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4月8日下午,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黄州召开。会上,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欲晓以《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黄梅样板”》为题,系统介绍了我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现予以刊载,供全县党员干部学习。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黄梅样板”
中共黄梅县委黄梅县人民政府
(年4月8日)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服务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等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始终做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强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取得较好成效。黄梅县连续四次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成功入选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坚持“三级联建”,促进文化设施网络化
突出高标准、全县域、广覆盖,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一是县级提质。注重优化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投入近5亿元,新建了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黄梅戏剧院完成改造升级,县图书馆被评为全省“最美图书馆”。
二是镇级达标。将乡镇文化站建改达标工程列入今年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出台《黄梅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建设补助办法》,县财政预算万元,对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文化站实施奖补,确保乡镇文化站设施配备全面达标。目前,新建成并投入使用2个,开工建设6个,独山文化站荣获全省“最美文化站”。
三是村级覆盖。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县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列支万元,建成多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80%以上,逐步形成了乡村半小时文化圈。
实施“三大工程”,促进文化供给多元化
一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部免费开放,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菜”。扎实开展全民阅读、百姓舞台、送戏下乡、全民健身、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科普等活动,形成了黄梅戏艺术节、周末小剧场、惠民演出月和非遗展演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真正实现让群众参与文化、共享文化、创造文化。
二是实施精品创作工程。黄梅戏电影《传灯》全国上映,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黄梅戏《桃花开了》荣获湖北第三届艺术节优秀剧目,文学杂志《黄梅》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多部文艺作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屈原奖”,“璀璨的黄梅”系列舞台剧拍摄完成,12台大戏、4台小戏将进入文化旅游部资料库存,并向国内外推介。
三是实施数字文化工程。积极构建以县级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中心为支馆的数字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县图书馆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推广项目试点单位,建立了全县统一借阅管理平台,实现“总分馆”互联互通、通借通还。
推动“三个融合”,促进文化形象品牌化
擦亮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黄梅岳家拳等非遗文化名片,放大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武术之乡、挑花之乡等品牌效应,推动“文化+”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文化+全域旅游”。大力构建寓文化展示、观光、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文化兴旅。四祖景区、五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柳林玫瑰谷成功创建3A景区,老祖寺—挪步园景区、蔡山梅苑景区、大河红色教育基地等景区景点建设方兴未艾,文旅融合的潜力深度释放。
▲濯港太白小镇
二是推进“文化+城镇建设”。全力推进一园一主题、一路一文化、一街一风景。东禅公园等一批文化主题公园加快建设,东山大道、武穆路、紫云路、雷池路等道路命名浸润文化底蕴,黄梅高铁站、医院等建筑设计嵌入文化基因,东山文化小镇、濯港太白文化小镇、小池戏曲文化小镇等建设彰显文化亮点。
三是推进“文化+乡村振兴”。着力引导本土文化创造性融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大力推广“禅风水韵、吴楚乡情”地域风格,建设一批“颜值高”“气质佳”的示范乡村,力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以优质的文化供给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凝聚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强化“三项保障”,促进文化创建常态化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开年以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先后3次研究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了三年创建规划,出台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近三年县财政文化支出分别为0.67亿元、1.19亿元、1.2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5%、2.5%、2.6%,支出比例逐年提高。
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落实“县聘乡用”政策,建立健全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目前,全县有1个专业院团和专门的戏剧创作室,11个文艺协会,拥有会员多人。同时,民间注册演出团队41个,他们常年扎根在基层、活跃在乡村,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来源:县政府办
图片来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管澳
责任编辑:梅侠
副总编辑:吴句兵
总编辑: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