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挑花传承人王世福探索新航路,让挑花绽放时代之美

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是流传在安徽省望江县境内的一种家庭手工技艺,最早源于唐代,以麻与发为材料制作为祭祀供品发展而来,后逐渐形成以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图腾纹样、当地的民风民俗为题材而组成图案。从唐代至今,望江挑花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

挑花的传统技法分挑、钻、游、织、滚、敲、包、绣8种,并有着“土、特、奇、古”的特点,古朴典雅、新颖别致,且两个面上的图案有的完全相同,有的互为正负。年6月望江挑花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王世福从接触望江挑花到现在,已从事挑花艺术近40年。

年,王世福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年分配到望江县文教局从事文化工作,因工作关系接触望江挑花后,让他爱上了这一传统民间工艺。

但由于历史久远,能完全掌握挑花针法的技艺人少之又少,年轻人更不愿意去学习这项古老技艺,望江挑花面临的保护和传承一直困难重重。出于喜爱更是责任,王世福考虑再三,辞去了县文物管理所、县博物馆主要负责人职务,解除繁琐的行政事务,轻装上阵,协助当地成立了挑花公司,开始了保护这一传统技艺的路。

王世福发现,古老的挑花作品里,常见花、鸟、鱼、福、寿、平安等图样,且大多线条简单,形象传神,结构对称,大面积留白,也像徽州的青砖白瓦,静默大方,也像皖南的小桥流水,清新婉转。他认为,这些是望江挑花的独有的韵味,但光是学会针法还不算学会了望江挑花,一门艺术最正宗的东西,应该是它的语法。“语法”是牵引着针线、炮制出这种韵味的规则,包括对当地人文化认同感的了解,对当地人生活态度的见解,以及对当地人思维逻辑的理解。

开辟传承路

由于望江挑花过去仅仅是农闲时妇女们的手工作品,单靠口述来传授针法、花样,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实物也仅仅只有压在箱底的几条头巾和围裙带,找不到针法图谱,找不到更多的图案,更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

王世福为拾回失传的技艺,常年行走在鸦滩、麦元、码头等地的田间地头,耐心地找会挑花的老人、妇人请教挑花针法。按照村民的口述回家反复演练还原,再用文字和图案记录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20多年的收集、整理、研究、学习,细心研究对照,王世福渐渐悟出望江挑花的真谛,从针法、色彩、图案设置、图案寓意等四个方面吃透挑花设计理念,用挑花艺术家特有的敏锐思维、真挚的热情、灵巧的双手,探索出了一条产、学、教相结合的新路。

年,为方便望江县小学生了解、学习望江挑花,王世福撰文《谈谈望江挑花》,并提供图解和插图80余幅,使望江挑花的技艺80%被完整还原记录,望江挑花的传统技艺再次发扬光大。

对他来说,传承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继承。现在的他一边成立公司推动挑花走市场,一边为中小学生们教授挑花技艺,目的就是对传统挑花工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生产。

“作为传承人,我要做的就是将望江挑花的文化传承下去。扩大群众基础,找准市场需求,出更好的产品,让望江挑花在时代土壤中绽放得更美。”王世福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sc/107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