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五载穿越贫困看贵州民族地区减贫成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应腾实习生龙仪妃)从到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5年,也是贵州减贫史上,堪称“千年之变”的5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既是要求,也是承诺。贵州民族地区砥砺五载,穿越贫困,交出这份“脱贫答卷”——

贵州,是昔日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十八大以来,贵州累计脱贫万人,每年减贫万人以上,减贫人数全国第一。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中较为庞大的贫困主体,贵州各民族群众如何战天斗地,顺利摘掉深度贫困的帽子?作为主战场中的主战场,民族地区又是如何实现“脱贫奇迹”?

扶,就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扶贫要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为攻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堡垒”,五年来,贵州每年新增扶贫资金年均增幅达22.43%,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等项目建设,有力带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资料图:充分发挥贵州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贵州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寻“破题路径”,拿出前所未有的政策倾斜力度。

为强力推进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贵州实施差别化补助——既“放权”又“给钱”。以“差别化政策”缩小民族差别,并在全国率先设立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每年落实贷款贴息资金2亿余元,撬动贷款近亿元。

资料图:山羊变脱贫“领头羊”

“十三五”期间,贵州对少数民族地区一遍遍“把脉问诊”,只为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分布在贵州60多个县的部分少数民族,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这,便成为少数民族脱贫的“硬骨头”和“拦路虎”。

年,贵州为这部分人群开脱贫“药方”——用3年时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

3年来,全省60多个县(市、区)开设各类培训班多期,培训22.25万人次。期间,协同教育、人社、农业、扶贫、团委、妇联等部门开展培训多期,培训18.3万人次,共促进2.68万人实现就业创业,助力7.66万人实现脱贫。同时,开通双语广播点多个,开发手机APP、“双培”科教片等线上培训资源,共计覆盖培训群众近万人。

资料图:“乡村旅游民宿产品设计”培训现场

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场硬仗。

针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贵州实施“两个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优先安排、优先扶持7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65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率先脱贫,并在当年全国考评中位列第一,实现人口较少民族迈向小康“小目标”。

脱贫决心坚,致富办法多,“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

为做足“特”字文章,结合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较多且投入巨大的实际,年以来,省民宗委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8亿元,各地整合各类资金余亿元集中投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

其中,个村寨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多个村寨依托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90余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资料图:贵州丹寨苗寨欢度“翻鼓节”

扶贫不是给予,而是建立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

在以往的实践当中,贵州省民宗委敏锐地察觉到,推动民族文化产品“出山”,在打通消费扶贫渠道的同时,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更是关键。

年5月,贵州提出以“工匠精神”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推出首批“黔茶”“黔酒”“黔珍”“黔食”“黔织”等5个系列个品牌产品,推动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

黔货出山确保贵州绿色农产品卖得好、卖得快

年11月,家企业,多款产品入驻贵州电商云“黔系列”电商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在品牌打造行动带动下,年“黔系列”品牌产品销售额超过5亿元。

年7月,“黔系列”品牌专区登陆“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一码贵州”,再次为少数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民族文学“金贵奖”、民族音乐“黔岭飞歌”奖等活动,为民族文化培育、传承和发展助力。

资料图: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桃苗绣

苗族银饰、刺绣挑花、彝族漆器、特色蜡染……民族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民宗委历来高度重视其保护传承。

如何让老技艺变“香饽饽”,创造脱贫新模式?

“十三五”期间,贵州在人才培育上实施“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引导家民族手工艺企业,为少数民族群众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带动近10万少数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资料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箐苗机绣

脱贫之后,如何保证民族地区发展“有后劲”,不返贫?

“教育”成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C位。

“十三五”期间,在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贵州对民族地区扶技能,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勇气。“扶贫+扶志+扶智”三扶模式,实现民族地区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

资料图: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脱贫摘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路标,也是催人奋进的鼓点,更是贵州各民族团结携手前行,战胜贫困的缩影。

沙场归来不卸甲,重整行装再出发。

“十三五”收官之年,贵州兑现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庄严承诺,将发展的眼光再一次投向未来——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力不足等方面原因,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贵州上下将继续按照“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责任不松”要求,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编辑:郭邱磊 邵梦洋 鲁 祎

编审:田钰琳 唐海鹰

审签:张 超 黄盛裕 谭 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ohuaa.com/thcx/12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