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街巷醉烟火街头飘到街尾的烟火芬芳,巷里传到巷外的江南故事。探访特色街巷,姑苏发布策划推出姑苏街巷醉烟火系列报道,带您在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中感受姑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诗意的江南文化。
四月的苏城,烟雨霏霏,
最适宜到古城的街巷走一走,
追忆旧时光。
要说苏州最美的街巷,
那一定绕不开桃花坞。
在阊门河附近,过了石塘桥、出了齐门,就到了古时的桃花河一带,再往西北方向去就是桃花坞。
据记载,“桃花坞”三个字来源于《阊门泛槎》中的“桃坞论今昔”,这里曾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
文化底蕴
桃花坞与唐寅
桃花坞因为唐寅曾在这里居住过而天下闻名。唐寅原本住在吴趋坊,后来他因科场风波被牵连下狱而仕途无望,想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做一个世外桃源之人。他漫步散心时来到城北的桃花坞,看这里花朵零落、一片废墟,凄惨的景色正符合他的境遇,心有戚戚焉,于是搬到了桃花坞居住。
唐寅用竹篱编成围墙,称住处为“桃花庵”,还让祝枝山写了块匾额挂在门口,经常邀请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等好友在桃花庵内饮酒聚会。其间,唐寅画了一幅《桃花庵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又一次名声大躁,是因为桃花坞木版年画。早期的民间年画以手绘为主,木版画单独印成年画大约出现在宋代。到了明末,桃花坞年画已有了完整独特的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是中国最古老的彩色印刷术。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日本的浮世绘就受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直接影响。
姑苏情怀
桃花坞大街
桃花坞大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隅,北寺塔西。街道两侧住宅大多白墙青瓦,石板路古色古香,街上坐落着上海电报总局提调官、苏州电报分局总办谢家福故居“望炊楼”和清末书法家费仲琛故居。路两旁各类小吃店应有尽有,有着贴近生活的市井味。
桃花坞大街上还有很多桥
一起来了解一下皋桥
皋桥
皋桥位于东、西中市之间,横跨学士街河,为纪念吴中名士皋伯通而得名。大家对皋伯通也许不熟悉,但一定听说过“举案齐眉”的故事。据说当年,扶风人梁鸿和妻子漂流至吴郡,“依附富豪皋伯通,居庑下”。梁鸿每天外出为人舂米,每次回来妻子都做好饭菜给他端上来,举案齐眉。皋伯通偶然看到这一场景,就觉得梁鸿不是凡人,从此待为上宾。
韭菜弄
韭菜弄东起河西巷,西至西大营门,弄堂入口处宽80厘米、高约3.5米,弄堂最窄处不到70厘米。“听老一辈的说,年前洋炮局旧址就在桃花坞韭菜弄,后来这个地方成了一片荒田,种了成片的韭菜,房屋建在这里形成了一条弄堂,就有了韭菜弄这个名字。”在桃花坞生活了70多年的老苏州回忆。
五峰园
五峰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长洲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
五峰园占地约2.5亩,园中耸立着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均显“瘦、漏、透、皱”,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这里还有水池、峭壁、山洞、石桥、古树、园亭等景观。
艺圃
艺圃位于吴趋坊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全园仅有五亩,是苏州现存明式小园林的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艺圃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文震孟所有,改名“药圃”。清初,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改称为“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年间,成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时过境迁,如今的桃花坞洗去曾经的繁华,逐渐变得沉静、儒雅。这也成就了桃花坞独特的气质,让它在苏州人心中始终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延伸阅读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已开工建设,目前桃花坞一期工程中的唐寅文化区已基本建成,阊门西街文化区正在抓紧建设,区域内泰伯庙已免费对外开放。
唐寅文化园↑泰伯庙↑二期工程将围绕一期工程进行周边环境梳理,主要对创意产业园、费仲琛故居、廖家巷北口、元宁公所地块及桃花坞大街零星区域进行改造,解决外围交通组织问题,做亮做优文化旅游服务配套,完善功能布局,整体风格也会竭力凸显桃花坞“街、巷、弄”的苏州特色,让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区委宣传部、金阊街道,杨露
编辑:经纬、小吉
1.三年冲刺亿元!2.这份清明假期实用指南,收好!3.在英雄城市吹响“双招双引”集结号!期待你来!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