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只有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才会真正了解文字的美丽。只有在纯粹之中,才可以触摸到令人神往的幻象。阅读与写作不能只是一个单向空间,现在,邀请你,来到属于我们科院学子的多向空间。
欢迎光临第十五期
桃花·人面·香冢(节选)
挥毫泼墨的“耕人笔会”,音响杂然的桃花节,叽叽喳喳的观光客,汇成一股激荡的热流,打破了第一桃园的清宁。 他们来了,行道迟迟,一步一回眸,只为一片桃红。 在小步幅的更迭中,抬起或放下,迂回,试探,逸动,顿挫,踩着梦之节律舞出了一曲心灵探戈,带着艳羡与永不退转的惊叹! 登临望果亭,俯瞰桃林,袅袅烟霞满目春。朝拜桃花之心,情不自禁地就婉约了起来。 一瀑写意的丹青,何以不能素描粉浪翻江的原生妙境? 云裳如火,千树花语为谁痴? 在春风拂煦的花海里,神龙见首的男子以脉脉含情的眸光,追逐着一位凝睇含羞的红腮,邂逅了一场秋波频闪的传奇。 在乍见而旋离的遇合中,寻春遇艳的欣悦,重寻不遇的惆怅,也仅仅只属于游目骋怀的崔护了。 曾几何时,旧地重游,偶遇还是不遇,自在轻安,又何须执念? 谁说桃花一簇开无主?明眸流转,醉霞生香,人面桃花相映红!他,她,她们,都是心有千千结的爱之信使,亦是自性的主人。 目注神驰的情状,情摇意憨的情事,纵是人面杳然,若能安于不经意的美好和相映生趣的随缘中,也不枉担了三月天最美的遇见。
全缘叶栾树(节选)
夜,冥思。
你,也冥思。
愿生命之籽,安安静静地打坐,孕化成珠。
为“全缘”之名,你挣脱自然的设计,别寺而远游,像行脚僧,在大地上奔袭,扎根,生长,布道。
你说,吸天地之灵气,当以涅槃之珠,回向佛祖。
因“大夫”之誉,你秉承大夫的品节,不与松柏夺势,不与槐柳争锋,你只做自己——墓前守魂,行道挡尘,公园添采,一切可以抵达之所,你都在场,甘做在场的自己。
你说,品人世之真味,应以清廉之骨,馈还人类。
开源,节流,守清,养和,树品如斯,人品定当如斯!
心灵的牧场
——傅菲先生散文集
《大地理想》读后记(节选)
傅菲的意域世界,一如乐水的梭罗、喜山的缪尔、痴爱荒野的艾比等生态文学作家,纯粹是基于对大自然与生俱来的热爱、诗意的记录、心灵的返照和自由的憧憬。他说,大自然,是看不厌的故乡延伸部分,是心脏律动的地方,是遗忘歌谣再次升起的光源之地。
他是大地之子,不可自抑地独行于川峦、丛林、溪边、田畴之中,植树,种花,观飞鸟,赏昆虫,嗅花草,耕耘菜园,烹享野味,履行素衣农夫的守护之责,回归一种乡野生活的美学格调;他为人之父,以授人以渔的方式肩担起师长之任,临摹自然,白描物情,速写禅语,参悟生命,裹着泥香和温度的文字洇染着乡野之美、诗意的草木气象、自乐乐人的心灵牧场、寻意探花的神性和道悟,成就了不教而教的写作范本——《大地理想》。
作家傅菲的散文集《大地理想》由“横峰春欲迟、荣华山已晚、婺源合人老、江水忽如寄”四辑组成,内容丰赡,境域自由,诗意芬芳,神性自然。自然的美,四季的原色,万物的轮回,大地的纵深与骨骼,河流的轻吟与凉润,寄生于大地之上的人们与洵美且异的乡野生活……这些可依托或有迹可寻的对象,逐一被傅菲赋予了美和灵性、仁爱和担当、悲悯和自由精神等生命内核,警醒着世人,如何贴近大地,聆听生态密语和时光行吟,自觉地寻访一个真正的人的理想生活和诗意的精神寓所,把自我还原为一个初洗的婴孩。
一脉烟雨锁西泠(节选)
领山水之绝音,悟天地之本色。而一代名妓苏小小的神韵岂是仅仅聚焦于某一点?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同心歌》一组气韵夺人的情感造像,毫无预谋地将后代游众带进了春光潋滟的西子湖畔,心领神会,千年前那一对初心勃勃的有情儿女,他们是如何轻俏俏的在邂逅、相知、相恋的无限旖旎了。
绿水茵茵,丽影依依,一阕又一阕轻柔曼妙的应和,一节又一节断桥再相会。小小与阮郁,他们两厢情愿地享用着生命之春。
明媚的暖春,薰蒸的炎夏,萧索的寒秋,肃杀的隆冬,在她的凝目下,“镜阁”外的世界,在永无止息的运动中总归会趋向于恬适与和谐。生机蓬然。相思的岁月滴在生命的流里,静无声息。身自由、心干净的小小固执地守着镜阁,和他一起朝朝暮暮的珍贵日子,她殷殷等待着他的归期,却迎来了注定的分离。
气宇不凡的鲍仁来了,再也不是望穿秋水的那个他。
