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大街小巷,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古老地名。
拿余姚来说,其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水经·沔水注》认为余姚县“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
二是在《史记·五帝本纪》认为余姚地名跟舜帝有关。“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余在古文中有”我“的意思,余姚用现在的通俗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的祖先是舜帝!
而宁波市区也有许多有趣的地名,据说有些竟然能上溯到千年,还跟古诗文息息相关!一起来看看这些充满诗意的地名吧!
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因地近古西社坛,旧有咏归桥得名。
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鄞县通志》载:“日新街,北至东大路,西至东殿庙跟,东至崔衙街。”光绪《鄞县志》载:“日新街,本城守都司基。清道光二十五年善后案内变为民业,开设塵肆,中取一街,名以日新。”民国时,街两侧多商肆,以有汲绠斋、竞新书店、新学会社、文明学社、明星书店五大书店闻名。
新江桥西侧,有一处古渡。那是古时明州罗城东渡门外通往江北的舟渡。罗城,是晚唐战乱时期,明州刺史黄晟发动老百姓,砌以砖石,修筑的外城。明州的罗城有六个城门: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永丰门、和义门。东渡门,就是桃花渡关。
那个时候,姚江上没有桥,两岸的百姓,就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摇橹声声。明州百姓,从此安居乐业,互通有无,日子在桨声光影里荡漾开来。那么,这个位于三江口的千年古渡,缘何有如此灼灼其华的名字呢?积雪消融,春雨绵绵,江水暴涨的时候,正值两岸桃花盛开。风雨飘摇,桃花瓣顺水漂浮在河面上,整个古渡被映衬得像是染上了一层桃红色。
经常殃及城池的春汛,这一来,成了诗意的桃花汛。桃花渡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有关桃花渡最早的记载,是在《思四明所居与桃红渡相对》一诗中,这首诗是北宋大观年间被贬到明州,任船场指挥监官的晁说之所写,诗云“今朝旅恨到何处,轩窗直到桃花渡。桃花渡上风吹雨,道人芒屩谁来去。”《鄞县通志》载:“旧名竹巷弄、傅家道头,以古桃花渡得名。”晁说之就住在桃花渡,他学识渊博,为人正气,却因为维护宁波百姓的利益,得罪了达官贵人,最终牺牲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他的正义与骨气,很受宁波人崇敬,后来老百姓在桃花渡旁为他修建了祠堂,俗称滨江庙。
云霞路的得名和海曙区的得名一样,和海曙楼(鼓楼)有分不开的关系。
唐代诗人杜审言有首名诗《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海曙楼即鼓楼,位于宁波中心城区,登楼可俯瞰全城。海曙楼的基础是唐长庆元年(公元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门,几经兴衰,几度易名。五代时,称“望海军门(楼),宋为“奉国军门(楼)”。到了元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城毁城,子城的南门——海曙楼自然也难逃劫难。元至治元年(公元年)又建城、楼,名“明远楼”,不久又被毁。明宣德九年(公元年),太守黄永鼎重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年)倾圮欲堕,太守蔡贵易重建,取唐诗“云霞出海曙”之句,更名为“海曙楼”,沈一贯作碑记,董大晟作赋。清康熙五年(公元年)及以后多次重修,乾隆四十七年(公元年),除赋碑外,其余均被毁。现存的建筑是清咸丰五年(公元年)重建。海曙区区名即来自海曙楼。
云霞路位于海曙区西部,历史不长,年才建成,因地处海曙区,故用“云霞出海曙”诗句而得名。
历史无言,岁月无声。回望古城这些充满沧桑感的地名,我们仿佛是在历史长河里打捞起了颗颗明珠。
(整理来源: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