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全天候科技全天候科技
今年,越来越多难以上市,或距离IPO仍有一段距离的项目,以并购、回购、老股转让、S交易等非IPO方式在股权二手交易市场上活跃。在这里,过去投融市场所讲的规模效应、高PS的故事已经不再受用。而刨除这些之后,从前被资本高高捧起的互联网、消费等企业们,还剩下什么?
作者
胡描编辑
罗丽娟
风投基金的股权二手交易市场上,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暗战”。
在今年,越来越多难以上市,或距离IPO仍有一段距离的项目,以并购、回购、老股转让、S交易等非IPO方式在市场上活跃。
“在股权投资领域,除了极少数的情形外(如国央企控股权/纯粹的私人家族企业等),几乎所有类型的股东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出问题。”汉能投资并购组负责人朱海告诉全天候科技,“但因一二级市场行业配置、定价逻辑上存在错配,导致一级市场的估值倒挂广泛存在。”
许多买方正在等待,等待着更多优质资产的进入,也等待着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在这个节点上大家评判一个公司的价值,肯定和投资的时候逻辑是不一样的。”华兴资本并购组董事何牧也认为,“从最极端的角度来看,潮水退去后,最终这个公司剩下什么,对于这家企业以及投资人来讲,才是最保底的东西。”
而许多创始人、投资人还抱有一丝“幻想”,以融资最后一轮的估值寻找买方。但在这个市场上,过去的那些关于“商业模式、市场红利、规模为大”的高PS的故事,并不值钱。
在当下,以企业估值的8折、5折与创始人、投资人商议股权交易也有了可以谈判的空间。一些过了风口的消费项目、互联网项目,甚至正在以更低的价格寻找买方。
而退出市场的火热,一方面是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例如美股、港股IPO窗口缩小;另一方面亦是因为基金的集体到期,当少数IPO项目难以带动整支基金的收益时,风投机构需要更加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退出,向LP递交一份合格的成绩单。
在水大鱼大的过去10年,风投机构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发掘“独角兽”上。在如今,退出成绩也将是考量投资机构能力的重要标准。
1
从水大鱼大,到水大鱼小
雅虎10亿美元投资阿里,获倍回报;
红杉早期入股美团,自美团上市以来,已套现逾亿港元。
风投女王徐新伴随京东成长,以万美元的总投资,在京东上市后,其持股市值达22.28亿美元……
在过去10年间,风投行业一直不缺以小博大,收获百倍回报的“神话”。而风投资本也在继续“赌”着下一个阿里和美团、拼多多等。
“在过去那个水大鱼大的时代,IPO退出渠道顺畅,全球化也使得每个公司的天花板较高,一支基金投中了一个独角兽,最后兑现的退出收益可能就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朱海说。
而在这样的增量市场上,风投机构们也愿意以多博少,最终赌出少数的IPO。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年人民币PE/VC总体退出回报倍数为1.4倍,其中境内上市退出回报倍数为3.34倍,境外上市为3.04倍,而其余退出方式的回报倍数不足1.3倍。
图片来自汉能投资
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中,除IPO之外,其余退出方式的收益率通常不足30%,甚至无法保证收回投资成本。而大量的风投基金,也是靠着少数能够IPO的项目,支撑起了整支基金的收益。
在能够“赌”对独角兽,且企业IPO能够获得高额收益的时期,无论是LP还是GP,都不重视其他方式的退出。
朱海观察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大多数风投基金主要依赖两种比较极端的退出方式:“一种是很好的公司IPO,一种是已经不太行的公司进行破产清算。”
何牧用评分举例,在一支风投基金投资的数个项目中,按照评分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A类为优质公司,接近IPO;D类则为最差一级,已经到了基本被投资机构放弃。
“前两年大家拿出来想退的都是D类,对投资人来说,能退更好,退不掉大不了就‘报废’这个项目。”何牧说。而对于处在中间的B、C两类,“大家是愿意给时间的,去‘赌’它们有机会能够成为A的。”
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市场已经不再容许过去那么大的“沉没成本”。
