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团结报」
本报记者欧阳仕君龙俊玉实习生张学为周子轩
凤凰古城西去20公里,有一处被称为“湘西苗王府”的神秘之地。如今,这里建成了一座国家三级博物馆——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年,国家文化部组织编撰的《中国新时期优秀文化设施图典》将该馆定名为“中国苗族博物馆”
苗绣,是这里重要的藏品之一。在该馆一楼,有湘西苗族服饰缝纫传习所,苗族服饰省级传承人龙红香、苗绣省级传承人吴四英在该传习所传授苗绣等技艺。在该馆二楼,有苗族服饰展览室。
说起苗绣,82岁的馆长龙文玉首先申明:大家所说的苗绣,是汉文化的概念,指的是刺绣;实际上苗语里面没有苗绣这个词,与汉语词中“苗绣”意义相近的苗语是四字格(一种苗语构词方式)“本雄本巴”,直译为“花苗花绣”或“苗花苗绣”。相对刺绣,苗族同胞心中的苗绣从技艺和内容上都更加丰富。苗绣是以刺绣为主,加上绘花、挑花、贴花、编花等各种技艺手法的结合。他说,从山江博物馆的苗绣藏品中可以看出苗绣与刺绣的区别,一些苗绣,是将布剪成花之后,再贴上去的;一些苗绣,为了突出立体性,还在布花的后面灌充棉花;另一些苗绣,则画一部分,绣一部分。这些苗绣技艺与刺绣技艺有很大不同。
“苗语中的苗绣,比汉语中的苗绣,内容要宽泛。”龙文玉说,它不仅仅是技艺的不同,苗绣作为苗族的最具特色最有成就的手工艺品,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种价值:首先,它是苗族社会发展的写真画卷,是决定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砝码;其次,它是苗族历史文化的可靠载体,是研究苗族灿烂文化的重要依据;再者,它是苗族经济繁荣的最佳标志,是建设苗族地区的重要产业。
作为湖南省苗学会的老会长,龙文玉对苗绣的未来感到忧虑。他说,苗绣要传承,要发扬,就一定要研究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如果不研究苗绣,苗绣的传统审美和工艺就会与时代脱节,造成它的自然消亡。研究它,发展它,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但是现状却极为尴尬,许多与苗绣相关项目都被外地的学术机构拿走了,生产基地却在湘西地区,生产与研究形成事实上的脱节,这对苗绣的传承和发展极为不利。
他对一些所谓苗服感到痛心,这些号称“苗服”的时装,大红大绿,与传统苗服的淡雅气质背道而驰,是典型的舞台需要冲击了生活需要。他说,这也正是苗服和苗绣研究不足的体现。他希望本地的文化部门和学术机构主动承担起研究苗绣、发展苗绣的历史责任,让苗绣焕发更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