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博物馆澎湃在线

                            

苗绣,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史诗。苗家姑娘们对于苗绣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自古以来,苗家姑娘们从6岁开始就跟着家中长辈学习刺绣。

来自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的欧东花从8岁开始学习刺绣,如今,她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年,她做成了一件令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想象的事,建成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是迄今黔东南州藏品最多、展陈面积最大、设施较为齐备的民营文化专题博物馆。藏品包括苗族刺绣、银饰、蜡染、挑花、织锦等。织锦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

“你看这个花,我收了整个丹寨的衣服都没有这个精品,衣服这里虽烂,但是这个衣服的花特别的好看,它是织的,特别特别的好,所以它烂也好,我还是要。”

欧东花指着一件凯棠镇的刺绣作品说,她拜访了主人家多达20多次,吃了无数闭门羹,绣品主人见欧东花如此坚持,并有诚心,才放手卖给了欧东花。

“这件衣服在他家已经传了三十四个人了,整个凯棠革一那边只有两件,最好看的这个我已经得到,还有一件已经被一个外国人收去了。”

欧东花的博物馆内,不乏奇珍孤本,相当珍贵。欧东花在10多岁时,一直靠转卖绣品为谋生,一件绣品一转手就能大赚一笔,而如今,她却放弃卖绣品转为收藏。

欧东花:“80年代的时候,那些老外来我们当地大车大车的收衣服,他们把我们本地的衣服全部收光了。”

看到衣服被外国人收走,欧东花心里不是滋味,有一次,一户人家保留了几百年的嫁衣被卖到国外,当晚欧东花辗转反侧一夜没有睡着,并遗憾至今。

欧东花说:“我去第二个村收,几个村都没有那件好看,后来我才发觉,那件衣服被老外收走以后再也不没有这么好看的衣服了。”

从此,欧东花再也舍不得,也坚决不会转卖从老百姓家中收购到的珍贵绣品了。不仅如此,欧东花对收藏珍贵的绣品越来越着迷。

“走路三四个小时、七八个小时才到那些村,电话也不通,你去的时候碰到别人是干农活的,你能碰到他家,要是碰不到,那件衣服你就不得看。”欧东花说起收藏绣品的不易。

就这样,欧东花珍藏的刺绣越积越多,堆满了家里的一层楼。绣品收多了,欧东花却又开始为绣品存放发愁了。

欧东花说:“我开始把绣品拿出来展示,后来凯里风情园那些领导来看,他们讲你这个还可以,我就说想办一个博物馆,上面看能不能有房子给我搞博物馆,后来领导他们送我三栋房子来弄这个博物馆。”

怀着对刺绣满腔热忱,欧东花花光了积蓄,又向银行贷款,并卖掉了在凯里的房子,从年11月开始改建装修,到年6月18日,欧东花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开馆了。

欧东花说:“我希望这个博物馆一直都不要卖,一代传一代一辈子去,是我们凯里的,是我们黔东南的博物馆,我们一代传一代,留个纪念,欧东花这个名字也一直在。”

欧东花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有平方米,展陈面积约平方米,馆内展品数量多达一万多件,总价值在一亿元以上。

对于刺绣,欧东花文化程度不高,谈起那份坚守与执着,她也只会用一句“我就是喜欢”来形容。欧东花用热爱坚守着苗绣的传承与发展,并以“公司+博物馆+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了贫困山区余名绣娘就业,实现了人以上增收。

如今,黔东南的苗绣发展之路越走越好,苗绣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凯里苗绣产业也于今年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

原标题:《一个人的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bj/11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