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积累为创新插上翅膀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26/5654276.html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一段文字:“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联系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觉得必须有厚实的积累,才会有创新的灵感。

一、积蓄人文理念

有这样一个典型教例:教学《跳水》一课,老师们为了突出船长急中生智的思维品质和果断作风,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保住孩子的性命?学生也往往会设想出多种思路,并能讲出这些设想的理由,遗憾的是,这种求异变通思维训练的结果却并没有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因为船长英明果断的结论始终未能突破。

 记得,笔者教学到这一片断即将收尾时,一名学生忽然问道:“老师,您知道猴子也能救孩子吗?”笔者眼前一亮:说说你的想法。学生马上答道:猴子通人性啊!这一下,教室里掀起了又一轮发言高潮:

“以前我们不是学过《雪猴》吗?课文介绍每当来了新战士,雪猴总会送上一份见面礼;当有战士训练中从双杠上摔下来时,首先跑过去安慰的竟然是猴儿;战士们在山中执行任务时,又是雪猴通报天气变化,使战士们免受冰雹袭击。猴子这么通人性,必然会救孩子”。

“老师,从这一课也能找到证明。书上说猴子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才更加‘放肆’起来。当他感受到船上气氛不对劲时,它会伸手去救孩子的。当它灵巧地抓住孩子的手,让他转身走回来,会比跳水还安全。”

“老师,您不是还介绍过小狮子爱尔莎吗?与人和睦相处的动物对人的感情可深呢!”

……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的熏陶,有意识地加强教学的人文性,定能让学生的智慧闪现出人性的火花。

二、积淀语感经验

学习祖国的语文文字,“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叶圣陶语)”。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靠的是诵读和品味,靠的是扎实的语言实践。

1.读中品

每篇文章总有一处或几处“点睛之笔”,有的通过语言塑造典型的形象,有的描写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有的抒发作者对形象或画面的感受和经验,有的句法优美整齐……当然更多的则是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语言文字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中,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文中的精彩之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在品词析句中激活抽象文字,激发现场感,定能让学生感其形、悟其神、味其情、明其理,同时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不断积淀语感经验。

例如《火烧云》第二自然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象是天空着了火。”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一部分直接点了题,再说说这段话写什么,然后通过换词比较引导学生体味词语“烧”的精妙:“烧”可以换成“红”,哪个词你更喜欢?经过一番脑力共振,大家体会到文中用“烧”,不仅避免了用词的重复,更主要的是写出一种动态,突出了一种气势,也与“着了火”照应。此时,再次朗读时,“火烧云”那绚丽无比的形象必然深深烙在学生脑海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作者描写的精妙。

2.品后诵

当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品评或欣赏之后,及时组织想象性吟诵,其效果不言自明。有时,某些语段中所蕴含的情感由于年度久远或时代的隔阂,不是一下子就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则需要反复品味,反复诵读。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片断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读讲第一段后投影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指名读这句话时学生总让人觉得不够味儿。于老师并不急于求成,耐心引导学生品读其他各段重点,多次巧妙地穿插诵读这一句:“临走时,伯父送我两本书,多么关心、爱护我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想到也得不到他的爱抚,多么伤心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伯父说话多有意思啊,多风趣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多么地悲伤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如此,每学完一个故事,当学生激动不已之时,于老师便不失时机地出示这段话,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结果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

以品词析句,诵读欣赏为重点安排阅读教学再辅之以迁移性的训练,必然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积淀语感经验,智慧的火花也会随时闪现:“老师,我觉得‘一只画眉鸟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中的‘叫’改为‘唱’表达更生动”(《鸟的天堂》);“老师,我认为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改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起来更顺畅,因为‘其’是指代书的。”多么值得珍视的独特体验啊!

三、积聚思维组块

一个空洞的头脑是无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因而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丰富的精神生活广阔背景下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学生每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性的扩展性阅读,构建一个个知识模块,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扩大知解与领会的范围时开阔起来,活跃起来。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后,笔者组织学生阅读《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等系列送别诗,引导它们诵读品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名句,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与朋友告别时那感人肺腑的离愁别绪。此时,学生提问,古人送别友朋时为什么总这么伤感?于是,教者又相机推出《赠汪伦》,学生又有所悟,诗句“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的不正是另一种情怀吗?特别是那首《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中表达的对朋友的信任和鼓励,多么催人振奋啊。

只要留心,类似的扩展性阅读将大大丰富学生有关方面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使学生突破惯常的思路,用一种崭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描写的对象。

创新的基础是继承,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实实在在地帮学生打好基础,为他们搭建创新的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vs/10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