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

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

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

脍炙人口,有目共赏

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

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

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饱含着经典的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下面就让知夏为大家讲述这个动人而真切的爱情故事吧!

关键词:死而复生、桃花、才子佳人

主人公:崔护、绛娘

?清明出行?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

他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

即使是偶尔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天气不似往年那般的阴雨绵绵,正是难得正逢一个晴朗的天气,崔护望向屋外那番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的景致,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朝气与清新的气息,不由得心中一动。

这天午后,春日暖照。

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

于是,崔护便放下了手中的书本,暂停了繁重的学习,他兴致勃勃地起身,独自步行出城踏青游玩。

这一路上的景致,也没有让他失望。

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一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这让苦读已久不知春已浓的崔护,顿觉心身清爽,心生兴致。

一路漫行,满眼是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咤紫嫣红,美不胜收。

他尽情而恣意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沉浸在旖旎的美景之中,却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中离城已远,走了许久的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太远了。他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自己可以在日落之前赶回城去。

但是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怕是难以找到歇脚的地方。

他举目四眺,终于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隐隐约约,若隐若现,于是他忍住自己的疲惫,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

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在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

在他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

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

崔护心想:“这是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这时他看见竹篱上挂着个墨渍未干的诗笺,他好奇地走过去,看到这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初遇佳人?

崔护心中一番思索,这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萧索与无奈的心境。

他不禁好奇了起来。

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此?

又是怎样的心情与遭际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

这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他轻扣竹篱,唤道:“小生踏青路过,可否讨杯水喝?”

片刻之后,一声清脆而柔和的声音似是犹豫了一番,才回应了他的请求。

没让他等多久,一位少女托着茶盘从屋中款款走出。

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

崔护这才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明眸善睐,她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

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而眼前的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害羞地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明媚动人,如同这美丽的春色般烂漫。

崔护此刻不由得心旌摇曳,素来自持的他,都险些儿破功。

但他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他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眼前这个楚楚动人的少女面前失态。

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然后故作镇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

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

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默默地含蓄地站在一旁,眼里闪烁着点点光彩。

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

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情窦初开的她心中有些春意荡漾了呢?

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的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但是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她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然后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

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

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

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

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

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来年寻访?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次年春天。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着,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而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

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切美如画的景致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

一路急行,终于在寻寻觅觅后,他凭着模糊的记忆,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像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

他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

他不禁有些失落,心里一下子有些凉。

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

但他仍然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可许久过后,都不见自己魂牵梦绕的少女出来开门,他忍不住唤了几声:“绛娘!绛娘!”

可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

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

他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

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此刻的气氛。

?死而复生?

崔护这次去城南访旧,却是没能见到绛娘。

虽然已经归家,但在回家后他的心里一直放不下来,他的脑袋里不断地回荡着一个问题: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他不禁皱紧眉头,疑惑和隐隐的遗憾充斥着他的内心。

——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

他想来想去,脑海中全是绛娘的倩影,她已经时常在自己的心头萦绕不去了。

这样一来,搁在绛娘那的心绪让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

于是,数日之后,备受思念煎熬的他决定再度前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那雅致的桃树林后的茅舍中,隐隐约约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不禁心慌了起来,他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但仍然点头应道:“晚生是崔护。”

老汉一听,不由得悲从中来,他悲痛又激动地哭着说道:“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啊!”

崔护惊诧莫名,自己一直闭门苦读,未尝做过伤天害理之事,而他说自己杀害了他的女儿……女儿……难道是绛娘发生不测?

他心里顿时一紧,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心里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

他未尝想过,虽是萍水相逢,但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

这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

如此噩耗,不由得让他悲从中来,他呜咽道:“去年晚生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

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崔护握紧绛娘的衣袖,一边悲伤地摇晃着她,一边大声地哭喊着,泪水顺着他的脸颊流满了绛娘的面庞。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

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

她觉得自己仿佛身处梦中一般不可思议,满足和幸福感充满了她的胸膛。她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脸颊上布满了羞涩的红晕。

老汉见女儿死而复生,不由得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

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携手一生?

随后,崔护回家将情况禀明了自己的父母。

一番情真意切的描述后,他的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崔护将绛娘娶进门来。

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

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给后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

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试,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

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去处,

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

崔护

最后,让我们再重温遍这首诗,感受下这唯美诗句背后纯真美好的爱情故事吧!

下面附上原文,也可以阅读下哦!

-史料原文-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岁已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留下你的「故事」,分享你的感悟

更多精彩文章







































白癜风诊疗学术高峰论坛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vs/2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