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一说
去年的桃花
节选
文件大小0.5MB
(本期完整节目请前往会员区播放)
本期引:去年的桃花
驴鸣似哭,马嘶如笑。
哭和笑,人心所感,加于动物身上,只是本位立场而已。人的哭笑都未必由心,何况动物。
画家八大山人在字画上总是把落款的“八大”和“山人”两字分别连写,看上去既像“哭之”,又像“笑之”,所以后人便顺理成章解读为“哭笑不得”。我认为这个解释虽不见得一定对,但不可否认它很妙。
人生很多时候真的就是哭笑错位。既能以笑慰哭,也可喜极而泣。你若习惯于只看表面,也许就会少看一层。
崔护是唐朝的官员。大官,做过节度使。写过诗,可能很少吧,所以《全唐诗》里仅存区区几首。但偏偏他就是一炮而红型的歌手,朱唇一启,便红满天下。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名气很大,几乎妇孺皆知,而且搞笑的是,诗名完全盖过了人名。金句早已招摇过市,崔护却依然挤在桃花林中人面模糊。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甚广,一是真情流露,一是老妪能解。最早在唐代孟棨的《本事诗》里,这几句话曾经是个动人的故事。此文起伏甚妙,所以全文摘抄如下: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已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说实话,这个故事即使一字不改写入《聊斋》,也毫不违和。显然,姑娘死而复生太不合理,所以《全唐诗》和《唐诗纪事》都只摘抄了前半部分。一是大团圆的过程比较荒唐,一是保持怅然所失才好玩味。
春风无意,草木有心。我始终认为“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笑”字,历来被读者低估。这个字是全诗中唯一的感知用词,非常重要,但可惜我看过的所有解释中都被淡而化之,多数仍直译为“笑对春风”。
我觉得,笑可以有两重意境,但无论哪种都不会是坦然笑对。第一层是嘲笑诗人多情,此解易懂但境界偏低;第二层是苦笑当哭,悔失花期,故反语为笑。这一点比较合理且能直指人心。
去年今日此门中,既然喜欢何不求?
古人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都走了,桃花还笑,笑个屁。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