一方面,美股、港股IPO退出的渠道正在收紧。而在A股市场上,“今年上半年的IPO统计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制造业,这个跟国家的产业导向是紧密相关的。”深创投创新投资研究院研究员林玮举例,“像新能源、半导体、制造业转型升级等。”
过去被高高捧起的互联网、新消费等,则已经不在IPO的红利期。“以前有超大回报的项目都在互联网,但在如今C端互联网已经改造完一圈,不大可能再出现一个高回报的项目。”林玮说。
不仅是上市难,即便是上市之后,股价也并不理想。
何牧表示,公开数据显示,今年港股IPO的项目中有约65%在首个交易日破发,A股也有将近30%,而后市表现也很难反转。“过去大家将IPO作为首选退出渠道无非是它的回报率高,但今年来看,回报率已经显著下降。”
这也直接影响着基金的收益。据“家办新智点”报道,“以琳家办”统计其年之前成立的30支基金业绩显示,截至今年6月,账面回报超过3倍的基金共有6支,占比20%;回报倍数在2-3倍的基金有15支,占比50%;其余回报倍数在0-2倍。即前20%的基金是赚钱的,大约50%的基金不怎么赚钱,剩余30%的基金则处于亏钱的状态。
在今年,许多在—年募资的基金纷纷到期,也到了GP向LP递交成绩的时候。退出市场便逐渐以并购、回购、老股转让、S交易等方式热闹了起来。
一个变化是,创业者、投资人正在从过去的十分抵触并购、退出,转变成可以洽谈的态度。何牧透露:“我们从前两年开始就跟财务和战略投资人探讨并购退出,但是转化率比较低。今年才算是真正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了。”
另一个变化则是,在这个市场上,投资人放弃等待B类、C类的资产成为A类,也开始寻求退出交易,这类的资产比D类价值更大,也有了更多洽谈空间。
线下连锁咖啡品牌Tims在最新一轮融资中,其估值已比上一轮下降2.88亿美元图片来源:Tims官方
而当越来越多的资产进入到了退出市场上,买方也变得挑剔了起来。“现在(买方)挑花眼,因为资产比较多,他们会对资产质量的要求更高。”汉能投资并购组负责人朱海告诉全天候科技,“同时,现在资产价格还是偏贵,估值还是倒挂下不来。”
“总体上买方把口袋捂得更紧了,但是对于自身战略很明确、同时把战略协同和投后整合想清楚的买方,还是在果断出手的。”何牧说。
2
积重难返,困难重重
虽然私募基金股权二手交易的市场比往年更加热闹,但推动退出却依然困难重重。
在这个市场的参与主体中,无论是GP还是创业者,各自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从市场的规则来看,当前也没有形成一个健全而成熟的体系。
朱海认为,过去20年间,中国本土市场上成长起来的PE、VC对退出这件事情并不重视。近几年,随着一些投资机构管理的基金规模扩大,投的资产越来越多,也陆续建立起了“投后部门”。
但从“投后”的业务来看,所谓的“投后”和管理资产的退出并不是一个概念。
在实际中,有的风投机构的“投后”由基金的运营一把手或CFO兼任,主要负责一些文件的日常管理,实现部分投后管理的工作。有的则由募资团队监管投后,方便宣传投资成绩,再次募资。更有甚者由PR团队监管,强调给创业者提供增值服务,例如培训课程、宣传等等。
在过去10年中,许多风投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募资、演讲上,拿到资金后再投进风口项目中。而在基金没有到期的时期,行业普遍不重视退出。“我们走访了一圈发现,现状就是大家在‘投后’上没有一个专业的出口,统一的管理。”朱海说。
而与不重视“投后”相反的却是此前行业投资端的过度拔高,许多机构设立了“投成奖”。“投成奖这种短期的激励可能造成了扭曲,对投资人来说投成了就好,看起来很热的项目我都往里头冲,最后能不能退出,回报多少就不那么重要了。”林玮。
在今年,退出业务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已是积重难返。
“比如设置了这样一个部门,但是他完全动不了公司的实际资源,他自身的话语权没有那么大。”朱海说。许多投资机构将责任分派到个人,即谁投资谁负责,投资经理从头管到底,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尤其是一些评级较高的项目,投后管理人更难进行交接。
并且在做基金的重组时,同一支基金中涉及多个投资人所投资的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评价不一样,在定价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其中的利益又该如何去平衡,也是一个难点。
“要想做好退出,必须要由这个基金的一把手亲自抓,里面的利益才能协调好。”朱海说。
在创始人端则存在认知的问题,许多创始人还在“幻想”以公司最新一轮的融资估值去谈判。
“一个项目的估值包含着很多预期,比如对中国市场、全球化的预期、劳动力红利、移动设备增长红利的预期等等。”朱海说。而在并购退出的市场上,这些预期是需要被刨除的。
“我们会花很多功夫去跟创始人、投资人讲这个事,就是在并购的情况下,不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