他来娶她了,却姗姗来迟。终被辜负的,岂止是那片女儿的干净之心?原本两情缱倦的情境里,涂上了一层不再真挚的暗影,痛楚不堪。百折千回的人生,肠断心伤的失恋之痛,参杂着虚荣心,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藏着多少卑鄙,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到美德的身影。
将记忆/生命,进行温情的约分。析出的信义,是否依然能傍着一颗纯净的心,在染了尘味的煦风中舒张?呓语未成行,就被连漾的圆晕卷了去。
感恩之心将沉重抒写成了轻盈
(节选)
记忆里,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枝繁叶茂,年年都是旺果期。 冬寒花照开。或白或黄的五型小花瓣,在深绿叶片后闪,像一粒粒小眼睛。花开花谢,转眼间满树就挂上了累累的青果子。盛夏的阳光下,我们躲在锯齿状叶片的凉荫里,数呀盼呀……童年的枇杷果,黄橙橙的挂满了一树,在午夜梦回里。 圆鼓鼓的将军肚,一个个就着竹竿滑进竹篮里。我们捞起一个,揭一层薄皮,啄一口果肉,四溢的汁水甜美生香。 奶奶慢条斯理的摇着竹扇子,温笑着,脑后的发髻也颤悠悠的晃。干瘦的手背上卧着几条形似蚯蚓的血管,触目的绿。任谁也联想不到倒刺粗糙的这双手曾属于一位心灵手巧的少奶奶。只是,这一摇一笑一晃,恍然复现了少奶奶昔日的摇曳生姿,又会有多少的故事在奶奶的心理千回又百转……我一时竟呆住了。 有人路过,不管熟识与否,奶奶总会塞给他一大把。某家小孩咳嗽了,采了枇杷叶,也会得到几颗冰糖。 枇杷果吃光,我们又盼来了毛豆。 春分过后,藤蔓葳蕤,自留地的竹篱笆连成了一道盈盈的绿墙。近看,那些挨挨挤挤的豆荚,一枚枚青翠的弯月在秋阳下招展着光泽的茸毛。那喜人的丰产,让我们寡淡的胃记住了奶奶的毛豆大餐。 煮毛豆,也是一门绝活。奶奶把洗净的毛豆,剪掉头尾后倒进一口毛边锅,水、盐、辣椒、花椒、八角、茴香等香料一股脑儿扔进去,大火煮半小时,文火烤半小时。然后,用漏勺沥捞,盛在筲箕里…… 奶奶就着一个掉了瓷的茶杯,咂一口白酒,剥一粒毛豆,抹几滴清泪。她的孙辈们,争抢着毛豆,咂巴着小嘴,全然遗忘了奶奶。那张洋溢着清甜的笑脸,像一朵萎谢中的菊,经风傲霜,仍不失坚强和清高的我的奶奶。 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一阙感伤凄淸的旋律,轻轻的萦绕在耳畔,将丝丝缕缕的记忆揉碎在笔端。时至今日,经历了世事的我,才深深体会到了彼时儿孙绕膝的奶奶心中的意绪万端。 三寸金莲的奶奶已蜗步难移,仍起早摸黑,巴心巴肝为三伯一家分忧,但得到的照旧是三妈凶巴巴的谩骂和薄待……大伯孝顺奶奶的一切,都被三伯家理所当然的享用着,而这份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不孝甚至“忤逆”。明白事理的奶奶为何给予儿子们的爱竟然有着天壤之别?独立过活的二伯,奶奶绝少过问,爸妈的孝顺换回的是白眼和怨恨,大伯的孝心赢得的是自豪。难道,奶奶的爱里,除了情感的偏私,也抱持着抑强扶弱的自觉意识?
爱的回音壁(节选)
在为挣脱贫寒而苦博的时代,“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的金科玉律,哪有存在的空间?咄咄逼人的爸爸,泪水涟涟的妈妈,即便是爸爸歌声朗朗,开怀大笑时,因了不期然降临的恐惧而恐惧,我们的快乐也带了胆寒心惊的成分。爸爸的苛严与暴力而遗留的皮肉之痕、精神之痛,总会不经意间漫过心田……小妹的任性心怯,我的循规蹈矩,小弟的惧生与火炮子脾性,一着急就口词不清,就是到了现在,也未能实现良性的自控。可见,幼小的心理一旦烙下阴影,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必然要绕行更多的弯路。 平心而论,若没有爸爸的严加管教,吓阻并驯服了我们内心顽劣的一面,我们是绝然走不出大山;若没有妈妈的慈怀抚慰,我们也断然做不到感恩的活着……追寻儿时旧影,咀嚼童年往事,那些喜怒哀乐,那些温情的抚慰与恨铁不成钢的暴力折射出的清醒而又绵密的爱,像一颗动人又灼热的恒星,在漫漫的岁月之河中冲淡了缺憾,抚平了创痛,只葆有阳光的一面。 不知何时,我又迷糊着睡去了。 横梁上的我,小心翼翼地下着坡道。近了,更近了。坡的底端,一幢静雅的农舍,亮着一抹柔光,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 梦里的家,现实的家,都闪亮在爱的回音壁上,温着心。
芦汀宿雁
本期编辑:
图片:转载自网络
编辑:潘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