8个、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个、省级传统戏剧村1个、省级非遗十大旅游经典景区1个、省级春节文化特色地区1个、省级非遗文化节庆1项。

  本文以草塔抖狮子、西路乱弹和棕编三个项目为例,介绍诸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及它们的传承情况。

草塔抖狮子

草塔抖狮子是一项集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有机结合的表演娱乐项目,源于清朝,与当地的赵氏台阁、杨家舞龙同时产生。宋末元初,赵氏(宋皇室后裔)与杨氏(宋名将杨继业后裔)因战乱先后逃居草塔,但因诸多原因彼此一直明争暗斗,尤其因水源灌溉问题争斗愈发激烈,直至清朝官府介入争斗才逐渐平息。借此良机,夹在赵氏、杨氏中间的朱氏(宋理学家朱熹后裔)受斗岩石狮启发,提议每年二月十九传统庙会之际,台阁迎春龙狮呈祥,以示邻里和睦相处,并得到深受争斗之苦的赵、杨二族赞同,赵氏台阁、杨家舞龙、朱氏抖狮遂由此而来。年《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风俗志》记载,“有束身习拳勇者,刀枪戟剑分队献技,有演狮搏线球者,或悬狮于架内以一人牵之擢而搏毬”。据此推断,草塔抖狮子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舞时拉索,使球动狮舞,故得抖狮之名。草塔抖狮子由1个狮笼、1个彩球、5只狮子和若干纤绳组成。五只狮子着色艳丽,雄壮威武,寓意深刻,饰以黄、绿、蓝、红、褐五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

  出迎时,四个青壮大汉身着民族服装,扛笼而行,后有八人牵线,控制彩狮在狮笼中或跳、或抖、或扭、或举趾搔耳,再由一位会武功的引狮人抛球逗狮,彩狮合鼓点翻滚起舞,表演出抖、调、腾、扑等各种姿态,再配以女子威风锣鼓吹奏敲打,尽显欢庆气氛,载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草塔抖狮子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寓意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的艺术观赏和历史文化价值。虽在文革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但在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草塔抖狮子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重登民间艺术大舞台。传承至今,草塔抖狮子参加省内外各种表演,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乡村和谐。

FirstYear

FirstYear

  而在年初,这个诸暨特有的文化,也走入了校园。传承人朱国祥、赵伯林、朱金涌,以及诸暨越剧团原团长姚玉山,定期指导诸暨二中的学生,二中也组成了20余人的抖狮队,先后走进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高校师生们带去亮眼的抖狮表演。草塔抖狮子这项优良的传统文化也将在这批年轻人的手下传承开去。

西路乱弹

  乱弹有三种解释,一是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二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各剧种之统称;三是指京剧。

  诸暨西路乱弹是清初秦腔西路艺人由陕西经杭嘉湖水路传入诸暨,与当地语言、音乐、戏曲相结合而形成的乱弹剧种,流行于嵊州、绍兴、萧山、浦江、义乌等周边地区。诸暨西路乱弹在声腔、语言、剧目和表演上又与其他乱弹剧种有别。清中叶是诸暨西路乱弹的鼎盛期,仅诸暨一县就有“老长春”等数十班,大多在集镇贸易会市期间演出,被称做“会市戏”。

  西路乱弹除能唱梆子腔外,还拥有二百多支曲调和四百多个剧目,曾与绍剧、越剧成三家鼎立之势,有“宜路(绍兴乱弹)为天下,西路(诸暨乱弹)为人家,小歌班(女子越剧)为老嬷(老婆)”的民间谚语对三个地方剧种的表演做了概括。西路乱弹的传统剧目有《双贵图》《日旺牌》《铁灵关》《九件衣》《药茶记》等。演唱语言以诸暨地方官话为基本语音,表演动作强烈夸张,乡土气息浓郁。

  有人曾认为,戏班半职业化的体制、较高的保守性、无专职科班等问题导致了西路乱弹的衰落。但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培训班、戏曲进校园、文化下乡等形式,西路乱弹迅速重新崛起,新排的《大补缸》等传统剧目,广受观众欢迎。

  如在年,江藻镇江藻村文化礼堂,一位村民在观看西路乱弹小戏《最后一次值日》时热泪盈眶,该节目讲述的是东和乡中学老师竺建江,扎根乡村19年,尽己之力与贫困孩子结对帮扶,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难题。“这个故事契合农村实际情况,小时候我们也有读不起书、受老师帮助的事情,感同身受。”村民钱佳安说。受感动的不仅仅是观众,还有演员。表演《最后一次值日》的演员均是东和乡十里坪村的村民,“竺老师对学生很关心,我的孩子,还有其他演员的小孩,都在他那儿读书,很放心。”表演者王丽霞坦言,能宣传竺老师的事迹,她觉得非常荣幸。将非遗与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相结合,不仅能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启发,更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找到新的土壤。

  而东河乡则从小孩抓起,借乡村少年宫项目,向东和乡十里坪村“西路乱弹”传承基地提出合作,对乡小一、二年级学生教授西路乱弹,以此传承这项独特的民间艺术。学生们在专业演员的带领下,从唱开始,摆“丁字步”、演唱结合,学得不亦乐乎。在半学期的课程锻炼下,孩子们已经能摆好完美的“丁字步”,有腔有调地唱剧团自编曲目《照得山沟满希望》,洪亮的歌声萦绕在校园。

棕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张志和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又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很长。

FirstYear

FirstYear

  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人们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品种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类。4月初,艺人们开始采集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级,经硫磺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或将部分棕丝染色备用。棕编的装饰方法因物而异。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2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编法。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包等产品,其上织饰花鸟兽等图案。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制的器物像绸绢般华美。有的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色装饰图案。

  今年71岁的绍兴市棕编技艺非遗传承人寿新灿就是棕编的坚守者,他巧手编织,创作出棕龙、棕狮、棕象、棕鹰等一系列巧夺天工的棕编艺术品。经过几十年的坚守,寿新灿实现了棕编工艺从传统实用产品向现代工艺品的转变,他用了30多年的时光,创作了28大系列的棕编作品,创作出微型蓑衣、棕帚及棕龙、棕狮、棕鹰等作品,造型奇特、栩栩如生,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被中外艺术爱好者誉为“诸暨一绝”。

FirstYear

FirstYear

\本文编辑:TO\GA

\来自浙江大学云峰学园赴浙江省诸暨市“发掘家乡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寒假社会实践团

\图片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hm/6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