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物乾小四的龙袍如懿和魏璎珞的锦

文/后羿

轰轰烈烈的热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一部接一部,风流多情的乾隆皇帝和他们的嫔妃们的悲欢离合让现代人看了个够。当对宫斗剧审美疲劳的时候,依然感觉美轮美奂的,是乾小四身上的龙袍和魏璎珞、如懿们穿的裙子了。锦绣华服,比如花美眷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们穿的衣袍,有云锦、有蜀锦、有蜀绣、有湘绣……这一个个,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不论是龙袍还是凤裙,或者是各种花纹的裙子,这些花纹的来历有两种,一种是纺织来的,一种是刺绣来的。现在,这些纺织方法和刺绣方法,有些都被被选入非遗项目。这里重点说一说云锦和蜀锦的大花楼木织机和织造技艺,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高端成就。

在云锦制作中,需要两位织工同时操作的大花楼木织机,所织出的云锦,在元明清时期专门运用制作皇帝的龙袍。这种木织机长5.6米左右,宽1.4米左右,高4米,设计繁复,两个织工每天协作,织出一件龙袍的云锦也需要半年时间,真是价值不菲,所以用大花楼木织机织造的云锦,素有“寸锦寸金”之说。

在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专注《天工开物》中记道:“凡花必先挑而后织,花有本,挑有式,织有法。”所以不论云锦还是蜀锦的织造,除了必要的大花楼木织机外,还有各自专属的纺织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为一定的口诀,纺织的时候,两位工人一个是提花工,一个是挑花工,他们一边唱和,一边相互按照节拍协调制作。

不过,即使有了这些口诀,还是需要师傅的引导才能学会并掌握技艺。比如后羿我现在说一句:“上机要如猴上树,下机犹如鹰抓兔,眼观竹钩,耳听仓响。”这是蜀锦织造的一句常用口诀,普通人听到这一句,依然莫名其妙不得其法。因为蜀锦的制作和云锦一样,也需要提花工和挑花工来默契配合。

我们知道,纺织物是有经线和纬线组成,在蜀锦的制作里,提花工提起经线,挑花工就需要配合着脚踩竹竿,投梭打纬,然后按照固定顺序将梭子放置一侧,如果放错,就会织错花纹。即使是熟练工,两个人一天也只能织出7-8厘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它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与伟大,也提醒着我们现在的窘迫与急需挽救。云锦和蜀锦的织造都不是可以轻松学会的,首先要有年轻人愿意来学,然后花七八年的时间来定手性,有悟性、有耐性者,才能熟练掌握技术,这是个既磨练自己,又锻炼与他人配合的过程。如此,方有好锦,方得高技,所有的美轮美奂才不只流于明星演出的电视剧中。

难是真的难,干吗?继承并发扬这些锦绣非遗,必须干!

(图片来自网络;本文由后羿原创,转载请标注“后羿科技”和后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bj/10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