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丨清明祭祖踏青两相宜

每年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是为清明。《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二字表明天清地明的时刻已经到来,万木凋零的寒冬完全退去,大地上冰雪消融,草木萌动,一派欣欣向荣。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汉代以前清明就已出现。汉代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经明确指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温暖清新的“清明风”到了。

清明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桐花

“老去能逢几个春?今年春事不关人。红千紫百何曾梦?压尾桐花也作尘。”

——杨万里《过霸东石桥桐花尽落》

麦花

“轻化细细复猗猗,何止青荧秀两枝。万顷雪光抽夏日,一天翠浪弄秋时。暖风覆野看摇燕,晨气笼晴想韵鹂。有实可祈催食麨,昼长村疃不攒眉。”

——董嗣杲《麦花》

柳花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晴天暗暗雪,来送青春暮。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刘禹锡《柳花词》

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清明作为节气,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作为民俗节日,则出现于唐代,是对上巳节、寒食节习俗活动的继承、融汇。清明前后,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宜人,人们结束了寒冷冬季的蛰伏,纷纷走向野外,亲近自然。清明外出扫墓、踏青的原始意义在于顺天时,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去顺应和促进时气的运行。外出扫墓、踏青,有助于人们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催动生命的流转。

雨润冢草倍思亲

清明悲情

“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中国历来有慎终追远、报本返始的传统,清明时节是悼念亡人的日子。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核心。每到清明,人们都忙着回乡上坟,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清明扫墓都异常热闹。

清明扫墓,但是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前后放宽些。上海地区俗称“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扫墓不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在广东长乐,扫墓要在四月八日前停止,因为俗信这天闭墓。辽宁海城,习惯以清明前后十日为扫墓期。扫墓一方面可以表达后人对祖先的孝敬与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扫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祭扫首先要将坟头的杂草清除干净,因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荒野中冷落了一年的亲人坟茔早已杂草丛生,是时清理了。于是祭祀前,拔去坟头杂草,并将被风雨冲刷侵蚀的坟头重新培整。坟墓修整完好之后,人们摆出三牲祭品、醴酒、香火等物以及其他富有地方特色的物品。

山西万泉、荣河一带喜用面食祭品,其状如兜鍪,蒸制而成,俗称“子推”,荣河县的“子推”还“内装胡桃九枚,外周围胡桃八枚,上插鸡子”。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一切祭品摆放完毕,人们按照由长到幼的顺序给亲人跪拜磕头。

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我们固然知道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愿意选择相信亲人、祖先能够接受我们的祭奠,感受我们内心中涌动的浓浓亲情,清明时节庄重、虔诚的墓祭是情感的、道德的、诗意的真实。

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乐事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赏,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宋·柳永《木兰花慢·清明》

清明时节,桐花绽放,杏花盛开,桃花烂若云霞,人们倾城出动,寻芳觅胜。踏青游玩的人如此之多,路旁遗落的珠翠簪环数不胜数。……柳永的一首清明词生动的再现了北宋江南清明郊游盛况。

到了明代亦如此。清明时节的北京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庭,抵暮而归”。扫墓之后,人们并不急着回家,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目还没有开始呢,人们要在开满鲜花的树下或是园林中围坐,畅享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清明时节,杨柳依依,自然界一片生机勃勃,人们借着扫墓踏青郊游,以顺时气、促生长。

(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清明又为“柳节”。清明时节,人们或者将柳枝直接插在屋檐下、门窗上,或用柳条编成精巧的圈儿插在鬓上。在辽宁,小孩子将嫩柳编成柳圈,戴在头上,称为“柳树狗”。在广西,人们将柳枝插于衣服扣子间。有些地方不仅人要戴柳,动物也要戴柳,乾隆四年《祥符县志》载当地人采柳枝“归插屋檐,且佩带焉,下逮犬猫不遗”。

清明插柳可纪年华。宋代赵鼎“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乾隆二十八年《东湖县志》说当地“是日,又戴杨柳于首,并插柳枝于户,谓之纪年华”。柳树亦可延年。民谚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江苏盐城童谣“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用青青的柳条象征着对青春、生命的挽留。

(二)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

此戏始传中国。”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

秋千本是山戎民族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北伐山戎,才将这一活动带到了中原,后来慢慢演变为娱乐活动。

汉武帝曾经想通过秋千,祈求“千秋”之寿。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荡秋千发展成为寒食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唐代的秋千游戏更加盛行,甚至被唐玄宗称为“半仙之戏”。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绿杨垂柳,佳人飞荡,清明时节的秋千之戏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清代吴友如《清明节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放风筝时,牵一线而动全身,放线收线,前俯后仰,时静时动,着实是一项不错的户外运动。

在一些地方,清明节放风筝一定要将风筝的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放晦气”。在《红楼梦》里,当一个大风筝挂在竹梢上,紫娟要去收起来时,探春说道:“紫娟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连黛玉也劝她扔出去,“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从指导农事的节气,到祭祀祖先、踏青春游的节日,中国古人赋予了清明更多的文化意义。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日子里,让生者与逝者对话,让现实与历史交接。与逝者对话,是血脉亲情的延续,是人伦孝道的彰显。与历史交接,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时代使命的担当。自古至今,清明就是这样一个死亡与再生交织、悲情与希望共存的春天里的节日。

(文章来源于







































白癜风早期能治好吗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vs/3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